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lex(黄峥嵘)、Ace(懂懂)等几位水木清华的创始人和热心网友给搭建的程序,为此深圳电信支付清华互联网学术研究投入约10万元经费。
张春晖1990年从海南邮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深圳电信工作,张春晖出身一个电信世家,他的父亲、母亲、姑姑、舅舅、哥哥、嫂嫂都在电信工作,他也曾经以为,他的一生会在电信系统(当时的邮电系统)度过,直到有一天,互联网打开了他的心扉,让他开启了另一个世界。
中国电信里的那些年轻人(2)
深圳是北京、上海之外第三个在主干网开通的城市,张春晖不负责Internet线路的开放和铺设,但负责铺设Internet线路的机房就在张春晖工作间的内间,因此,张春晖由此有溜进去查看的便利,张春晖依旧记得他第一次敲敲回车那台已经连接上Internet,正在从《花花公子》杂志网站上下载图片给他带来的震撼。
一网情深也是中国公众互联网领域的第一个BBS,能够深暴得大名,与深圳本身相对开放的环境有关,也与深圳第二代移民正意气风发有关。深圳本是靠近香港的一个小渔村。1979年起正式对外改革开放。到1996年前后,深圳已经将近开放有20年的时间,新的一代深圳移民开始成长起来。后来深圳最著名的两家互联网公司腾讯和迅雷的CEO都是深圳子弟,都是在深圳接受中学教育的:前者马化腾虽然童年在海南长大,但却是在深圳上的中学和大学,他的4个创业合作伙伴中有3个毕业于深圳中学,后来他还在深圳中学设立了奖学金;后者邹胜龙虽然是在美国接受的大学教育,但其中学是在深圳蛇口育才中学上的,邹胜龙是随著名发明家父亲来到深圳的。
在1995年、1996年前后,深圳不仅有深圳讯业,深圳龙脉也在筹建,加上深圳之窗和深圳万用网,深圳本身的互联网环境很好,这也为之后深圳互联网一直保持在前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个在1995年就崭露头角,对中国互联网形成重要推动的电信人叫张静君,时任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在1995年10月,广州也连接上Internt; 承建商也是亚信,在张静君的印象中,领头的是个个子不高、衬衫整齐、打着领带、态度温和、做事专业,满口专业术语又很注重沟通的年轻人,这人正是田溯宁。
在张静君这位数据分局局长手中曾出现了网易、163电子邮局、广州视窗等多个全国前十大的站点,鼎盛时期,广州互联网曾经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天下,这些都与张静君的关联颇大。
广东互联网的兴起同样存在府院之争,更形象的说法是两个女强人张静君和陈嫦娟的争斗:张静君是广州市数据分局局长,陈嫦娟是广东省数据分局局长,张静君是(全国)163网的重要推手,陈嫦娟则是(全国)169网的大功臣。张静君因广为人知,陈嫦娟领导的21CN也曾被称为四大门户之一。
张静君和丁磊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陈嫦娟对田溯宁的帮助也不遗余力。陈嫦娟后来跟随田溯宁去了广东网通,多少有些瓜田李下。张静君后来因转手事件丢了局长的位置,下海创办了时代财富,虽无陈嫦娟继续在体制内安逸,但落得身后一身清白。
与张静君名字时常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叫丁磊的宁波青年; 他也是电信体系内思维敏锐而且知道怎么去做的一个。不过,1995年的丁磊还不曾与张静君相识,他也没有创办网易公司,他只身南下广州在一家外企做软件工程师。1995年的丁磊倒是与时任杭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谢峰比较熟悉,丁磊本是宁波电信的一名员工,他时常跑到省城杭州向谢峰请教问题。
1995年10月,在当时时任杭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谢峰的推动下,杭州成为北京、上海之外为数不多接入互联网的城市。谢峰后来去了*为推动移动梦网建设而设立的第三方公司卓望,在卓望谢峰成功推动了移动梦网的诞生。杭州能成为互联网的重镇之一,与谢峰有莫大关系。
。 想看书来
因为陈章良,张朝阳回到中国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0月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这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的生日。
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1995年10月31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张朝阳是个文学青年,他仍保留着阅读小说的习惯,他最喜爱的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这样的能展示自己纯情一面的小说。张朝阳曾骑自行车去看后者书中写过的永定河。张朝阳之后的敏感、自省,他的英雄主义情结都能从中找到根源。
正是这份过分的自省让张朝阳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
