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河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悟河东-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照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对晋*体位置的定位,从虞乡县向西三十五里,而且又在晋水之阳,只有一个夹在中条山和涑水河间十多里宽的狭长地带。这个地方目前是永济市城区,而在过去,永济城在蒲州,这里叫赵伊镇赵伊村。

  那么,公元前455年三家分晋导火索的晋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四)

  智伯引晋水灌晋阳灭赵,被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事件,它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起因。这一事件发生在晋阳,也就是今天的永济,而绝不是晋中的晋阳。司马迁和汉代学者由于在晋中找不到晋水可以灌晋阳的理由,所以,改晋水为汾水,但许多历史资料证明,这次水灌晋阳的是晋水是涑水而决不是汾水,事件在晋南而不在晋中。

  今天的永济市治在赵伊镇。其北有伍姓湖,即《水经注》所谓的“晋兴泽”。

  “赵伊”之名就是一块活化石。“赵伊”亦读作“赵邑”,亦可能为“赵尹”的演变,而晋阳城就是赵家的奉邑,也是尹铎所修。而晋阳取晋水之名,涑水(晋水)穿晋兴泽而过,城在其南,故曰“晋阳”。在“入泄湖(晋兴泽)”东北有“智伯城”,而智伯墓与家臣豫让墓在湖的北面十多里。“入泄湖”既可以泄晋阳水,也可以泄智伯营水。其“入泄”之意很明确。

  在“赵伊村”周围可以找到许多和晋国故事有关的地名。其南二里有“赵坊村”,其北九里有“赵柏(北)村”,其北二里有“赵斆”读'活'音,北二十里有“赵关”村,赵伊镇西二里有“襄村”即今“小张”村,传是赵襄子的住处;其西二里之处的“七社村”,方言读“漆杀村”,在当地的中条山上,现在还有漆树,人们不敢轻易碰它,因为它会使人过敏,浑身发肿,大概要七天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是天然油漆之原料。传说当年,智伯被杀,其家臣豫让找赵襄子报仇,怕赵襄子认出,便用漆树汁涂其身,豫让用漆树汁涂遍全身而变形,隐于桥下,刺杀赵襄子,为主报仇。“漆杀村”就是豫让隐于桥下的地方。其西南约八里之处是“让村”,是为纪念预让侠肝义胆而得名的,今改作“任阳村”。民间仍作“让村”。这一连串的名字,与晋阳事件密切相关,它绝不是巧合,是我们考证晋阳战役的一个重要依据。

  各种迹象证明,晋国晋阳并不在晋中,而在晋南河东,这里才正是春秋晋阳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而晋中的晋阳只能说是秦以后张冠李戴的一种结果。我们考证太原,秦时置太原郡,开始了原始晋国地名向北迁移的序幕,太原古称并州这是有依据的,太原城所占乃“秦拔狼孟(今阳曲)”, 夲与晋阳无关。历史上没有秦置“晋阳县”的记载,而“晋阳县”出现在汉代,也是因为汉代诸多学者在秦后史料被“焚”以后,只知赵国辖太原,而不知赵简子先采邑晋西南,将赵简子采邑晋阳误放到了蛮夷戎狄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后来三分晋国,赵国被东周封为诸侯,占据了晋中,汉代学人总以为几百年前的赵简子的邑地也在晋中,而不知其在晋南的缘故。这是研究中国历史一个致命的错误。弄清这一历史事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封建社会开端,大有裨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含英咀华古绛州
“惊 艳”!当我徜徉在新绛的大街小巷,面对灿若星汉的文物古迹所带来的一次次震撼,心里涌发的感觉就只有这两个字。

  新绛,古称绛州,为河东重镇。其地势西高东低,遂因地筑城如卧牛,南嘴北臀;东西天池仿牛眼;六十二条巷道若牛肋;西边高阜为牛背,州衙、钟鼓楼皆高据其上,以俯瞰临控全城。形制奇而有秩,布局分而不散,较之于平整方正、中轴对称的传统城市格局,新绛城活泼泼地另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如今,流水暗随红粉去,巍峨的城墙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沿袭自唐代的城市规制依然保持得相当完整,以岁月留下的斑驳遗痕,记载下了无情的世事沧桑,无声地诉说昔日的盛况,讲述着古城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就象三晋大地的许多名城一样,新绛的每寸土地都写下了悠远的历史变迁,隐藏着无尽的故事。绛守居园池、龙兴寺、绛州三楼、文庙、天主教堂;行不多远便有一处古迹跃入你的眼帘,那份赫赫扬扬、浓得几乎化不开的沧桑美,象一曲不绝如缕的复调乐章,撩得你情思勃发,叫你惊喜莫名,恍然不知身处何方。最让人感佩的是,三晋古文化的诸多珍贵遗迹,多被虚荣和浮华浸淫了个够,新绛却能以其独到的充实浑厚而优雅超乎其间,犹自演绎着一个跨越时空的传奇。不信,请跟我来—— 

