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千万种,归纳起来至少有九大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勤于学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无论你有多大志向,没有才能是无法实现的,而才能不经过刻苦学习是无法获得的。
一个人一生的成功机会太多了,可是自己不会的也太多了,所以一个个的机会又都溜走了。
有一付对联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道出了家业长久的真谛。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因为工作和学习忙得要死的人,另一种是因为缺少知识和技能找不到工作的人。因为现实的社会已不断给了我们警示:“知识和技能才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生享用不尽的资产,知识才是最可靠的财富。”
“森林之外另有参天大树,学府之外不乏栋梁之材”“虚心是学问的向导,恒心是学问的保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越忙的人越愿意学习,知识越多的人越愿意学习”。这是因为忙的人更懂得知识的重要,知识多的人更能看清自己知识的不足,对知识的渴望越强烈。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对门徒们说:“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
人生有“三比”:比才华、比财力、比境界;人生有“三悲”:良师不学、良友不交、良机不握。人生有“三宝”:终身学习、终身运动、终身反省。“学习点点滴滴,成长一日千里,”“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蒿如草,”“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因此,有人总结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前人用无数的经验告诉后人:“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放过,动中有受用;暗中不放过,明处有受用;少时不怠惰,老来有受用。”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年轻时因为家贫,曾借着炉火学习数学和语法,也曾为买书步行70多英里。靠着孜孜不倦的学习,他为当总统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第十七任总统安德鲁&;#8226;约翰逊,小时是裁缝店的学徒,因为生活困难,根本就没上过学,通过自学,他成为了知识渊博的总统。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多看则明,多听则博,多问则智,多思则识,多学则精,多干则成。”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知识最受重视的地方,就是财富增长最快的地方。有人说:“世界的知识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谦虚好学的民族,每个家庭无论贫富,藏书是家中必有之物,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不读书的人是最让人瞧不起的人,据说姑娘找对象先要看看男朋友家中有多少藏书,男朋友有没有读书的习惯、有没有学问,这是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犹太人为什么那么精明、那么会赚钱、那么富足了。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竟有一半是犹太人;世界前400名亿万富翁中有60个犹太人,占15%;美国总人口中有2%的犹太人,而全国排名前400位的富翁中有23%是犹太人,排名前40位的富豪中有40%的犹太人。
“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如学。”意思是说学习的人不一定去走仕途之路,但若想走仕途之路的人必须要学习。在封建社会里,要想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除了当兵打仗以外,就是考取功名、走仕途之路。于是便有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车胤囊莹学、孙康映雪读”的感人故事。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已到了无以为加的程度,不仅是国家重视,每个家庭也当作第一件大事,因为人们都懂得了:“读书是为了增长才干,增长才干需要读书”;“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备有用”;“世间好话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也懂得了没有学习,就进不了高等学府,就没有前途;没有学习,就会成为文盲,文盲是无法参与社会竞争的;没有学习,就没有品位,没有品位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光彩的事业,也不会有成功。
“读书虽未成名,毕竟人高品雅。”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生理年轻,不如心理年轻;口袋富有,不如脑袋富有。在人的一生中,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出价值、活出品位来,也就是成为一个人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余秋雨,是大家都熟悉的学者,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人,我曾读过他的一些书,尤其他出现在全国“青歌赛”评委席上,我对他钦佩之至,他虽然没有耀眼的官位,但他那知识渊博、底蕴深厚的内涵,足以让他在众多高官面前耀眼。1986年,他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近十年来,在全国最畅销书籍前10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4本,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他被盛誉为可能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中国二十世纪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视寝兴之早晚,知人家之兴败。”“晨若不起日无所辨,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幼若不学老无所知。”读书学习是持续、持久的事情,必须要勤学苦学才能有收获,坚信学习必有用处。学习很难找到适宜的环境、大块的时间,而要见缝插针,随时、随地、随处都坚持学。三国时期董遇的读书方法是“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认定:“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宋代诗人陆游规定自己“日课诗一首”,就是每天至少写一首诗。陆游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是古今少有的多产作家。
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天长地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陶渊明是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在他隐居田园后不久,一个年轻人来求教他学习之道。陶渊明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接着他领着年轻人看了一棵稻秧,又看了一块磨刀石,然后对年轻人说:“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知识是海洋,无穷无尽;知识是宝山,藏着无数财富。恩格斯一生不仅与*共同创立了*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对文学、史学、军事、语言学和自然科学有深刻的研究与精湛的见解,能用12种语言说话和写作,能阅读20种文字,*称他是活的“百科全书”。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没有上过大学,那渊博的知识都来自自学。中国的何国良,从拣信工到掌握英、法、俄、日、德、意、捷、波等14种外语,对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有较深研究,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也都来自自学。
一句好话可以受用一生,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生。“不知自己的无知,等于双倍的无知”学习是作为的基础,学习是成功的保证。不爱学习的人永远都不会有杰出的作为。2009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有篇评论员文章,题目是《少点烟酒味,多点书卷气》,讲的是干部读书问题,特别强调干部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要强调干部都读书呢?我觉得十分必要,许多干部自以为自己有功名了,而把学习放在了一边,以致在工作中思路混乱,观念落后,缺乏独立思维,没有韬略和办法,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更有甚者,因为不学习,腐化堕落,走向犯罪。学习可能不是你生命的必需品,却是你成功的必需品。请记住:“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
《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学习贵在勤,要“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不以忙闲作辍。”只要你坚持每天都学一点,日后必有大用。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成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隽永,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思维使人善辩。”
“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培训总有提高,只要去想总有空间,只要去做总会成功!
第二节、善于思
冷静的思考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外国有一句谚语:“有一天的好好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徒劳。”爱比克泰德将所有的哲理归纳为两个词:保持与抛弃。那就是你应该保持什么,抛弃什么,有怎样的人生,这些都是思考的结果。
思想照亮人生旅程,思想展示生命境界。土壤中没有种子,就没有禾苗破土而出;人如果没有了思想的种子,行为也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然而然的行为,还是出乎意料的行为,或者是精心设计的行为,都体现出了这个道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省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若问前程归宿地,皆在灵台方寸间。”是说人的前程如何,是由自己的思想决定的。思想的海拔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只有灿烂的思想之花,才能结出丰硕的成功之果,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人生。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是惊人梦想的实现;穆尔斯发明电报,也基于梦想;斯蒂芬孙制造蒸汽机车来自梦想;硅合的成功经验里有一条叫“保持梦想”;迪斯尼公司承认他们最重要的管理任务是“管理梦想”,有一句格言:“灵魂期待什么,即能做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