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三,观照般若:观照者,观察觉照之义。盖经典乃佛所说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顾理虽明,不离名字,未达无分别的亲证,故欲从文字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其间有功用者,即观照般若。是学佛之人,非仅限于三藏佛典研究到透彻明白,融会贯通便已,又须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如本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即系将近而身心、远而世界,观察觉照,决定明了自他一切万法如幻如化,当体皆空。若能依经中道理,以为思想知识之标准,起心动念,常有观照,勤为心理之训练,则向者之分别执著烦恼串习,可以改变,可以伏除,终可引生实相般若,而与诸佛菩萨的般若完全一致,是为观照般若。
  譬之渡河,实相般若为一切众生求渡达之处所;文字般若为诸佛菩萨方便布施之船筏;而观照般若则为借船求渡之众生撑篙持舵的功力。是以依经解义,纵许博通三藏,若不身体力行,犹如空玩舟筏,不思行驶,终无渡达之日。其欲由解理而获亲证实相,亦犹是矣。且诸佛菩萨乃吾人之引导者,吾人对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获得亲证实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萨:究竟证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觉达到耳。
  波罗蜜多,华译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圆满成功而言。如前渡河之喻,则动身处为此岸,欲达处为彼岸,渡河事竣为到彼岸,乃得称为“波罗蜜多”。故内典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波罗蜜多,乃至无量无数波罗蜜多,皆以诸事圆满成功为义。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语,应有当注意之三点:
  一、修行成功至于究竟圆满,如佛菩萨成就亲证诸法实相之彻底智慧,始得谓之般若波罗蜜多。其体性,唯是佛之真实彻底智慧,所有世间一切智慧,不能亲证诸法实相,故非般若;非彻底圆满,故更非波罗蜜多。
  二、文字如船,观照如在船上之驾驶努力。若证实相,则文字、观照皆无所用,所谓到岸不需船,亦无须撑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为中流之事。故文字、观照二者,虽称般若而未为波罗蜜多,惟实相般若,乃为般若波罗蜜多。但就有能达到实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则观照般若,亦得方便称为般若波罗蜜多。 。。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3)
三、诸法实相,初地以上菩萨,即能亲证而得实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谓之般若波罗蜜多,如本经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第以菩萨普度未圆,差别智未满,功德未熟,故须以实相般若为根本,以修万行而圆万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终以成就佛果为波罗蜜多。
  心,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学则为心之研究,则心固为存在之一种事。但以不见不闻,其义含混,故较其余事物难言,难以为研究之对象,依内典说明略有四种:
  一、肉团心。此指身中司血行之心脏,乃肉体中机关之一,属于生理性的心。
  二、缘虑心。乃感触或观察对象而觉知或思虑者,即近人所谓心理现象之心。
  三、集起心。谓集聚诸法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的心。如云: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种子,滋生草木。故凡见闻经验之事,时无久暂,遇缘重现,吾人固常有此功用也。
  缘虑心与集起心,虽为物质上所无,而为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灭无常。
  四、真实心。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真实性也。佛典所谓唯识、唯心,原就缘虑心或集起心以言;谓可从缘虑心以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总摄诸法种子而现起诸法。故诸法真实相,不应从一一法以明之,但应从心以明之,把无明的心转变成明的心,即能明见诸法的真实相性,此即实相般若,亦即谓之真实。
