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律浅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律浅说-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
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
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
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
是平声,不能不论。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
”,“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
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
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比如《秦州杂诗》其三:

    州图领同谷,
    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
    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
    西来亦自夸。

    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又如《独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
    天虚风物清。
    沧溟恨衰谢,
    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
    投林羽翮轻。

    颈联以“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比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