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战中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前279年,秦大良造白起来到上庸(在今湖北竹溪东南),接过司马错的指挥权,兵分两路,一路选取七万习惯在山水之间作战的精壮之士,由白起亲自率领,顺汉水而南下,直接出奇不意的深入楚国腹地,预备先夺楚陪都鄢之后再夺楚都郢;另一路由蜀守张若率领数万巴蜀之众,由四川出发,沿长江东下,配合主力部队,牵制楚国兵力,使楚军顾此失彼,首尾无法接应,同时夺取楚国西部地区。  

  就在这一年,流亡在江南的楚国诗人屈原,眼见着郢都沦陷、国土破碎、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怀抱大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公元前279年,一代名君、权谋大师燕昭王去世了,燕惠王即位。

  乐毅占领齐国期间,大批的齐国儒生在齐国无用武之地,便涌入燕国。燕惠王不明就里,对儒生也很接近,喜欢上了儒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燕惠王非常重视 君臣正名正位,对于乐毅在燕国的特殊地位早有不满。

  燕惠王对乐毅搞了一个突袭,骑劫不声不响地就到了临淄。乐毅为免遭不测,未及与骑劫谋面就连忙逃离临淄,投奔赵惠文王。

  虽然骑劫取代了乐毅成为齐地的最高军政长官,但却无法指挥驻齐燕军,与友军赵军的关系更是闹得很紧张。乐毅长期把持燕国的军权,驻齐燕军中的高级将领与乐毅共事多年,受到乐毅的恩惠很多,对乐毅很敬畏,对燕惠王夺乐毅兵权都有不平之意。燕军上下都很同情乐毅的遭遇,在军中资历很浅的骑劫很难调动这些情绪很大的倔强军人。

  驻齐的赵军听说乐毅被夺兵权后,也都很同情乐毅,故意为难骑劫,两军关系恶化。骑劫对无法有效地履行对驻齐燕军的指挥权感到十分恼火,不得已打着燕惠王的招牌,对燕军将领采取高压政策,结果造成燕军将领更大的敌对情绪。燕军在齐地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政。

  在燕国乱成一团时,齐国的救世主出现了,他便是即墨的田单。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

  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到了大势逆转之时,这些以往被迫降燕的齐城,皆加入了反攻复国的阵营。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百战中国之7_秦朝_灭蜀之战
百战中国之7_秦朝_灭蜀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6 20

  伤亡规模 16 20

  战争知名度 10 15

  将领知名度 9 15

  总分 80 100

  兵将 秦国 蜀国、巴国

  双方兵力 10万 40万

  伤亡兵力 不详 不详

  将领 司马错 不详

  战略意义 

  秦国攻占蜀国和巴国后,秦国疆域一倍有余,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秦国先后在这里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将成都平原作为秦国的粮食基地,以供应秦军常年征战。这一战奠定了秦国打天下的物质基础。

  战争规模 

  秦国 

  10万精兵

  蜀国、巴国

  总兵力在40万左右

  伤亡人数 

  秦国 

  不详

  蜀国、巴国

  伤亡超过半数

  将领 

  秦国 

  司马错

  蜀国、巴国

  不详

  
  战争进程 

  秦国灭六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秦国统一中国,灭掉的远不止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和齐国这六国,被秦国灭掉的国,比较大的还有义渠、陇西、蜀国、巴国等。

  蜀国、巴国两国均在今四川,蜀国首都成都,巴国首都重庆,这两国互相并不友好,他们联合周围的小国,连年对战。

  秦国与蜀国之间,经历了100多年的纷争,主要是围绕南郑(今汉中)的争夺,双方各有胜负,南郑也在秦蜀两国间多次易主。

  笔者在西安上学之时,曾坐火车从西安到汉中,途中花了10几个小时,后来看地图才知道,西安到汉中直线距离不远,只是沿途秦岭山脉众多,火车因此速度缓慢,料想2000多年前秦军从咸阳到南郑,也是相当艰苦。那么蜀国的从成都到南郑又如何呢,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要从成都到南郑,可能比秦国更为艰苦。

