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明王朝禁海令相媲美的是八股文,明王朝重建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除了八股以外,科举考试排除了其他的学科,比如算学、律学等,致使考中的学员都是些摇头晃脑,死读四书五经的人。由于竞争激烈,影响官员利益,科举作弊之风盛行。在西方世界摆脱了宗教束缚头脑的时代,从明王朝开始,要求知识精英都用一个脑袋思考,执行一个脑袋思想的时代却到来了。赳其原因,与明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是一致的,我在皇权时代的哲学与科学之三和之四对此有描述。

  尽管僵化的儒教思想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障碍,但明王朝依然有很多的科学家和发明,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宋应星(1587…1661)明末清初科学家。(1654~1638)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8226;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这个时候,欧洲的科学随着传教士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并且有了相关记载,利玛窦是意大利人,原名叫玛太奥&;#8226;利奇(Matteo Ricci; 1552…1610)。他从小勤奋好学,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都很有造诣,而且擅长制作钟表、日晷,善于绘制地图和雕刻。三十岁从神学院毕业,利玛窦被耶稣会派到中国来传教。他为了便于同中国人交往,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换上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习惯进行活动,还为自己取了利玛窦这样一个中国名字。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明松江人,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二年后又转移至浔州。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加丰富了。后来,徐光启考中进士,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在北京住了下来,在北京徐光启见到利玛窦,对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6年,徐光启再次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爽快地答应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利玛窦每两天讲授一次,徐光启总是准时到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著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了中文。明代施行的《大统历》,实际上就是元代《授时历》的继续,日久天长,已严重不准。据《明史&;#8226;历志》记载,自成化年间开始(1481)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万历三十八年(16l0)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朝廷决定由徐光启与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直至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启以西法推算最为精密,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以徐光启督修历法,改历工作终于走上正轨,当时协助徐光启进行修改历法的中国人有李之藻、李天经等,外国传教士有龙华民、庞迪峨、熊三拔、阳玛诺、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等,编成《崇祯历书》。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大约完成于1525—1528年间,死后经陈子龙改编出版于1639年)、《甘薯疏》(1608)、《农遗杂疏》(1612,现传本已残)、《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l2)等等。其中,《农政全书》又堪称代表。此书是徐光启殁后,经陈子龙删改(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后成书的。《农政全书》共分12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60卷,70余万言。书中大部分篇幅,是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

  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美洲特有的植物品种经过西班牙人之手传入,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菠萝、烟草等近30种都是那个时候传入的,对我国人口的增长起了关键性作用。

  公元1644年,明王朝覆灭,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与蒙古人一样,满清对庞大的汉族人口充满了恐惧,为了加强统治,他们下达了比明王朝更加严厉的禁海令,原因是满清不习惯水战,为了不让汉人下海(捕鱼都不行),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沿海三十里内不许有闲人,违者杀头。为了维持满清游牧骑兵的优势,严禁制造火器,因为他们在与明王朝的作战中尝到了火器的厉害,在文化方面大兴文字狱,使科学技术发明受阻,为了防范汉人,清政府忌讳汉人与洋人接触,使得西方科学技术无法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内部的科学技术发明少得可怜,只有一些外国传教士的活动,比如制定天文历法等,清王朝比明王朝更加专制的统治完全抑制了科学技术进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在封闭了几百年后突然发现,原来洋人这么发达,我们这么落后。鸦片战争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