  佛典中普通有此心之四义,乃随语意所指,取其一义以为言说,非一言心而四义皆具也。然则本经题“心”字之意为何义耶?此有数解:一者,心乃比喻之词,不属于前四义,以佛典中《般若经》甚多,而此寥寥数百字乃七百余卷《般若经》中之心要—如纲要—故名曰心。盖取常言重心点、中心点等意,又或取许多关系中之旨要点曰心。以此乃《般若经》许多文字中旨要之经,譬如人身之心脏,物体之中坚之意。二者,谓此心字乃前四义中之真实心,故即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以达到实相般若,即为最真实之心,而实相般若所证,即般若波罗蜜多心;又以具足功德妙用,如本经中所谓“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即实相般若相应之真实德用。本经题亦有译作“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者,则以总持为“心”。又,亦即真实心,故心字可连属上文为一名,而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梵语修多罗,直译华文为“线”。印度昔以贝叶记录佛语,以线穿之,装订成本,俾供遵依,垂之千古使不散失者,名为修多罗。中文“经”字之义,所谓:推四海而皆准,历万世而不渝。则经与修多罗意义恰当,故意译曰经。又经,对律、论,为三藏;经乃开示之教理,律乃行为之规范,论则研究、解释、发挥、辨明经、律者。又,以其余一切著作列为杂藏,故复有四藏之称。本经则属于经藏,非律、非论、非杂,故题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经
  甲一    序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序分之文,乃结经人所叙。观自在是别名,菩萨是通名。观自在者,以修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亲证万法皆空,无障碍,无束缚,而一切分别无不解脱,故名观自在。
  菩萨乃“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译觉,无上正等正觉,乃大乘究竟位所成最上圆满之觉悟。萨埵译为有情,即人及动物乃至一切众生。合此菩提及萨埵二名为一名者,义即上求无上正等正觉,下度一切有情。故无论何人或何种众生,立此志愿—即发上求下度之心者,即为菩萨。世俗误以偶像为菩萨,有某种小学教科书,甚至儿童之玩具亦有洋菩萨之称,殊属非是。须知吾人皆可为菩萨,绝对不可误会。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4)
此段首叙观自在菩萨,修般若行甚深至于波罗蜜多时,即实相般若现前之时,其智慧照见五蕴等皆空。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乃身心世界各要素之五大聚。照见者,非研究明了之谓,乃如实觉照明见之谓,照见此身心世界要素皆虚妄非实,所谓五蕴皆空,则内而身心,外而宇宙之万有,彻底皆空,是故度一切苦厄。良以种种痛苦厄难,众生皆所不免。即以人类而论,略从三方面而观察之:
  一、依内身而有生、老、病、死、淫欲、饥渴等无数苦厄。
  二、依自然界而有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及其他种种天灾苦厄。
  三、依社会而有私人冲突仇杀、公法禁制拘罚、阶级斗争、国际战争等种种苦厄,充满世间,随时皆有。
  度即解脱之、超出之之谓。古今圣贤费尽心思才力,无非欲谋解脱人类之苦痛厄难,至于今日,迄无彻底有效之方法,而苦痛厄难转有加无已。故度脱苦厄,实为人类及一切众生共同欲达未能之目的。兹则举出观自在菩萨达到五蕴皆空境界,超脱一切苦厄之事实,使吾人作为标准,知所趋向;此结经人之深意也。其原理方法,后此随文说明。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略说
  丙一   略说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语,已将观自在菩萨所证之事实,完全表示。自此以至正宗分竟,乃菩萨说明此事实者。故佛法非先有理论而后有事实,乃由达到此事实之人,为方便说明其事实而有此理论。
  良以见空度苦,吾人虽闻其事而未得亲切证明,故犹有待解释之必要。
  此一小段,即略释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人名,声闻中智慧第一,成罗汉果,为释迦牟尼佛上首弟子。舍利,乃印度一种鸟名,目最美,中译鹙鹭;其母以此鸟名为名,舍利子则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他经有译舍利弗者。弗,乃梵语,即子也。至供养之舍利,俗称舍利珠,应与此为人名者异。
  正宗文首列舍利子名者,乃观自在菩萨将说自证甚深之法,使世人了解,于当时听众之中,呼声闻中智慧第一之人而发言也。
  “色不异空”以下六句,正明五蕴皆空。蕴者,蕴藏积聚之义。五蕴亦称“五法聚”,亦称“五阴”,亦即五类之义;乃将所有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为五类:即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以观察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之一字,非仅指颜色、女色等义,亦非仅指对眼之色,盖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及法尘之一分而言。其义摄尽全宇宙一切物质及未发现而与物质同类者,故与物质之义相近而较广。大而显者,恒星、地球;细而微者,原子、电子;凡此皆常识或科学认为有实体存在者也。第何以不异于空耶?故有研究。
  此理若在二十余年前,偏执唯物论之时,但认物为实在,颇难解释。
  近二十余年科学之进步,如相对论物理学,略谓物质者,必须有:一、主观上的一种感觉;二、对象;三、时间;四、空间。集合此等关系而成一概念乃名物质。原子、电子等,亦一概念耳。概念非根本实在成立,乃由相对之关系,凑合而成,故物质非根本存在;此说与佛学众缘所生法之义略同。众缘所生法者,一切法无非众多因缘关系集合而成之团体耳。故凡见闻觉知之所到,无论大小显微,莫不皆然;此所谓色,义相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