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轻骑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恐轻骑兵-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秩序混乱无法招募,我们劝告他们排好队。但是,对于饱受战争和贫穷之苦的人来说,文质彬彬的劝说丝毫没有感召力,他们还是一个劲地往里挤。人那么多,很难挡住。正感到棘手,当地警察出现了。他们气势汹汹地赶过来;一边大声吼叫;一边大打出手。
  这一手管用;没几分钟,这些人就被制住了;变得很听话。我不觉心有感慨:是强势的粗暴显示了优势,整饬了混乱的秩序,弱者才在有序中获得他想得到、也本可要到的东西,这是怎样的逻辑啊!
  在我们的指挥下,这几百个当地人排成长队,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挑选那些个头大,看起来力气也大的人,站到一边集中,体弱力小的,就让他们回去。那些被淘汰了的人都显得很沮丧,不少人在附近徘徊着,不肯离去。
  我们共挑选300名,带他们进入军火库内,指挥他们将武器弹药搬到卡车上。
  通往军火库的地道口及其两旁原先还埋设了许多地雷,前几天,联合国组织已派来专家彻底排除。
  刚刚挖开的地面是松软的,但进出的人多,不大功夫,这地面就踩实了。一箱又一箱的武器弹药装上卡车,运走了,一天下来,军火库里剩下的东西还是多得让这些当地雇工眉开眼笑,纷纷议论着,接下去的几天里每天都要再来。
  在搬运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没被挑选上的阿富汗人很机灵,他们在半路上偷偷爬上了卡车,混进搬运队伍。虽然我们阻止了好几起,但下午收工结算工钱时,我们还是发现领取工钱的并不止300人。
  阿富汗西部也还是穷,且物资匮乏,所以有些当地人在搬运途中会想法拆卸枪支零部件,偷偷携带回家,有的还将弹药也偷走。被我们逮着时,他们说是拿回去生火用。
  为防止军火的流失,我们加强了搬运途中的押送。当卡车满截着军火出发时,我们就驾着悍马车一路监督随行。
  每天都重复着这同样的工作,不是很紧张,也不算太累,只是略觉单调了些。
  这时,布朗过完他的休假,回来了。
  这一个多月来,我们没什么机会了解外界的新闻时事,休假回来的人便成了新闻播报员。
  听布朗说,情报部门传出消息,由于10月9日那天没能实现大规模武装袭击以破坏大选,一些塔利班的军事指挥官对奥马尔表示了不满。
  听说有这么一回事,沙利很不理解,说:“他们明明看得见老百姓热烈拥护大选的场面,为什么还要破坏?难道他们的信仰就是反对他们的老百姓?”
  埃文斯说:“不会的,他们的信仰中不可能有反对或戕害老百姓的内容。”
  沙利又问:“那没有制造流血事件为什么又会引起指挥宫对奥马尔的不满?”
  别看沙利人老实,这一问题还真把大伙给难住了,有人想开口解答,但又说不明白。
  我来自亚洲,多少了解一些东方文化,去年秋季进修大学的心理学和政治两门学科时又多了一分思考,这时便向他们解释说:“这里恐怕有一个宗教狂热问题。个别指挥官在众人面前慷慨激昂,表现越极端,就好像越能显出勇者气概,同时指责对手软弱,这样来争取支持者,因为一般人都不愿被别人看作是孬种。”
  沙利点点头,其他人没有异议。
  我又说:“这样一来,他自己实际上也骑虎难下,明知是错的,也只能一条路走到底。”
  这话却引起了沙利的另一个问题:“既然知道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
  “这是面子问题。就是当事人心中认为的个人尊严问题。”我解释说。
  但沙利一时间还弄不明白。和大多数美国青年一样,他对“面子”并不敏感,他们通常更注重事实本身,认为公开承认错误是很正常的,掩饰错误或心中承认口上却诡辩倒是会损坏自身形象,而明知是错却又坚持不改甚或变本加厉,则更显得不可理喻。
  思想认识不同,我也只能说到此为止了。
    