  既然南郑是这么一个难以到达的地方,南郑为什么会成为秦国和蜀国的必争之地呢?因为这里是一个落脚点,作为进一步进攻对方腹地的一个军事基地,占有了它,己方可以从这里进攻对方,敌人也不可能越过这里来攻打,而如果失去了南郑这个屏障,对方就有可能杀到己方腹地,兵临城下。

  秦国与蜀国绕南郑100多年的争夺战中,谁也没有能力长时间占有南郑。秦国的主要兵力用于对付东方各国,在南郑驻兵很少,而蜀国要防范东方的巴国,也不可能大量驻兵在这里,同时由于南郑距离双方腹地太远,援军也不能及时赶到。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开始强盛,商鞅变法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公元前338年,商鞅去世,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及一系列的法制保留下来,秦国实力与日俱增。

  一次,秦惠王召集群臣商议战略大计,议题是出兵的方向和先后顺序(秦国当时的实力还远远不足以全面出击其他各各国)。

  丞相张仪主张先把东方距离秦国最近的韩国灭了,然后顺便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理由如下:

  一、韩国距离近,补给相对容易。

  二、韩国实力弱,比起赵国、魏国,韩国简直是不堪一击。

  三、顺路可以把周天子劫持回咸阳,这样天子就是秦王的傀儡了。

  丞相张仪的建议应该说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大错,但绝对不是上策。如果秦国全力攻打韩国,必然引起其它各国群起攻之,那时候秦国就有麻烦了。

  将军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理由如下:

  一、攻打蜀国,其他国家不可能来援救。

  二、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将来可以作为秦国的粮食基地,以供应秦军常年征战。

  三、占领蜀国和巴国,将来可以沿长江走水路进攻楚国。

  司马错攻蜀的的理由,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得到验证。秦军走金牛道,只用了3个月就灭了蜀国和巴国,其他国家得到秦军的消息后恐怕也爱莫能助。秦国占领蜀国和巴国,疆域扩大一倍多,成都平原后来成为了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中国提供了粮食保障。几年后司马错出奇兵从沿长江东下,出其不意地进攻楚国,夺得楚国不少土地。

  可以说司马错攻打蜀国,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秦惠王也是非常英明的君主,他赞成司马错的提议:攻打蜀国。

  但是攻打蜀国,最大的障碍是蜀道,如果不修一条道出来,秦军就没有办法攻打蜀国。为了修这条路,秦惠文王用了一个计策,写信给蜀王,说秦国得到了一只巨大的石牛,这石牛到了晚上能拉出金子来。为了与蜀国和睦相处,秦王馈赠此石牛给蜀王,并献上若干美女。

  蜀王收到这封信,很高兴,对于秦王的礼物,他照单全收。在接受石牛时,遇到麻烦了,因为石牛太大,必须要修一条路来运输。蜀王也没有太多犹豫,下令修道,于是蜀国动用大量人力,从南郑到成都600多公里,修了一条道,叫金牛道。

  蜀王如此大胆地下令修筑了金牛道,难道他不怕秦军打过来吗?

  蜀王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曾率领军队到边境秦岭的褒谷一带狩措,丝毫没有把秦国放在眼里。有一次在褒谷举行军事演习,他甚至邀请亲王来观看,以武力向秦国示威。蜀王并不害怕跟秦国打仗,这从后来的葭萌关之战,他冲出关外与秦军对攻就能看出来了。

  蜀王修金牛道,当然也不全是为了石牛,这些玩物他应该不少,修金牛道主要还是为了打通与中原的联系。此时南郑在蜀国手上,要是能把成都到南郑的道路修通,今后就能从成都迅速出兵攻打秦国,剑指中原。当然,蜀王并不清楚商鞅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得以大幅提高,他若知道这一点,恐怕真不会修这条道了。

  公元前316年7月,金牛蜀道刚修好,蜀王还没来得及把石牛运回家。秦惠王派丞相张仪、大将司马错,都尉墨,率领10万大军翻越秦岭,迅速攻下南郑。秦军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