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子进入内壳层后,其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被电离和激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因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相当于于处在热恋阶段。
当电子最后进入了k壳层时,双方已经成为最亲密的人,彼此把对方看作是亲人,此时,结合能非常强,同时排他性也很强。由于k壳层只能允许两个轨道电子同时存在,l壳层最多也只不过能允许存在8个轨道电子。所以,有时会出现亲情与爱情的冲突。这就好像是从恋爱到婚姻的过渡时期,一旦缔结了婚姻关系,配偶关系就可能替代亲子关系。而此时,父辈们总抱怨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诸多婆媳之间的矛盾就因此而生。
原子内轨道电子的跃迁必须遵从跃迁选择定则。发生跃迁的前提是内壳层有空位;同时电子只能够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在原子中,离原子核越近的壳层具有的势能越低。而反方向的过程则叫做激发或者电离。离出现空位的内壳最近的高一能级轨道电子,向内跃迁的概率最大。受上述条件限制,通常从自由电子变成内壳电子需要一系列跃迁过程,这也和恋爱中感情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既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感情每上一个台阶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不断为下一次跃迁积蓄能量,并等待机会(内壳空位)的出现。
一个人的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是恋爱对象通常只有一个,因为爱情是排他的。已经确立恋爱关系的人,犹如内壳层已经填满的原子,第三者很难插足;然而,如果恋爱中出现了危机,内壳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或者电离出去,使得内壳出现了空位,其它的外壳电子就有了向内跃迁的机会和权力。因此,激发犹如恋爱中出现的波动,使得双方的关系疏远、距离变大,而跃迁则是关系增进、距离变小的过程。
电离则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轨道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变成自由电子的过程,犹如恋爱中的双方突然解除恋爱关系。发生电离是需要一定能量的,因为处于内壳的电子与原子核有很强的结合能,只有外来能量足以克服这一结合能,才能够引发电子电离。当然如果内部出现了矛盾,释放出能量,也可以产生电离。
有的时候,双方已经交往了很久,彼此已经非常了解,但感情却依然平淡,没有升华。也许,正因为这种了解,使得彼此的关系难以进一步发展,颇有一种“千帆尽过,皆不是我心所爱”之感。这就像一个电子已经处于原子核外的某一个稳定轨道,反倒难以向内跃迁。一旦在他(她)的库仑场中出现了他(她)更感兴趣的“自由电子”,就使得该“自由电子”直接跃迁到了其内壳空位上,这一过程犹如“司马遇文君”一见钟情的恋爱,那时也是两个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之间的共振。
恋爱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跃迁、激发、甚至电离的过程。通常我们希望跃迁(相爱)的幅度最好大一些,激发(闹别扭或受伤害)的幅度应尽可能小一些,最好不要发生电离(失恋)。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跃迁发生得很慢,激发却经常发生,偶尔还有电离出现。
当那些处在困境中的恋爱中人抱怨:“为什么我总被激发?”,那些失恋的人感叹:“为什么被电离的总是我?”的时候,他们应该扪心自问,好好地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结合能不足?无论是被激发、被电离,还是出现“一见钟情”的跃迁,其中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缘起缘落,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若我们还继续沉浸在对远去的爱情的悲哀中难以自拔时,更应该懂得“拿得起、放得下”的道理。面对爱情的挫折,应该保持一种坦然的心态,在蓦然回首间,思量一下自己的所得所失,就像检查完自己的课堂笔记,然后合上它,准备再开始新的篇章。
爱的状态——弹簧振动
恋爱关系有时还可以用振动模型来描述,而最简单的振动就是弹簧振子所作的简谐振动。
在弹簧振动的过程中,弹性力遵从胡克定律,即:
f=…kx
其中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是弹簧的固有特征,是个常数;x为弹子到平衡点的位移,力f 的方向永远指向平衡点,因此公式的右边有一个“…”号。振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图2…7
由此可见,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离平衡位置最远处(±xmax),动能为零,势能(U(x))最大,为
而在平衡位置O点处,势能为零,动能达到最大值,为
基于物理学原理,最稳定的平衡是动平衡,而不是静平衡,最稳定的状态是势能最小的状态。因此,O点处最稳定,但是运动速度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短。
和弹簧振动一样,恋爱关系也总处于左摇右摆之中,很难停在平衡点处不动,这恰恰是一种理想的动态平衡。有愉悦也有烦恼,周而复始,才使得恋爱有一种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感觉,往往伴着泪水的爱情是最动人的,这也是恋爱的美妙之处。
