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祠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巫祠时代-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一篇对黄帝的千古颂歌,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熟的文字(与尚书的文字对照)不早于周初,古老的内容在玉时代的早期,(公元前四千年,石器晚期,彩陶出现,玉时代开始,公元前三千年玉器盛期,公元前二千年进入晚期,让位于青铜器)。显然,这一篇文字经过了长时期的口头流传。 

  黄帝是玉神。神是崇拜起来的。

  史记说,黄帝者,名轩辕,号黄帝。文中又有一个名字叫作轩辕丘,说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因而得名轩辕。什么叫作丘?翻开古书山海经可以看到,山,冢,丘,国一些字。这些字都是巫祠的古名。原来,黄帝是巫祠的崇拜。

黄帝杀蚩尤  从皇帝到黄帝  黄帝上天
黄帝杀蚩尤

  黄帝起源于石器崇拜(在始族时1定崇拜过石神,可惜,没有流传下来),辉煌于玉时代。可是,今天当作祖先的黄帝却是部落首领的身份。在逸周书里,讲了一段黄帝杀蚩尤的故事。因为这1段故事,黄帝的首领身份终于塑造成功。

  逸周书与尚书有关。先交待一下尚书。

  商是周灭掉的。周灭商以后开始建设新的政府,设置新的机构。这其中有一项,就是设立学校来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初设的时候,使用商时代的知识人才。这就象大革命风暴以后,大批的旧的知识人才被吸收进新的政府里一样。这个时期的学校叫作“学在官府”。学校的师资来自商文化的巫,传教的内容当然也是接续商的文化。这样,商的巫文化就被带进了周。周时的学没有课本,春秋时的学也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学校以贵族为培养对象,主要的还是王室的子弟。建国后的周(西周)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西周的官学为什么采用商的巫文化而不采用自己的周文化呢?这里有一个语言的原因。

  在商周之际,古汉语已经是成熟的大语言,配合了成熟的文字,在渭河和黄河,任何的方言也不能比拟,无法代替。周接替商的一个前提就是接受古汉语,放弃自己的周方言。由此可知,周政权是在商文化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文化建设。

  西周官学编出来的供教学用的底本便是后来了不得的古书,叫做尚书。据说,成文的尚书竞多达百篇。可知,这个时候的尚书已经不限于周政权的编写,进入到“学在民间”。这样算,尚书的编订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编写尚书,这是一项文化工程。能够想象,尚书的编写工程也是周文化代替商文化的工程。战国以后,尚书已经是经典的权威的古书,后人编写历史的依据。

  尚书的命运不怎么好。传说秦始皇时,秦下了焚书令。那个时候,尚书这样的书一定不是民间能够收藏和使用的,只有不多的手抄本收藏在社会的上层。这样,尚书被烧绝了。到了汉时开始收集旧文化,凭记忆将尚书恢复了三十几篇,这三十几篇就是今天见到的尚书。到了东汉时老的尚书被发现了出来,说是在拆孔子的墙壁时拆出来的。这发现的老尚书被认为是孔子时的书。这是可能的,但不一定出自孔子的墙壁。例如,在西汉墓,曾出土了手抄本的道德经,在战国时的魏墓中出土了叫做竹书纪年的书,这些书都是当做宝贝才殉进坟墓。

  但是,发现出来的书与流行的尚书不一样。后发现的书就称作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被认为是伪造的。为什么呢?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不一样。今文尚书歌颂尧舜禹,文武周公。这些人物都被认为是帝王首领。古文尚书不是这样,是从商那里延续下来的对天,对帝的歌颂。由此可以想知古文尚书一定不被接受。到了东晋时,有人再一次的献书,又遭到了拒绝。古文尚书终于失传了。

  上面都是传说,下面讨论一段古文。这一段古文出自逸周书,逸周书可能来自古文尚书。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来一点周文化改造商文化的痕迹。

  逸周书&;#8226;麦尝篇

  “昔天之初,天作二司,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

  (远古的时候,天设置二个管理部门。天(大帝)任命赤帝分管这二个部门,(赤帝)安排蚩尤到少昊去管理四方(人间),来完成天未完成的事情。)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蚩尤与赤帝没有合作好,将赤帝驱逐到涿鹿这个地方。赤帝的地方都被蚩尤夺了。赤帝无法就向黄帝求救,黄帝将蚩尤抓到中冀杀了。用战争平息了这场纠纷。)

  关于这个故事有个结尾。这个结尾记在史记的一个注解:“蚩尤冢在东平郡,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之为蚩尤旗,传言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首异处,故别葬之。”东平在山东丘陵。

