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东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丰水东注-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夏侯婴作战勇猛顽强,为人正直善良。当年随刘邦征战疆场时,有一次刘邦兵败,队伍被敌兵冲散,夏侯婴只身保护着刘邦突围。刘邦乘车,夏侯婴骑马,君臣二人逃到了一个路口时,夏侯婴发现不远处两个正在啼哭的小孩很象刘邦的儿女,拍马过去一看,果然就是刘盈姐弟俩,夏侯婴立即把他们抱到了刘邦的车上。经询问,刘邦知道了父亲刘老太公和妻子吕雉已被项羽掳走。正在焦躁懊恼之机,忽见远处尘头飘起,敌兵又追至前来。夏侯婴大声说道:“我断后,主公快走!”刘邦在驱车逃命的过程中,认为有两个孩子在车上增加了车子的负载,因而他毫不犹豫地把他俩推下了车。夏侯婴见状即刻上前抓起孩子又把他们放到了车上,孩子刚被放进车里,刘邦二话不说,一脚一个又把他们踹了下来。夏侯婴大声喝问:“主公这是为何?”刘邦边驾车边吼道:“我等逃命尚且不及,怎能带着这两个累赘。”夏侯婴全然不去理会刘邦的这一套,抱起孩子还要往车里放。惹得刘邦性起,从腰中拔出剑来,剑尖指着夏侯婴:“汝敢抗命不成?”夏侯婴看着刘邦的宝剑冷笑道:“主公即便杀了我,我做鬼也要救这两个孩子。”夏侯婴说完抓起两个孩子放到了自己的马上,由于顾忌刘邦手中的宝剑,夏侯婴害怕对孩子不利,已不敢把他们往车上放了。就在追兵越来越近的时候,被项羽打散的刘邦的另一支人马从斜次里冲杀了过来救了刘邦,自然,这两个孩子在夏侯婴的坚持下也得救了。虽然夏侯婴在关键的时候胆敢抗命,但因为他救的是刘邦的孩子,事过之后,刘邦对他也就褒赏有加了。

  夏侯婴和刘兴居来到了未央宫,年幼的伪少帝此时正在与几个太监玩耍,夏侯婴上前大声说道:“小娃娃听着,汝非刘氏子孙,不应居皇帝位,请即刻出宫。”

  “大胆。”有一个胆大的太监居然敢指着夏侯婴大声喝斥。

  刘兴居也不答话,挥剑便向他的身上刺了过去,这个可怜的小太监就再也不能说话了。

  夏侯婴一挥手,立时就有几个士兵过来,把浑身颤抖的伪少帝抱到了早已为他准备好的车上。

  后宫中还有一位小皇太后,因为她是惠帝刘盈的皇后,又是鲁元公主所生,夏侯婴看在故人的面子上对她也就格外的照顾,一阵好言相劝,夏侯婴终于把哭哭啼啼的小皇太后也请出了未央宫,安排到了别宫居住。

  小皇太后姓张名嫣,字淑君,九岁嫁给舅舅惠帝刘盈,十二岁守寡做了皇太后,被请出未央宫时年仅二十岁。小皇太后张嫣于公元前一百六十三年在孤独凄凉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宫中所有的宫女、太监们都被夏侯婴和刘兴居集中到了一起,让她们等候未央宫新主人的发落。

  “清宫”的一切工作都做完后,夏侯婴和刘兴居备好了天子法驾,由京兆尹、执金吾、长安令奉引,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前往代邸迎接刘恒。一路上鼓乐吹打、人马欢腾,浩浩荡荡的皇家威仪自不言表。

  刘恒在代邸看到夏侯婴和刘兴居所奉引来的天子法驾时心中已觉得有些不安,三十六辆豪华大车,太过于奢侈了。当大臣们还要准备为他举行登基大典时,立刻被他婉言谢绝了。“寡人德薄才疏,免承汉嗣,已觉愧对高帝及天下百姓。列位还要再行典礼,无谓耗费天下资财,卿等非敬寡人,实是在增加寡人之罪也。登基典礼,寡人以为还是免了为好。”

  公元前一百七十九年春,大地复苏,春暖花开。这天,刘恒走进了未央宫,汉王朝从此又有了一个新的皇帝——文帝,汉王朝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也从此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

  刘恒走近了未央宫的前殿,环顾四周,好一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大殿啊,雄伟高大之中不乏细致精巧,富丽堂皇里面更带着肃穆庄严。

  大殿东西阔五十丈,进深十五丈,高三十丈,仅大殿的地基就有五丈之高。环绕大殿四周的汉白玉围栏也被那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们雕刻得美伦美幻,巧夺天工。正对着大殿正门的那几十级宽阔的台阶是花岗岩石铺就的,台阶的中央雕刻着的是云和龙的图案。

  刘恒拾阶而上,缓缓地进入了大殿,虽然殿内的光线略显昏暗,但还是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里面的一切,其中最醒目的当然就是殿中央正对着大门的那个很多人想坐却又坐不上的皇帝的龙庭宝座。

