《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花已是满眼泪(全本)-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贬到宜春做太守去了。这李林甫真叫无毒不丈夫,整人要往死里整,派出监察御史罗希姡О鸦矢ξ┟骱臀ぜ岜扑懒恕?闪。馕ぜ岷么跻彩撬媳斫燃业呐觯郧灼荻颊饷春荩媸歉鋈宋铩@盍指Φ墓吠茸勇尴'杀人杀出了名,当他路过宜春的时候,李适之吓坏了,赶紧来个自我了断,仰药而死。
  李适之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千万别得罪小人;二是有时候人走茶凉其实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当你不幸遇到李林甫这样喜欢赶尽杀绝的王八蛋的时候。
   。 想看书来

高适:从乞丐到将军
别董大二首(之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景县人。高适年轻的时候跟着做韶关市政府秘书长的老豆在广东生活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可是十几岁的时候他老豆见###去了,他一下子就由高干子弟变成了乞丐。蛀书看新闻,知道集宁有一个区副局长(还是个女的)把自己还在念初一的女儿塞进城管大队挂名吃皇粮,高适他老豆官做得比副局长大了去,照顾子女的本领却远远不及人家,可叹可叹。
  无处安身的高适一路辗转,最后流落到商丘一带,成了丐帮八袋长老。别看高适穿着破长衫在酒店站着喝酒,人家心气高着呢,根本瞧不起那些死读书然后去考进士、跟皇帝要官做的家伙。他白天到处乞讨,得了钱,晚上一股脑儿都送到赌场去。饶是如此,高适也能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声名远播。同样不屑于考进士的李诗仙以及想考进士却被李林甫耍了的杜诗圣,结成驴友,旅行到了商丘,跟高适一见倾心。哥仨先是到单父琴台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又跑到开封,住五星级的梁园酒店,愣是把皇帝发给李诗仙买断工龄的补贴折腾个###。
  高适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是有理由的。他为乞讨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青春,到奔五的时候,终于决定改行做文学青年了———或许叫“文学老年”更恰当。他五十岁开始学诗,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大名,每一首诗写出来,人们都争相传唱,可见是干一行、精一行。商丘市长张九皋先生很器重高适,又见他不屑于跟毛头小伙们竞争考进士,于是推荐他去应有道科(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公务员考试),一下子就中了。可是当权的李林甫李大人不懂诗、也不待见诗人,于是把刚考上公务员的高适分配到封丘县当公安局长。那时的公安局长当起来很不爽,主要职责不是保一方平安,而是带着衙役挨家挨户砸门收捐税,交不上银子的先海扁一通,然后送到看守所吃公粮。高局长宅心仁厚,在一首诗里写道:“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最后,他干不了这昧良心的活儿,撂担子不干了,宁可跑到甘肃当兵。在甘肃,他又得到了兰州军区司令员哥舒翰同志的赏识,哥舒翰委任他做自己的参谋长,还多次在唐明皇面前说他的好话。日后唐明皇大力提拔高适,跟哥舒翰的美言应该很有关系。
  安大胖子造反的时候,朝廷一连派出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率兵平叛,但都被安禄山的虎狼之师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唐明皇一生气,把两位名将砍了头,让哥舒翰做总司令,守潼关。哥舒翰知道这不是好事,装病不肯,直到皇帝急得也要砍他的头了,才勉强答应。唐明皇派哥舒翰守潼关算是选对了人,可是他又给哥舒翰派了个权力更大的阉货李大宜做监军,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整不明白,唐明皇实在是老糊涂。阉货不懂军事又喜欢充行家,逼着哥舒翰领着老弱病残放弃天险跟安胖子打野战,轻轻松松地报销了他的一世英名。
  潼关失守,哥舒翰只有投降。高适跑得快,赶紧去跟唐明皇通风报信,建议老头儿暂时去四川避难。还好,唐明皇这时候总算睡醒了,先是委任高适当侍御史,然后又将他提拔为谏议大夫。高适搞政治确实有一套,比他的哥们儿李诗仙强多了。安禄山起兵时,唐明皇要求诸侯王在各地招兵买马,高适觉得不妥。果然,肃宗一继位,永王李璘就占据扬州搞起小动作来了。肃宗本来极讨厌他老爸的部下只会溜须拍马,宁可没人用也不愿用那些马屁精,却对高适这条建议印象深刻。所以李璘一起兵,肃宗马上找来高适商量如何对付。商量的结果是委任老高做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三下五除二就把李璘收拾了(李诗仙跟着李璘凑热闹,被抓了活口。要不是郭子仪和高适做保山,脑袋可能就不是他的了)。可是唐肃宗也跟忠臣有仇,李辅国几句话下来,高适也栽了,被撵到四川做刺史,直到代宗即位才回朝当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进爵为渤海县侯。