  “涿鹿”:在今天的河北,这是赤帝管区的北界。

  “说于黄帝”:向黄帝求助。这里反映了一段历史。前文说到,赤帝管理两个地区,蚩尤管理少昊。这时候黄帝在洛阳(以西的豫西山地)。黄帝乘机将管区扩大到古河道(杀了蚩尤,废了赤帝)。读者应当明白,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场巫祠的斗争。蚩尤是一个巫祠,赤帝又是一个巫祠,赤帝到蚩尤的领地宣讲,受到蚩尤的驱逐。赤帝就联合黄帝将蚩尤巫抓了,杀了。这是一个宗教故事,黄帝一派讲述自己巫祠起源的故事。巫编出来的故事至少在商时已经流传。黄帝的情节是后来增加的。

  “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

  (杀了蚩尤之后,黄帝派大正向大帝报告,也就是举行了一场祭祀,起了个名字叫做绝辔之野。)

  “大正”:职务名,有关的负责人。这里指祭祀的主持人。

  “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马鸟师是军队的名。说杀了蚩尤以后,实行军事管制,任命“少昊清”担任军事长官,军队的成员却是马和鸟。黄帝又重新调整了五帝之官,这时候,大功告成,黄帝确立了在“中冀”的地位。)

  这一次战争的经过十分完整,战争的原因,战争的曲折而激烈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战争的尾声。既然是个巫祠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巫祠存在,故事中使用的词语,大摄,正,未成之庆,释怒,顺天思序,纪,大正,大帝,马鸟师,五帝之官,质,天用,一口道地的太行土语。故事由商人讲述。周人使用商文化人做师资,商文化人便从商史中搜求材料,弄出这一篇来。这是一篇水平极高的文学精品,不亚于后世的文学精品,因此才能广泛流传,保留到今天。

  从皇帝到黄帝

  “司上天未成之庆”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一旦确定了是在商时期出现的事情,这件事情就能够推想出来。

  “设建典”:是说编制历法。上天未成之庆,是说历法尚未完成。天用大成,是说历法编制出来了。分正二卿,是说在两个地区试行。质,是主持历法的职务。历法的最后完成应当在汤以前,微以后。这是一件可喜可贺,值得大书特书的科技成果。历法完成了,微以后的商首领用天干地支来命名,

  到了商周之际,商的文化人已经不知道未成之庆,天用大成是什么事,想像是杀蚩尤。

  在史记里,是将“大帝”称作皇帝。皇帝和黄帝是两回事。黄帝是渭河轩辕巫祠的崇拜,皇帝是古河道主持“星历”的天神。史记,历书,太史公曰:

  神农以前的时间很长,大概皇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计算星象的运行,订正闰年,闰月,于是就有了与天地,神行相通的官职,叫做五官。这五官各有各的职责,有序不乱。有了星历五官,民能够得日历。这日历的消息都是由神明显示出来。民和神各不相扰,天地有序。所以,神降下了谷粮,民得以活下来。年景正常,生活的需要都不缺少。

  上面是对史记原话的翻译。史记依据史料。在星历的早期就是这样的认识。

  如果不是看了这段记载,可能不会想到,古人敬天起源于对星历的制定。古人,就是商人(的祖先),创造了一个主管天际的皇帝,皇帝被奉为天上的主神,天下第一大神,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对皇帝的崇拜建立起来以后,巫宣讲的主题不再是生育崇拜,也不再是对“氏”的歌唱,而是将皇帝的颂扬当做第一主题。商祖先的巫祠承担着日历的编制,日历的编制罩上了神的外衣:日历是巫从皇帝那里取来的。

  司马迁主持过西汉的历法。历法完成以后,他才开始写史记。他认为历法在周以前出现,周以前,越过商,那就是神农,司马迁认为神农时已经有了很完善的组织,他不认为是黄帝。不认为是尧舜禹。这是因为黄帝,尧舜禹下面是夏,他很可能想到了夏的文字不对头。他宁可相信历法开始于他并不熟知的神农。司马迁的思路很天才,只是他想像的神农实际上是商人的祖先和地区。

  可是,天神的皇帝怎样转化为首领的黄帝?在史记中,上面引的那句话有唐,宋学者的两个注解。这两个注解都将皇帝改做黄帝,好像司马迁写皇帝是失误。请读者查一下,这是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可能不为史家注意。黄帝受到崇拜。这是由周人继承下来的商文化。春秋以后,星历不再是天授,不再神秘。天神皇帝已经没有意义。黄帝被不断的添加帝王的装饰。在史记以后,星历神的皇帝终于被忘记。

  上面经过了漫长的“引证”,写的人累得好苦,看的人也辛苦得不行。总算是将黄帝的身份弄明白了。这是一个长长的演化过程。今天的黄帝曾经有过“玉神”和“星历神”两个经历。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