  刘恒缓缓地登上了龙庭。

  大殿门外,文武百官们正在等着召见,刘恒眼睛看着门外,心里想起了《老子》上说的那句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他慢慢地坐在了龙椅上,他想,若要天下百姓们不知有我,达到这样的境界难啊,但要让他们亲而誉之,这我能做得到,至于畏之那是力戒的,侮之那样的状况更是万万不能让其出现的。

  刘恒对张武说道:“请各位爱卿进殿。”

  文武百官鱼贯而入,众人再次跪拜于龙庭之下。

  “众位爱卿平身。”刘恒起身谢道。

  等众人都起身以后,刘恒才微笑着坐了下来。“往日诸吕篡权用事,图谋不轨,欲以危宗庙、乱社稷,全靠将相列侯宗室大臣等齐心协力诛之,宗庙甚幸,社稷甚幸。朕即位后,还要继续仰仗众位爱卿鼎力辅助。只要我等君臣一心,力推德政,便是宗庙之福、社稷之福、天下百姓之福矣。”

  “臣等敢不尽心竭力。”众文武百官齐刷刷地大声说道。

  “有劳丞相为朕发一道诏书,”刘恒对陈平说道,这是他即位后下发的第一道皇帝令,“大赦天下。赐男子民爵一级,女子无夫无子者每百户赐牛一头,酒十石。聚会饮酒酺五日。”  

  汉时的爵位仿效于秦,共有二十级不等,最低为公士,最高为列侯。聚会饮酒酺五日乃是皇帝的恩泽,因为汉律规定不得三人以上无故群饮,否则罚金四两。

  “遵旨。”陈平大声说道。

  接着,刘恒又当庭任命宋昌为卫将军,节制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类似于秘书长),主管殿中的行政事物。任命薄昭为车骑将军,谴其前往代国迎接皇太后。

  第二天,刘恒率文武百官拜谒了高帝的庙堂。拜谒仪式完毕后,君臣又一起回到了前殿。

  大臣们刚刚站到各自的位置上,陈平即刻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通过内侍递给了刘恒。

  刘恒展开一看,是一份辞呈,其意大致略云:“臣年老体弱,多病缠身,已难以胜任右丞相之职。太尉周勃老成干练,乃社稷之重臣,可代臣,请求圣上恩准。”

  刘恒看了看陈平,又看了看周勃,陈平的面容苍白之中还带着点憔悴,的确是象有病的样子。而老太尉周勃却是一副精神抖擞、满面红光的神态。对于这二人的能力,刘恒早有所闻,他很欣赏陈平的才能,既然身体欠佳,那就不能让他太过于劳累了,就让他辅佐周勃吧。于是,刘恒在仔细地斟酌了一番后,当场下了一道口谕:“右丞相陈平徙迁为左丞相,免去审食其左丞相之职,太尉周勃升迁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升为太尉。”

  “遵旨。”陈平等人说道。

  左右丞相待遇虽相同,但古人以右为大,故而右丞相有实权,左丞相的职责是辅佐右丞相,近乎于闲职,刘恒让陈平担任左丞相便是照顾他的意思。

  太尉乃最高军事长官,级别比丞相略低,但不受其节制,太尉直接听命于皇帝。

  做完了这件重大的人事安排之后,刘恒又命内侍取来了一份早已誊写好的诏书递给了张武,张武大声地宣读了起来:“前吕产、吕禄自置为相国、上将军,无视丞相、太尉之存在,擅自调兵遣将,欲乱江山社稷。幸赖列位诸侯大臣协力诛之,宗庙才得以平安,社稷才得以无虞,朕深谢之。为此,特加封绛侯周勃食采邑万户,赐五千金。曲逆侯陈平、颍阴侯灌婴各加封食采邑三千户,各赐两千金。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纪通、东牟侯刘兴居各加封食采邑两千户,各赐一千金。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赐一千金。列位功大赏少,幸毋辞。”

  “谢圣上隆恩。”周勃等人大声说道。

  自登基以后,刘恒日夕勤于朝政,躬修省问,朝政之事渐熟。

  这天临朝,刘恒又同众大臣们讨论起了朝政律法的问题,刘恒首先说道:“高帝初入关时,与秦民定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建朝后三章之法显然已不足以治国,于是相国萧何从秦法之中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沿用至今。朕近日常思,秦法虽实用,但其中很多条款太过于暴戾,于治国未必有切实之益处,朕深忧之。”

  大殿里格外的安静,大臣们都在静静地听着刘恒的讲话。

  只听刘恒接着说道:“凡立法者,无非就是为了打击邪气,弘扬正气,目的是为了抑恶扬善,愿望是好的。但好的愿望是否就真能达到好的目的呢?比如说这个‘连坐令’,罪犯已得到惩治,为何还要使其无罪的父母妻子连同坐之?朕不赞同这种做法,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有位大臣说道,“百姓不能治理自己,所以制定法律来约束他们。互相连坐,目的就是为了束缚百姓们的心理,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不敢轻易触犯法律。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也是很实用的。”

  刘恒微笑道:“法律公正则百姓忠厚,论罪量刑得当则百姓顺从。官吏的职责不仅是管理百姓,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百姓向善。若官吏不能加以引导,又采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论罪,这反而有害于百姓,迫使他们不信任法律,不尊重法律,若百姓们都不守法,试问,制定法律又有何用呢?朕看不出这种法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