  眉眼盈盈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山水成就了隋代花园绛守居园池的眉眼,使得她既兼有清流岩壑、亭台阁榭之胜,复有超逸骚雅、空灵蕴藉之韵。诗词意境,足以让人含英咀华,逸兴遄飞。 

  入园左行,石径窈然,曲折上下,修竹丛丛,穿石罅而出,新篁分绿,清音飒飒,苍松翠柏,引满目蓊郁,曲径通幽,步步生景。猛抬头,前现一鉴方塘,号“洄莲池”,石砌驳岸,镌范仲淹诗“一泉西北来”,一水萦洄,潺潺自西北来,又殇然远去。池中荷叶田田,翠盖亭亭。池南高耸“洄莲亭”,四槛回廊,下临绿漪。楹联饶有情趣:“放明月出山,快携酒,于石泉中把尘心一洗;引薰风入座,好抚琴,在藕乡里觉石骨都清。”月下品茗于这样的亭中,别是一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享受,真可体味古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境了。 

  足蹬石径,拾级而上,过虎豹门遗址,折而右行,即至“堂庑”小庙。庙中供奉隋开皇年间州官梁轨,塑像肃容盛服,须眉如生,遗风凛然。昔日梁公兴水利济黎民,引余波贯牙城,建园池,后世百姓感其恩德,乃修梁轨祠以祀。祠下为苍塘孤岛,中筑一六角孤岛亭。坐于亭上回望祠庙,但见石阶笔直一线直达土阜顶端,梁公祠翼然凌于山巅,从中足可见“有功于民则祀之”之说诚不谬也。

  听着一脉清流的淙淙低吟,顺着逶迤绿水,芳草长堤,漫步前行。石堤复接一岛,岛上亦有亭,称“拙亭”。茅檐木柁,极尽自然质朴之意,野趣横生,大有林壑之旨。晨晖斜斜的透过林梢,树影迷离,几许木石,一泓清水,不经意间便洗去了游人身上的尘俗气。岛周及南岸东陂,尚未加以整葺,草木芜生,风韵凄清幽杳,却依然隽永雅致,耐得住咀嚼、咂摸,大抵是因了千古文心所钟罢。据载,园池自隋代成园伊始,王勃、岑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一代代才子韵士先后慕名而至,多少名章佳句在此吟咏而成,传诵千古。 

  “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池鱼或跃金,水帘常布雨。鲜花相倚笑,垂柳自在舞。静境合通仙,消阴不知暑。”韵雅*,书卷气息令人俗虑尽涤,淡然忘机。  几层楼独撑西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黄昏时分,沐着瑰丽的霞晖夕岚,钟楼、鼓楼、乐楼构就了一帧绝美的剪影。 

  在新绛城西边高阜上,依地势高低,品字形三足鼎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绛州三楼。乐楼最低,为昔时唱戏的舞台,虽已大为破败,你仍不得不承认她的古朴华美。楼前一带宽阔的慢坡隐然而高,直抵跨道矗立的鼓楼。鼓楼建于元至正年间,石基砖墙,垛堞起伏,三重檐歇山顶,覆以琉璃筒瓦。飞檐舒脊,似翱雕之矫翼;立栋镂桡,若腾虹之扬眉,雄武厚重,备极崇丽。翼角复饰脊兽,檐底悬缀风铎,风过铃响,如聆仙乐。站在坡上纵目远眺,有着四百年历史的钟楼亭亭伫立在右首更高处。楼下砌方形台座,内悬金代万斤巨钟。楼体四周俱设有券洞门,各嵌一副石刻楹联。十字歇山顶,四檐角凛凛然向外飞探。玲珑轻俏,姿态曼妙,带出一抹活泼的轻飏之美,精巧中不失大气,现出一种刻意的精致和完美。 

  笼着残阳余晖的光晕,映着苍穹下的轻烟流云,浑然成为一体的绛州三楼迷离、瑰丽而又异常的协调,动与静的色调交织成绚丽的画面,有些儿梦样的韵态。透过这鲜活的具象,善于发现情趣的人,恐怕会绽放出无限的遐想,油然想到说不尽的前朝往事,想像着绛州城昔*人的繁华,仿佛体味到了它们跨越时空的张扬力量,看到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头攒动的盛况;听见朦胧夜色里安宁祥和的暮鼓晨钟。

  碑存碧落名重古今,塔起清烟神传茫渺。走在县城中心大街上,遥遥的,有巍巍高台矗立于街尽头。台顶绿影披拂,联枝交映,一座秀拔的古塔以异样的辉煌脱颖而出,独领*,与西北侧庄严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