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战中国-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面:日军第一军主力6000,明朝戚家军指挥吴惟忠3000人。

  另外,明朝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从这个兵力部署来看,明朝集中主力进攻西面,能攻下最好,不能攻下也能把日军的主力吸引过来,西面则由戚家军去骚扰牵制一下,然后由祖承训攻击薄弱的南面,而东面则放日本人一条生路。这样安排正是孙子兵法的“围师必缺”: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必定拼死抵抗,。

  西面,明军开始攻击,小西行长率主力在此督战,如他所料,明军的主攻方向正是这里。面对城下的大批明军,他却并不慌乱。 

  明军先用佛朗机(即船炮)轰炸,明朝的小佛郎机,全长仅90厘米,炮身附有钢环,可供随身携带,打仗的时候一个人就能扛着走,到目的地把炮筒往地上一架,瞄准了就能打,酷似现代的反坦克炮。 除了这些步兵炮外,明朝还发明了骑兵炮:马上佛郎机,这种火炮的尺寸比小佛郎机更小,仅70厘米长,可随骑兵在快速移动中发炮,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明朝的佛朗机都是子母铳,所谓子母铳,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铳就是炮弹,出征前先在子铳里装好铁砂、石块、铅子、火药,封好,打包带走。 战斗开始时,把子铳往母铳里一塞,火药一点,立马就能轰出去,放完了,塞进去第二个,就能连续发射,装填速度飞快。 所以明军的佛郎机,那是不鸣则已,一鸣不停,为保持持续火力,普通佛郎机都带有四个子铳,在几分钟内可以全部发射出去,足以打得对手抬不起头。 而此次入朝作战,为了适应国际环境,明军还特意装备的新型产品带有十个子铳。 

  炮弹打完,城头上黑烟密布,四处起火,日军损失不小。三路明军在杨元、张世爵、李如柏的统领下,架起云梯,分别向小西门、七星门、大西门发动猛攻。日军往城下倾倒煮沸的大锅热水,投掷巨石、滚木,并不断用火枪弓箭射击明军,西面战斗陷入胶着。 

  北面,明军也开始攻击。吴惟忠3000戚家军,此次负责牵制敌人,只是象征性的进攻。

  南面,即平壤的正阳门到含毯门一线,地形平坦宽广,不利于部队隐蔽和突袭,很难找到攻击重点,所以日军放心大胆地将这里交给了5000名朝鲜投降军。 

  祖承训率领明军,穿着朝鲜军队的军服,慢腾腾靠近城墙。朝鲜投降军看到是自己国家的部队,根本没放在眼里,因为朝鲜陆军的不能打恐怕他们自己是很明白的,让朝鲜陆军去攻下一座城,那是做梦。

  祖承训的明军一到达城墙,便恢复神勇,马上驾起云梯,眨眼功夫,几十个人就已经爬上了不设防的城头。

  攻上南城的,是明军的精锐主力,包括骆尚志统率的戚家军一部和祖承训的辽东铁骑,这帮粗人当然不会客气,上去就抽刀砍人。朝鲜投降军刚刚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小西行长的机动部队看见朝军逃了,马上冲过来补漏,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如狼似虎的明军一拥而彻底攻占了含毯门。 

  南城之所以很好打,是因为日军主力在西城,日军在西城城头顽强抵抗,放枪、扔石头、倒开水,导致明军死伤多人,而明军也打红了眼,云梯掀翻了再架,摔下来没死的接着爬,爬上去的就举刀和日军死战。 

  虽然南城破了,明军可以从南门而入,但仗打到这个份上,明军也不消停,砍死眼前的日军再说! 

  不过日军战斗力也非常之强悍,也不怕死,面对明军的猛攻毫不畏惧,无人逃跑,占据城头用火枪射击明军,如明军靠近,则持刀与明军肉搏,宁可战死也不投降。就战斗意志而言,确实不是孬种。 

  由于日军的顽强抵抗,明军久攻不下,伤亡却越来越大,小西门主将杨元被日军击伤,部将丁景禄阵亡。大西门主将李如柏脑袋上挨了日军一枪,好在头盔质量好,躲过了一劫。主将李如松也被火枪从马背上掀翻下来,。

