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光复:华文漫史-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老子却在那个寂寥的远处,观察着宇宙的本真和道理。这种孤独的感觉,老子也借机在《道德经》中流露了出来,今天来看,仍令我们有着强烈的同感(就如同《时间简史》华文版译者第一次见到史蒂芬。霍金博士时所受到的震撼一样)。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这是老子的一段内心独白,让2500多年后的我们,都能读出他当时的苦闷和无助,真正的一篇千年孤独奇书,让马尔克思都要汗颜!这样的一个伟大思想者,即便是在当时,也未见得有太多的人欣赏啊,真是应了“思想者总是孤独的”这句话。你们看看,“我愚人之心也哉”这样的感叹,真是动人心魄!老子那种对浩渺无际的宇宙思考,竟不能共鸣于近切的同类,甚至连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无法理解,以致于令他发出“我是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人啊”的感喟。有时候,我们的一项计划或远见,无法让对方感受和认知,也有同样的扼腕呢。
  我想象老子是这样一个内向、孤僻的男人,一生中曾做着并不得志的工作。而当时的周朝末世,正处在先贤与礼制的衰退之际,各地九族封邑的主人们都在图谋自己的利益,觊觎别人的土地和人民。王室飘摇,民心无主,人人都追求眼前之乐。老子看在眼中,忧在未来,所以发出感叹。如此看来,老子是一位颇有强烈人类责任心的一个人。这一点,与300年后战国时期的另外一位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颇有相怜共通之处(稍后我们会谈到他)。
  然而与屈原有所不同的是,老子更多地摆脱了一国与一城的情感束缚,从这一层面上说,老子是一个更为纯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国家和家庭似乎不足以被他考虑到。在这一点上,倒是稍后100年在古希腊雅典现身的苏格拉底与他很是相似。按照西方所有史书中对苏格拉底的描述,这个西方哲学的鼻祖式人物是一个极其丑陋的矮胖男人,然而却有着一颗高贵的心灵。与老子对孤独的偏好正相反,苏格拉底喜好在雅典的大街小巷里活动,经常出没在一群高谈阔论的人群之中,对于雅典的年青人,苏格拉底尤其热衷和他们交谈,或许,苏格拉底也对那些###院以及过于传统的思想很不感冒,看起来,苏格拉底很有一种思想愤青的味道。
   。。

《道德经》的唯心辩证法(2)
显然,老子的性格更象今天的中国人,而苏格拉底则更象一个美国人。我不知道如果真将苏格拉底和老子安排在历史中相互见上一面他们会彼此怎样看待?我想很可能是苏格拉底首先向老子Say Hello,而老子则很可能容颜轻启,微微致意,看这个歪瓜裂枣的雅典人下一句要说出什么话来。这样的一幕,在今天中国政府的许多外交场合上,仍频频可以见到。所以,时空尽管可以改变,但是文化这种根元性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往往更加深刻。
  好了,回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来,让我们再看一看他对于宇宙自然规则的观察。有证据表明,老子的确观测到了这个巨大世界的本质规则,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然而苦于做这种观测的人在当时太过稀少,所以让老子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去完成并享受。那么,他观测到的宇宙根本究竟是怎样的呢?他所做出的结论与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宇宙所获得的常规认知有哪些区别?
  下面,是老子的一些观察所得: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是老子式的语言,也是老子对宏观宇宙所描摹出的情状之境。他指出:宇宙的根本法则,如果一定要使之让人类感受得到,并比喻成具体的某种物件的话,一定是一种很恍恍惚惚的东西,然而就在这种恍惚之中,宇宙大道的精神就在其中了。
  这样的一种“恍惚”解释,即使在今天,都更象是一种虚言而难以让人们信服。要知道,今天的人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现实:房子、车子、孩子和票子,缺了是不行的,缺了就不平衡。在这种现实唯上的年头,要让大家去相信一个“恍惚”的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出精神疾病状况的,或者说,这种感受更可能只会在精神疾病者身上才能发生。然而老子并不以为然,继续着他的学说。按他的逻辑,一定会很肯定地对你说:谁让你来问这样一个虚而大的问题呀?所以,信不信由你!
