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后,这滩铁水冷却了,再改变就困难了。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假若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再进行矫正就困难了。
  研究表明,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少年期(13岁~16、17岁)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期和童年期更为关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探明了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3岁~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岁~7岁是儿童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12岁~15岁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因此,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在儿童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人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做个成功的人是很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儿童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有明确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园的王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从开学第一天就告诉小朋友们要懂礼貌,见到老师同学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见面要问“您好”,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用过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分别的时候要说“再见”等。为了激励学生们养成好习惯,老师还使用了定期奖励和评价的办法,谁使用了文明用语就给他贴一个小红花,10个小红花就可以到老师那里换一件小礼物。
  有一天,王老师正在上厕所,一个女同学看见老师,马上对老师说“老师好”,把老师弄了个大红脸。这还不说,女同学回教室以后,对同学们说她刚刚在厕所里看见王老师了,还给老师问好。一些女同学认为这是个获得小红花的机会,纷纷跑到厕所去给王老师问好。一时间,王老师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位老师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心情是迫切的,但是在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导的时候,讲解不够具体。她没有讲清楚在不同情形下该怎样使用这些礼貌语言,只告诉学生讲了礼貌语言会获得小红花,小红花可以换小礼物,结果搞出了这样难堪的场面。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不同的场合、时间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观、具体地提出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您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父母提出的要求仅仅是条款、是概念,孩子会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
  例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就应该告诉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板扫干净,要每天自己叠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而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太懒,不知道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就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规定:看书眼睛距书要离开一尺,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每天定时做眼保健操,看电视要离开两米远,每次上网、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等。提出这些要求之后,父母还要认真监督,发现孩子有放松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养成。
  有一个小女孩刚开始上小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着贪玩、自觉性较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她的母亲根据孩子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一个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
  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起床这一项,对她的要求是:按时起床,不能晚,也不能太早;起床后穿衣服动作要快,洗漱及吃早饭动作要快;晚上按时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出去玩、讲故事等等。
  3周过去后,小女孩的坏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很具体,她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所小学,有一个班的班主任为孩子们开展了“纠正坏习惯、做个好儿童”的活动。并且告诉孩子们:习惯养成的第一步是要有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不要太远、太大。
  让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如何根据这个规则让好行为成为好习惯的。
  下面是几位同学结合个人特点制定的个人目标:
  陈奇:我要改掉上课时随便说话的毛病。
  李阳:我的纪律性有点儿差,所以我定的小目标是:本月被老师点名最多不超过5次。
  王叶:我排路队时走得慢,所以我的目标定为走好路队。
  晨晨: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每节课至少发言一次。
  瞧,这些个人小目标多具体呀!这就是同学们想要让自己养成的习惯。在制定目标的同时,他们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改掉它们了!
  习惯养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实可行的“绝妙”方法,从头到尾都要做到具体细致。
  李轩:我要养成按时做值日的好习惯。我早晨起床比较晚,有时来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调好闹钟,第二天比平时提前20分钟起床,做到准时到校。
  楠楠:我现在还不够文明,我的目标是不再骂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说脏话,就是在生气的时候也要做到有话好好说。
  小雅:我的不足是经常忘带作业,我要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的方法是:每天写完作业马上把本放回书包,晚上再检查一遍。
  惠琴:我的目标是养成“上课铃响,座位上坐好”的好习惯,现在我有时还做不到。我改正的方法是:课间休息时不去很远的地方,在没打铃之前先回到座位附近活动。
  孩子们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如此具体,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变得比以前更爱学习,也更守纪律了。可见,只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在培养习惯时才会有章可循,好习惯也才能一步步培养起来。
  

不断强化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
  为了养成好习惯,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好行为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就会变成牢不可破的习惯了。
  在好习惯的培养与坏习惯的纠正上,我们需要遵循强化/消失定律。对好习惯的强化就像每天为缆绳缠上的一股新的绳索,而对坏习惯则采用相反的方式,这样一来,要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就容易多了。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掌握强化/消失定律的关键就是要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而且事先有声明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绝对不要吝啬,也许只需要你说句话而已,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对好行为、好习惯进行奖赏,进行强化,对错误的行为、坏习惯进行惩罚,让它消失是强化定律的核心。因此只有赏罚分明,强化定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威特夫人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威特夫人就开始积极使用强化/消失定律来教育孩子。女儿很小的时候,威特夫人便借助美丽、公正的“仙女”娃娃来奖励或惩罚女儿。如果女儿做了好事或者表现不错,第二天早起,在她枕头旁边就会有“仙女”放上好吃的点心。如果她做了坏事或者有了坏的习惯,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
  比如说,如果女儿晚上睡觉时把衣服折叠好,“仙女”就常常将这些衣服换成新的;如果女儿把玩具随便乱扔,“仙女”就会把玩具藏起来,使她几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