弹簧具有一个弹性极限( ),在弹性极限的范围内,弹簧的k值恒定,弹簧总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然而,当振动位移超出了这一范围,弹簧就无法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而形成了塑性形变。在恋爱中,双方的关系也总处于摇摆不定状态,总是由暂短的和谐(O点)到高度紧张(xmax),多数时间处于一定的张力状态,当振动幅度超过了恋爱中某一方能够承受的最大心理距离(xmax)时,就会造成对彼此关系的永久性伤害(塑性形变),以至于断裂。
恋爱双方时而靠近,时而远离,但是只要不超出振动范围,就可以使运动维持下去。一旦它的振动超出了允许范围,就失去了平衡,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状态,也就相当于原子的壳电子被激发和电离的过程。
由于任何时候总存在摩擦力,弹簧振动总是阻尼振动,其振动幅度不断减少。恋爱也和弹簧振子一样,感情的振幅会逐渐衰减,直至停顿,这时的爱情生活会犹如一潭死水。当爱情失去应有的色彩,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分手。因此,爱情需要振动,幅度过小不够刺激,不足以激活感情的波澜;幅度过大又会导致感情出现裂痕,容易出问题。适度的振动可以保持爱情的动态稳定,但过度的振动可能会导致恋爱关系的破损。因而,切不可以忘乎所以、一意孤行,有时,玩笑开过了头,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也包括自己。
为了使得恋爱的振动长期持续,就需要在恋爱的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外力。当施加的外力具有周期性,就会形成受迫振动,感情摆动周期和幅度就会随着外力的强度和周期变化。这种外力其实就是外部的刺激,使得感情生活中激情不断、浪漫连连,这样,双方的关系就会得到维系和发展,并能按照人的意愿周而复始的在一定的高度附近振动。
能够产生周期性外力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执手相看泪眼的别离,潜心守望的相思,也可以是别后相逢的喜悦,或者是情人节的玫瑰,周末的烛光晚宴,甚至只是一封情书、一条短信、一场电影、一个亲吻、一句问候…。。只要不断地在爱情生活中注入各种各样的外力,就会使得爱情生活高潮迭起、激情不断。这种受迫振动的境界,宛如在海上冲浪,无论是在波峰还是在波谷都能够感受到别样的滋味。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每一次表达的机会,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多了几分浪漫、多了几分激情。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两个陌生的男女一见钟情,感情迅速升温,并且一直持续下去。这其实是一种心与心的共振。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爱的最高境界。
错误!未定义书签。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感叹“高山流水,弦断有谁听!”,常常“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或是“凭栏依窗,杯酒邀月”,“一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所谓“知音”,其实是能够产生心灵共鸣的人,这如同具有相近振动频率的两个振子的共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情趣、爱好、习性和价值观等基本特征,这就构成了其固有频率。伯牙抚琴觅知音,就是期望能够找到一位与自己心灵共鸣之士。恋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两个具有各自固有频率(ω1;ω2)的振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振动叠加原理,如果他们的固有频率非常接近,即:ω1@ω2@ω,振动具有最大合成振幅:
假如:某一天,一个人突然遇到了那个与他频率相似或者接近的她的时候,两个人两情相悦地“一见钟情”,瞬间就撞击出火花。他们会觉得自己似乎突然之间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相聚时,时间过得飞快,分别时,时间变得那么漫长。
去年五月,我们曾经介绍一对青年男女相识,一周后女孩羞答答地告诉我们“两个人已确定了恋爱关系” ,开始了“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心动历程。又过了一周,女孩带着满脸的灿烂告诉我们,他们为了庆祝恋爱一星期稍稍破费了一下。等到纪念恋爱一个月时,他们已是卿卿我我、难舍难分。三个月过后,他们已然是热恋的情侣,甜甜蜜蜜,如胶似漆,相携游历了高山大川,把爱的心声留在了峨嵋金顶,把爱的浪漫洒在了青岛和大连的海滩。半年后,两人在双方家长的资助下购买了住房,共同构筑温馨舒适的爱巢。很快,他们就携手走过红地毯,幸福地迈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就像两个频率相近的振动,从一开始就情投意合,迅速进入了“心灵共振”状态,所以振幅就比较大,振动持续的时间也较长。愿他们能够一直共振下去,相亲相爱、比翼双飞,永不分离。
。。
爱的历程——波动规律
恋爱中的男女感情并不是持续不变的,往往处于波动状态,既有浪漫眩晕的激动时刻,也有抑郁惆怅的低谷时分,就像在大海中冲浪一样,没有波浪不刺激,波浪太大又有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会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