   。。

第十四章  销毁军火(2)
这是一条宽十米以上的大街,沙土路面。地上已被炸出了几个大坑,
  车轮滚落道房;车后大梁炸歪了;一头高一头低搭在车架子上;
  街两旁的店铺炸塌了十余间;四周一片焦黑
  大型军火库的发现叫我们忙碌了十几天,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另一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军火库,也还是前苏联军队入侵时留下来的。
  我排奉命前往新发现的军火库,从赫拉特机场的驻地出发,驱车四个钟头,才来到目的地,照样是雇用当地人来将军火搬上卡车。
  与上次不同的是,由于路途远,在小军火库这边将枪支弹药搬上车后,这些雇工就不随车前往,而只由我们押运,到军火销毁地后,在当地另雇人卸货。
  这是一块好大好大的开阔地,各种枪、炮、地雷弹药,堆积如山,由政府军派兵看管,留待今后集中销毁。
  我们猜想,要处理掉眼前这么多的武器弹药,怕得花上半年时间才行,可没想到,这时又有一条消息传来,说是在某座山脚下还有一处藏匿军火的秘密地点被发现。
  这可真要叫人瞠目结舌了,阿富汗这么贫穷,可就是杀人的武器弹药不缺,何止不缺,简直就和风沙一样多!
  看来,此后单是和这些武器弹药打交道,就足以不让我们感到清闲了。
  再过几天就是11月份了。今天,驻地里来了工程人员,架设了线路,安上电话,还配置了因待网的上网服务。
  大家好高兴。
  晚饭后,我给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下载了一套软件,上网先给老爸发去电子邮件。
  我知道老爸喜欢旅游,欣赏自然界的各种风光,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所以在电子邮件中,我也寄去了一帧照片。
  照片上是一群阿富汗孩子,天真好奇,脸庞上显示出未曾玷污的纯洁。
  这是我在赫拉特市用数码相机拍下的。虽然赫拉特的经济状况照理要比坎大哈好一些,但总体上还是落后,当我拿出相机取景时,一群当地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
  他们都还处于上学接受教育的年龄,此刻也正应该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但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却在街头闲逛,或找寻着挣钱的机会,文明社会里常用的东西也会叫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
  战争,耽误的是整一代人的幸福啊!
  我见他们那么饶有兴趣地围着我转,就给他们看了取景框中的图像,他们一阵惊呼,对被摄入框中的伙伴欢呼着,既惊奇又羡慕。
  我让他们站到镜头前,表示可以给他们拍照。
  他们争先恐后挤到我指着的地方,兴奋又紧张,等候我拍照。我揿下快门,于是就有了这一帧照片。
  休息了一天后,接着还是清理军火库。
  这座军火库位于城镇边,我们先将悍马车停在当地警察局的后院,然后雇了两辆当地人的破旧卡车,安排人通过地道回将军火搬上车。
  装满了弹药的卡车就在大街上,但当地人司空见惯,不惊不怪。
  中午,我们半排人乘坐二辆悍马车先回驻地去,车在半路,忽然车载电脑的屏幕上传出信息,说是现场军火发生爆炸。我们立即掉转了车头。
  四五个钟头后回到现场,这时天早已暗了下来;我们先在周围设了路障;爆破专家说要等二十四小时后才能靠近现场;现在随时可能再发生爆炸。
  昏暗中朝发生爆炸的地方看去,那儿的情景真是让人惊骇不已:
  这是一条宽十米以上的大街,沙土路面。地上已被炸出了几个大坑,车轮滚落道房;车后大梁炸歪了;一头高一头低搭在车架子上;街两旁的店铺炸塌了十余间;四周一片焦黑。
  原来,我们走后,这里又装满了两卡车大大小小的弹药。车就停在警察局大门口,一个当地司机上车刚刚发动机器,忽然发动机起火,司机吓得从车上滚下地。
  紧接着油箱起火。
  司机赶紧逃离。这时,车厢上的弹药爆炸了,一整车的弹药啊!
  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巨响,倾刻间就将这辆卡车炸得只剩下一堆烂铁,再也难以想象出它原先的模样,而它后面的一辆卡车也开始爆炸了。
  一枚弹头飞出,在一堵墙上炸开一个直径半米的洞口。
  一枚坦克弹竟连穿4堵墙,最后落在墙后的学校旁边。
  第二天;二十四小时刚过;我们马上赶到现场。只见附近一株大树还在燃烧,树干上弹痕累累,弹洞吓人。地面还散落许多未曾爆炸但被烧得黑乎乎的炸弹、枪弹,有的还在冒着烟。
  我们立即布好警戒线,将那些想挤到爆炸现场去看热闹的当地人劝开。
  有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好像在找什么人,虽然外面套着长袍,但我还能感觉得出他身上扎着雪白的绷带。
  布朗告诉我,这人就是那个炸了卡车的司机,下车逃离时他惊恐地转过身,这当儿有一枚火箭弹头飞来,擦过他前胸。火箭弹居然没爆炸,只是将他的胸部灼伤了一小块。
  这家伙命真大,但是当他带着一股火焦味,带着一脸惊惶,逃出后遇见美军士兵的第一句话居然是:美金,美金,你们要赔我钱!
    
  一堆火星未灭的灰烬中“啪”的一声响,如鞭炮爆响,
   。 想看书来

第十四章  销毁军火(3)
那几个人顿时吓得脸色煞白,有的扭身就跑,跑丢了拖鞋也顾不上捡,
  有的趴倒在地,抱住脑袋不敢动弹
  和我们一起来到这儿的有拆弹专家,还有负责为当地人理赔的公共事务官员。
  那两辆早该报废的货车炸坏了;车主开口报价竟是二万美元;公共事务官员也真慷慨;略说了几句;便照报价赔付。
  接着对被毁坏的店铺房屋作估价,也多是由当地的主人报价,不大功夫,就一一处理妥善。
  手中有钞票,工作效率就是高,而且效果也特好。那些当地人喜孜孜接受了赔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