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战中国-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攻打南宋其他地区了。

  可惜历史不是这样,蒙古人和平解放襄阳后,不多久就占领南宋全境。

百战中国之46_元朝_东征日本
百战中国之46_元朝_东征日本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7 30

  战争规模 16 20

  伤亡规模 15 20

  战争知名度 15 15

  将领知名度 8 15

  总分 81 100

  兵将 日本 元朝

  双方兵力 不详 14万

  伤亡兵力 不详 6、7万

  将领 不详 洪茶丘

  战略意义

  元朝东征日本,是中国军队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踏上日本土地,可惜的是,失败了。此战打破了蒙古人不败的神话,也为其他民族反抗蒙古人提供了学习榜样。

  战争规模

  日本

  不详。

  元朝

  元军兵分两路,第一路东路军,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第二路南路军,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南宋投降军10万从庆元、定海启航。

  伤亡人数

  日本

  不详。

  元朝

  损失6、7万。

  将领

  日本

  不详。

  元朝

  洪茶丘。

  战争进程   

  1266年…1270年,忽必烈每年都派使臣到日本,希望日本向蒙古朝贡,连续五次,每次都被日本拒绝,且一次比一次态度恶劣。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不但不准备向蒙古朝贡,还加强防御工事建设,准备迎战。

  忽必烈很生气,但是此时蒙古跟南宋打得难解难分,没有办法分兵去打日本。

  1274年,忽必烈不顾两线作战的风险,此时开打小日本。

  1274年10月初;忽必烈派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率领军队以船舰九百艘、士兵3万3千人(蒙古人1万8千,高丽人1万5千)占领了日本对马、壹岐两岛,进占肥前松浦郡,迫使日军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元军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二百余只。造此天灾,元军不得不撤回大陆。

  忽必烈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他几乎不相信战无不胜的蒙古人能败在小小的日本国手下。为了挽回蒙古人的面子;他决心与这个岛国血战到底。但由于消灭南宋的战争正进入关键时期;因此他再次派遣礼部侍郎桂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计议官撒都鲁丁前往日本,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

  日本政府刚打了胜仗,他们处死了忽必烈派遣的使节。

  1281年,南宋已经被彻底征服了,忽必烈下令攻打日本。

  元军兵分两路,第一路东路军,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第二路南路军,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南宋投降军10万从庆元、定海启航。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这两路军真正有战斗力的是第一路的4万,这4万人中有2万左右是蒙古勇士,至于第二路的南宋投降军,根本没有打仗的心思,忽必烈虽然没有杀掉他们,但也不想把它们留着威胁自己,于是不管他们战斗力如何,即便凑数也把它们拉上了战船。

  人数多、辎重多的南宋投降军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

  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处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两路大军会合之后,问题来了,高丽军和汉军并不想打仗,积极性不高,加上多民族部队语言不通,高丽、汉、蒙古将领之间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得不到支持的前提下;依然强悍地往前推进,但是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元军和日本军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两个月之后;即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库树(音译;指平户)海岸;蒙古军再次企图撤入海上;但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

  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蒙古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总结元朝失败的原因,由下面几点:

  1、天时,元军不适应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被台风、暴风雨搞得狼狈不堪。

  2、地利,蒙古人属于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优良的军事武器战马仅仅适应于陆地而不适应海战;蒙古军队离开马就如同鱼失去水一样。

  3、人和,元军中只有占少数的蒙古人作战勇猛,占兵力大部分的汉军和高丽军并不想打仗。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以元朝二次东征失败而再次隔绝;作为战胜一方的日本;因赶走了蒙古人而避免了更大的劫难;作为战败一方的元朝不仅使国内实力受损;而且也使蒙古军队的神威扫地。这极大地伤害了蒙古人的军事信念。可以说;元朝对日本的两次东征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对日本的消极影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百战中国之61_明朝_土木堡之变
百战中国之61_明朝_土木堡之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9 20

  伤亡规模 19 20

  战争知名度 14 15

  将领知名度 13 15

  总分 94 100

  兵将 蒙古 明朝

  双方兵力 10多万 50万

  伤亡兵力 不详 全军覆没

  将领 也先 明英宗

  战略意义

  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文武百官多数被杀,50万大军全军覆没,这一战成为了明朝的一个里程碑,此战过后,明朝元气大伤,对外战略上被迫变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守。

  战争规模

  蒙古

  10多万。

  明朝

  50万。

  伤亡人数

  蒙古

  不详。

  明朝

  全军覆没。文武大臣,英国公张辅,尚书邝野、王佐,阁臣曹鼐以及张益等数百人,皆在乱中被杀。通常战争伤亡的是士兵和将军,这一战明朝却把文武百官搭上去了,损失惨重。

  将领

  蒙古

  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

  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

  战争进程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尚书邝埜应该陪同,于是明英宗决定兵部侍郎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事后证明,这个英明神武的决定挽救了大明王朝。

  1449年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由于组织不当,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大同还未抵达,由于军中乏粮,明军冻死、饿死不少,“僵尸满路”。同为太监的彭德清也以天象不利为由,劝王振还军,不从。 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

  本来,明军应该经大同由居庸关回北京。中途,王振想衣锦还乡,拉着英宗还蔚州老家要显摆一下,欲使英宗于退兵时“驾幸其第”,显示威风便下令改道由紫荆关(河北涞源)入京。结果,大军惊惶退走,到处踩踏庄稼,王振又变成“人道主义者”,怕老家的乡邻田地也被蹂踏,在距蔚州四十里时,他又改主意,命令大军向宣府方向行进,仍从居庸关返回。如此反复逡巡,不仅使也先军队追蹑上来,又使明军侧背全然暴露给了瓦剌军。 就这样,拖了八天之久,明军才退至宣府。同时,也先骑兵也不慢,一路追赶,恰巧跟上。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八月13日,明军退至怀来以西的土木堡。说来狼狈,五十万明军,被几万瓦剌军追撵。其实,如果明英宗等主要人马进入怀来县城,凭城暂避,还不至于败得太惨。但王公公要等他一千多辆大车的黄白财物,迟迟不走。 犹豫之间,兵部尚书邝野又苦求英宗捡精锐部队拼杀突围,皇帝被说动,大太监王振偏执脾气又上来,坚决反对。 邝野见不到英宗皇帝,想闯行殿亲自进行说服工作。王振大怒:“腐儒岂知兵事,再妄言,必杀汝!” 邝野此时倒不怕王公公了,回言道:“我为社稷百年着想,干吗以死惧我!” 王振命卫士把这位尚书赶哄出去。 

  明朝窝里争执期间,也先的瓦剌兵马源源赶到,把明军包围在土木堡。 

  土木堡并非是一个军事据点,其地原名“统幕”,讹称为“土墓”、“土幕”、“土木”,不仅未有城墙护池,荒地无水草,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