  此时李如松使出绝杀:大将军炮。

  大将军炮,炮身长三尺有余,重几百斤,前有照星,后有照门,装药一斤以上,铅子(炮弹)重三至五斤,射程可达一里之外。 

  七星门被轰开了,平壤,被轰开了。 

  七星门的失陷彻底打消了日军的士气,纷纷弃城逃窜,杨元和李如柏随即分别攻破了小西门和大西门,三万明军亮出了屠刀,睁着发红的眼睛,杀进了城内。 

  在城门失守后,小西行长表现出了惊人的心理素质和军事素质,丝毫不乱地集合部队,占据了城内的险要位置,准备打巷战。 

  日军盘踞的主要地点,分别是平壤城内的练光亭、风月楼和北城的牡丹台。这三个地方的共同特点是高,基本上算是平壤城内的制高点,明军若仰攻,不但难于攻下,还会损兵折将,只要等到自己援兵到来,翻盘也说不定。 

  李如松到城内一看,就挥挥手,让士兵们不用打了,干一件事就行:烧。 

  这下子日军麻烦了,本来拿好了弓箭刀枪准备居高临下,再搞点肉搏,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过来,围着放起了火准备烤活人。于是一时之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高温烘烤加上烟熏,日军叫苦不迭。 

  但李如松认为还不够苦,于是他派出五千人,携带大批火枪、火箭、佛郎机,也不主动攻击,只是站在火堆之外,对准日军据点,把带来的这些东西射出去。 

  于是一时间火箭火炮满天飞,据点被点燃,烟火大作,要救火没处打水,日军被烧得鬼哭狼嚎,本来是高地,结果变成了高炉。 

  大火整整烧到第二天(正月初九)清晨

  牡丹台以及其瓮城,已被烧得面目全非,昨天还枪声炮声不断的地方,现在已经寂静无声,他走入据点,看见了无数倒毙的尸体,手脚都缠绕在一起,却没有一具能够辨认,因为他们已经被烧成了黑炭。 

  但日军的耐高温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硬是挺了一夜,没有出来投降。 

  小西行长所部5000千余人突围向东城逃窜,东面是李如松“围师必缺”的缺所在,东城城门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日军走投无路,在刚被烧烤过之后,在寒风凛冽中跳入河中,正应了那就话:*两重天。日军再冰冷的河水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半数人没有从河中爬出来。

  趟过河的日军偏又遭到查大受的3000伏兵伏击,若说日本人的逃命功夫,只怕是独步世界的,因为查大受在伏击中只消灭了500余人,其他日军逃脱。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亡796人,伤1492,伤亡一共2288人。 在严令不许砍头的情况下,明军砍掉日军首级1647首,日军伤亡2万余人。其中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18700人,伤亡12180人, 第二军加藤清正伤亡8000余人,这两军是丰臣秀吉的嫡系部队,是日军主力中的主力,这两支部队受到重创,日军的朝鲜之行也就告一段落了。

  明军攻陷平壤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逃跑行动。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开城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干二净。

  自1月9日至1月20日,仅用12天,平壤至开城朝鲜22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大部队聚集在王京(汉城)。 至1月20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27日,李如松派祖承训率3000精兵,前往王京探路,自己则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2000骑兵跟随前进,距离王京只有40里的碧蹄馆遭到日军伏击,5000辽东铁骑遭到5万日军包围。 

  这个李如松,什么都好,就是太喜欢亲自上阵打仗,这次只带了5000人,还把几位副将全部带在身边,要是回不去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4月,也就是5年后,土匪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土匪老巢,身先士卒,中埋伏,力战死,当然这是后话。

  按说李如松目前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突围而去,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下达一道命令:“全军攻击!如敢畏缩不前者,斩!” 这种做法,叫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李如松如此强悍,全因为对自己的辽东铁骑有信心,这支辽东铁骑,也就是后来袁总换率领的官岭铁骑的前身。

  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战斗力强,除了敢拼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器装备好。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发射火器,辽东铁骑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这把火铳用纯铁打造,三枪打完后,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辽东铁骑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这一战,李如松把日军的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日军发现辽东铁骑实在太猛,为保存实力,不得已先退回王京(汉城)。

  之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看起来李如松只是想固守,并没有收复王京(汉城)的打算。当所有人当这么想的时候,李如松密令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