  唐代诗人都喜欢吹牛,以为凭自己的一身本领,出将入相、弄个什么王啊侯的爵号是忒容易的事儿。但真正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入仕最后被封侯的,数来数去却只有高适这么一个宝。高适在兰州军区当兵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别董大》,他在诗中劝慰似乎有点失意的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果,千古之后,董大何许人也一直没人搞得清,倒是他高大将军,才是真正的说起来天下无人不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李白:原来吹牛也能做成大事业(1)
(一)
  峨嵋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甘肃天水)。他出生的那天,母亲梦见长庚星(即民间传说中的太白金星)入怀,所以取“太白”为字。根据唐人范传正的说法,李太白乃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如果属实,那他就跟唐高宗同辈,唐明皇见了得亲热地叫声“叔爷爷”。唐人都喜欢称“郡望”,也就是本姓中哪个地方出的大官多就把这儿当成本姓的籍贯,比如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本来是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是韩氏的“郡望”,所以他就叫“韩昌黎”了。陇西李氏本来就是北朝的五大著姓之一,唐代皇帝也出自这儿,所以天下李姓都把陇西当作自己的郡望。太白虽然是诗仙,但也不能免俗,他说自己是陇西人,那就当他是陇西人吧。
  李白的家世是个谜。《旧唐书》 说他是山东人,还说他父亲曾经在任城县当过公安局长。这种说法颇为可疑。一般认为,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时因罪徙西域,他本人就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一带)。碎叶城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可能李白的父亲因做生意而成为巨贾。在李白幼年时期,其父携家带口从西域逃回内地,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所以李白给自己取的号便叫做“青莲居士”。李白之父在绵州一带做生意,因为是外地人,对外就干脆以“李客”自称。李家是巨富,所以李白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且他父亲很开明,什么都让他学(应该说整个唐代都是这样)。按李白自己的说法,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也就是诸子百家、道藏、纵横术乃至奇门遁甲什么东西都学。
  李白小时候念书很不上心,跟蛀书一样,宁可上树掏鸟蛋也不愿意跟着老师学a、o、e。据说有一天,他又翘课了,到处晃荡,遇到一位鸡皮鹤发的老太太,老人家正攥着一根大铁棒在磨刀石上磨啊磨的,累得满头大汗。李白很好奇,问老太太磨铁棒做什么。老太太说:“没针用了,老身想把它磨成一根针,用来绣花。”李白一听,捂着嘴偷乐道:“这么粗一根铁棒,哪里就能磨得成针呢?”老太太教训道:“小子,听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必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若有所思:老人家有耐心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自己怎么会没有耐心学习呢?于是从此发愤读书,终成一代诗仙。这个故事蛀书小时候常听老师讲,听得耳朵起茧,那时候还真信了。后来我才整明白,原来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专门用来哄小孩。
  传说李白少年时曾在彰明县政府做过小吏,有一次他“嗨唷嗨唷”地赶着头牛从屋前经过,扰了县令夫人的清梦。夫人很生气,打算请李白吃“竹笋炒肉”,李白赶紧写了一首诗表示歉意:“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老实说,这虚构故事中的诗写得极烂,可是县长大人见了诗,认为小伙子很有学问,所以不但不问他的罪,还让他来做自己的书僮。县长大人在作诗方面相当草包,有一天他想写一首 《山火》 诗,写了“野火烧山去,人归火不归”两句,卡壳了。李白替他续曰:“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果然比县长大人的前两句高明得多,弄得县长很羞愧。过了几天,江水大涨,县长大人带着众人观水。忽然,随波漂来一位溺死的女子,县长大人诗兴大发,吟道:“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傍珠。”这狗官见子民溺死,不但没有丝毫恻隐之心,还有心情写歪诗,李白看了心里极其不爽,马上接了几句:“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后两句用典很有意思,“逢伍相”是说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幸得一位浣纱女救助,却又怕浣纱女向楚军告密,害得她只好投水自杀以表清白;“想秋胡”是说秋胡先生刚刚结婚就被抓去当兵,很多年后做了大官返回家乡,在路边见到一漂亮女子,色心顿起,死缠着调戏了一通,结果回家才发现非礼了自己的老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暗指水中淹死的可怜女子是被县长大人非礼逼死的,县长大人能不恼火吗?再联想到前次“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还有点调侃他老婆的意思(我是牵牛郎,你又不是织女,管我作甚?),越想越生气。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