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招遏制糖尿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糖尿病为何如此流行 ■
  糖尿病这个词似乎在近几十年才被人们熟知,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周围突然有那么多糖尿病患者。没错,比起二十年前,我们国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激增了数十倍,超过了五千万人,一跃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大国。在最近的城镇糖尿病人口调查中,2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口竟然达到,也就是说我们周围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其实不难看出,近几十年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的。在几十年前食物计划供应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听说过糖尿病。而现在,我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在造就出越来越多的胖墩、“三高”、脂肪肝的同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悄然激增了。不难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2亿以上,这是因为在糖尿病患者的背后,还有数量更大的糖尿病后备大军存在,这大概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倍。每年都会有数量惊人的后备军转变为“合格”的糖尿病患者,这种形势是人类所始料不及的。
  ■
  巴克理论
  巴克(D*id Barker)博士是英国一位杰出的流行病学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假说认为,胚胎时期和1岁以前的营养状况对孩子以后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主要针对1930年以前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儿童,发现出生时体重过低和1岁之前营养不良的孩子,在成年以后患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危险性比同时期体重和营养正常的孩子高7倍以上。
  几十年以来人们不断发现新的证据支持巴克理论。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二战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饥荒。那是在1944年11月到1945年5月期间,由于食品控制,使得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人每天只能进食平时四分之一的热量。1998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对这些人群的研究,与之后1年正常食品供应时出生的孩子比较,出生在饥荒年代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多的人发胖,并且伴随有胰岛素抵抗以及餐后血糖升高。在我们国家,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胚胎时期和1岁以前的营养不良。现在这些人年龄是50岁左右,也是最容易患糖尿病的年龄组。按照巴克理论,他们患糖尿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困难时期。
  这些6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人经历营养过剩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学会如何调整自己身体的代谢来适应营养过剩的年代,肥胖、糖尿病就给这些经历过很多磨难的人又加上了一笔。要想躲过这一“宿命”,就要珍爱生命,远离饭局,远离餐馆,远离红烧肉,什么不好吃吃什么!
  ■
  ■ 糖尿病发展的必由之路——糖调节受损阶段 ■
  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历一个“准糖尿病”阶段,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糖调节受损。处于这个阶段的人群堪称“糖尿病后备军”,他们的特点是血糖已经高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也有的人在体检时测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而却不知道自己餐后两小时血糖已经超标。糖尿病后备军的数量庞大,据估计在我国超过7000万人,这部分人群常常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患者本身会忽略自己的健康状况,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医生也常常只是口头上的叮嘱,缺乏可操作的治疗方案。我们必须提前知道自己是否处在这个后备队伍之中,因为,这一阶段是唯一可以逆转的,一旦发展成糖尿病则需要终身治疗,现在提前行动为时不晚。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2)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都称作糖调节受损
  ★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范围大于,小于;
  ★ 糖耐量受损: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大于,小于;
  ★ 以上两个条件都符合。
  ■ 血糖在不知不觉中超标 ■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问题。血糖指的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在血液里的含量多了少了都不行,这主要靠胰岛素来调节。胰岛素是人体中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人体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威力。人在吃完东西后,食物经过胃肠的消化变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并通过血液运往全身,葡萄糖在血液里就会升高。这时胰岛β细胞就积极工作,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不至于高出正常范围。如果你吃的食物比较多、比较甜,而且吃完了就坐在沙发上懒于活动,那么胰岛β细胞只有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处于正常水平。长此以往,总是处于超负荷状态的胰岛β细胞开始力不从心,并且受到损伤。如此葡萄糖不能受到有效控制,长期高出正常范围,反过来又会对胰岛β细胞进行毒害(葡萄糖毒性)。处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患者就是自身体内的胰岛β细胞正在与葡萄糖殊死搏斗的人。他们不知道,每当享受的时候,自己的胰岛β细胞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 糖调节受损阶段意味着什么 ■