  《圣经》的希伯来书一章中,对这种“恍惚”的认知境界用了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做“信仰”,也就是英语中的“Belief”。《圣经》对这种属于“信仰”是这样解释的:所望之实底,未见之确据。翻释过来,也就是这样的十个字。这与老子《道德经》中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异曲而同工,只是古犹太人建立了一个将现实与“恍惚”联系起来的通道,将人们现实中能够体验到的“望”和“见”延伸到了“恍惚”中,而且以“实底”和“确据”这样的肯定句加持之,因而显示出强大的宗教力量。这一点上,老子则更多象一个诗人和散文家,有心读到的人会有共鸣,而无心者则很可能大笑之:您老絮叨什么呀?
  这样来比较,老子与苏格拉底的距离是彻底拉开了。不仅是风格上,还有性格上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别。老子这个人喜作独述,安于一隅,以柔弱胜刚强。而苏格拉底则爱与人争辩,喜欢在别人的逻辑弱点上实施强大的攻击,最后直至将对象击倒,这样的结果是最后不得好死。看来,其实无论东方和西方,对于那些争胜好辩的人都统一的不喜欢,将能说会道者视为蛊惑人心和谣言惑众最后拉去杀头也并不仅仅是东方封建君主们的专利,早在古希腊文明时期以及古罗马对待基督的态度上,在这种禁止妄言的强权都显示出惊人的历史一致。
  然而也就在这种对“恍惚”的认知和观察中,老子探索到了宇宙的大能量,也触摸到了这个生命与智慧巨轮的轮廓和它的运作情状。对于这种宇宙自然所具备的无极能量,《圣经》将之视作为万能的主,而佛经中则将之称为金刚###,而在老子这里,这种“恍惚”中的能量与规则被他称之为“道”。这是一个纯粹东方文化与思想流派的创造,直至今天,这个“道”仍对中国的文化深层发生着持续的影响。对于这个“道”的表达和描述,老子在开篇中是这样写到的:
  

《道德经》的唯心辩证法(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在这个“道”的宇宙观中,老子确立了一个“无”和“有”的同体核,在这个核中,蕴藏着巨大的造化能量,造化天地,也造化万物,而人也自然出自其中。这个核在静态的时候,显示出一种“虚无”的状态,而在它释放的时候,又显现出强大而明确的迹象。在常人看来,“虚无”是一种不存在,而明确可感的事物才是存在。在这里,老子很早就知道了这二者并非两样,而是相融共生的一元。这样的宇宙一元,对于人类的认知力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错误与混乱丛生的思想之基端,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将之称为“玄之又玄”。
  然而自从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那次著名的双缝试验中发现了粒子的波粒二相性之后,西方哲学中那些对于宏观宇宙的种种结论似乎都无法再站得住脚了。这种波粒二相性,将“实”的粒子和“虚”的波集约在一个事物中,事实上,这一结论直接接应了老子的“无有”同体的宇宙观。无独有偶,在历史同期的释迦牟尼佛所诵的《金刚经》中,最后的一个四句偈语也揭示出这一惊人相同的宇宙原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将这种“无有”同体的宇宙观延伸到对人自身的观察上,也会发现,精神与物质、灵魂和肉体,则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无有”同体的小宇宙。然而,即使是如此,能对自己奥秘有所发现的人仍然是那么的少!所以,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表明,尽管人类绵延了数千年,但人类对于自身与宇宙自然本质的认识,无论东方西方,并不优于之前的祖先。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们对释迦牟尼佛、耶稣基督以及老子们的顶礼膜拜这种膜拜(更多时候远非是本质意义上的纯粹)。
  大道本无玄妙,清静自明了。这是我的看法。所以,今天的人类,是需要来一次集体反思和对未来的深考了。如果东方和西方,北北和南南,还有那么多的不理解,那么很显然,问题只会出在我们现代的这批自己人身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产孔子:东方文化时尚的启萌(1)
我在写到老子一节的时候,彭彭来了,于是我就停下来。我们谈论了一些事情,其中涉及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话题。在很多场合,我都对同事们传播这个产业的概念和思想,鼓励他们(当然还有许多朋友和他们的公司)加快进入这个产业时代。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颇为迷惘的话题。我们怎么不是产业了?产业要求我们怎样呢?现在这样的专业不是很好么?尤其是当我给大家讲解了产业的集聚化与多元集约化观念之后,几乎所有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岗位人士都发出了相同类似的问题。有一种意见在这里是很有代表性同时也富有思辩性的:越是产业的集约就越需要细分的专业,所以专业很重要,简单地让每个人成为产业平台的万金油是万万不可的。
  这个逻辑很有趣,然而这个逻辑还仅仅是逻辑循环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