  根据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另外三分之一会保持受损状况,还有三分之一会恢复正常血糖水平。不要抱有另外三分之二的侥幸心理,这个数字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我国,每年会有近七百万的糖调节受损患者转化成糖尿病。如果你不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你很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一旦如此,这意味着你失去了遏制糖尿病的最佳时机。
  ■ 捕捉隐匿的高血糖 ■
  捕捉血糖异常是一件容易被忽略的事情。现在的常规体检都是检查空腹血糖,医生嘱咐你前一天晚上十点以后停止喝水、进食,然后一早到医院体检。在等候排队采血后如果血糖还会高,那说明确实需要好好检查一下了。但是,有相当数量的糖耐量受损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超标但达不到糖尿病范围)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也就是这样他们被漏检,所以很多人在得了糖尿病之后非常惊讶,表示自己一直很健康怎么突然得了糖尿病了呢?殊不知自己已经处于糖耐量受损状态很多年,胰岛β细胞已经精疲力竭了。
  ■ 你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多大 ■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一些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很高。如果你符合下面其中一条或者几条,那就应当查一下自己的餐后两小时血糖,或者在体检的时候向医生要求做一个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以免漏检而错过干预病情发展的最佳时机。
  (1)年龄在45岁以上 这个年龄其实还是工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年轻时奋斗的收获期和生活的享受期。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身体状况也到了应当倍加注意的时期,这是因为从这个年龄往后,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开始衰退,胰岛功能也不例外。因此,在享受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的同时,不要忘记让你的胰岛β细胞歇一歇,为它做个检查。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3)
(2)家人中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有家族易感性,如果家中有患糖尿病亲人的话,你的患病概率就比较大。这与基因有关,即糖尿病有遗传性。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都会患病,不过如果平时生活方式不太健康的话则很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后备军的一分子。还要指出的一点是,夫妻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常常同病相怜,一方患糖尿病另一方是糖耐量受损或者双方都是糖耐量受损的情况很常见,这是由共同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3)肥胖者 没错,肥胖的人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特别是“肚子大腿细”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向心性肥胖,这类体型甚至可以称作糖尿病体型。体重指数(BMI)可以帮助你知道自己是否超重了,一个简单的算法就是: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超过理想体重20%就算是超重了。腰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男性≥90cm,女性≥80cm,说明脂肪已经在内脏和皮下堆积,会阻止胰岛素的降糖作用。所以向心性肥胖比均匀性肥胖更严重,属于高危因素。
  (4)生过巨大胎儿的妇女以及低体重的初生儿 现在都讲生个大胖小子,好像越重越好,实际上生4kg以上孩子的妇女可能会患糖尿病。当然也不是生的孩子越小越好。人们记录新生儿体重的历史很长,巴克研究发现:出生时体重不到3kg的人患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的概率是出生时体重在以上人的10倍。
  (5)吸烟者及酗酒者 吸烟有害健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长期吸烟会对你的胰腺产生毒害,也会加重与糖尿病相互影响的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酗酒或者是称为长期饮酒过量,对血糖影响也比较大。酒精可以产生大量热量,引起血糖不正常的波动,同时也会加速脂肪在内脏的堆积。
  (6)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者 精神的压力以及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到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水平,比如人在发怒的时候血糖可以瞬间升高。长期的精神紧张与波动使人总处于应激状态下,造成内分泌紊乱。
  (7)缺乏体育锻炼者 缺乏体育锻炼恐怕是现在都市白领的通病,工作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统统压在肩上,没有闲暇或者兴致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电梯与汽车也剥夺了最后一点运动的机会,人们似乎开始怀念做广播体操以及骑自行车的年代。
  (8)代谢综合征患者 这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因素。代谢综合征通常是将几个“高”集于一身的人,首先是高体重(肥胖或者超重),二是高血糖,三是高血压,四是高血脂,五是血液黏稠度高,六是得脂肪肝概率高,七是高尿酸血症。占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的患者就可确定为代谢综合征。如果血压和血脂高,即使不胖,血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