1981年,17岁的时候张朝阳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他的理想是做一个陈景润,关在只有一盏小煤油灯的屋子里解数学题,一整天只吃一个冷馒头。1986年,22岁的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读物理,却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目标。东游西荡地混完了在清华的最后一年后,他来到美国。
到美国后,张朝阳变得非常反叛,开始恣意地、甚至有些放肆地享受他的青春。他在银行里从没有存款,但他要买车,而且一定是敞篷车,开车路过商店时要来个急停调头,进去买一副墨镜戴上。穿衣服一定要穿POLO,甚至他梳过Ponytail(马尾)。1993年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毕业,留校做博士后,继续狂放不羁。
1995年7月,张朝阳以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的身份出国后第二次回到中国,前一次是陪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务长,这一次则是陪着校长回来的。张朝阳安排校长跟当时国务院总理*的见面,也陪着那位校长去了北大,接待人是陈章良,陈章良刚被提拔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那年陈章良34岁,张朝阳31岁。
陈章良34岁当上北京大学副校长这件事对张朝阳的触动很大。回到美国后,张朝阳就决定三个月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回国后亲眼见到国内的景象,访问了许多朋友,张朝阳发现一个在中国生活的人是多么幸福。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非常充实。在美国的华人则是不在主流文化圈子里的一群人,跟这个社会几乎没有太多关系,只是麻木地生活在另一种世外桃源里。
这一次,和之前很多次的选择一样,他同样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知道的是,他要回中国去。回国做什么,他并不知道。
张朝阳在1995年回国的时选择了做互联网,无他,在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有这样一份能帮助他尽快回到中国的工作而已,当然,这份工作所在的互联网行业对张朝阳也有吸引力。
张朝阳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加入的那个实验室的导师虽然是学校的副校长、物理学家,但他本科专业是学计算机的,因此他要求他的研究生、博士生对计算机必须要精通,否则他就根本不会让你毕业。对于张朝阳来说,在实验室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因祸得福的是,当别人还在华尔街、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张朝阳却有这样一种闲情逸致在网上漫游,而这一玩就到了1994年。
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张朝阳于是就想搞一个“Chinaonline”——中国在线公司。Riding the w*es of our times;one is the ing of age of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another is the mergence of China as a global power(顺应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个潮流,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另一个是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这两句英文被张朝阳写在了他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中国在线”的封面上。
那个时候张朝阳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业能够做什么,并且在中国也没有任何资源。当时张朝阳拿这个商业计划书和系里懂计算机的人进行探讨,由于没有谈出个结果,只好暂时搁置在一边。但张朝阳的一位叫Garry Muller的美国朋友,他跟家人要了些钱,成立了一个网络公司。一年后的1995年,他的公司已发展为20多人,并在完成了第一次融资100万美元之后,把这个公司变成欧洲在线ISI。为了专门研究新兴市场的信息,他需要有人帮他在中国工作,张朝阳成了合适的人选。
张朝阳当时急于回到中国,虽然那份工作的工资不高,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张朝阳决定帮Garry做。就这样,张朝阳回到了国内。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内心张扬的ISI首席代表
1995年的ISI整个公司才30个人,张朝阳做它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从雇一个人开始,也经历了一个创业的过程。公司业务主要是跟各个信息提供者谈判,然后把信息形成一个数据库,将中国的商业信息、波兰的商业信息和全世界新兴市场的商业信息汇集到同一个服务器上,通过一种付费方式,为华尔街和世界其他地方服务。公司算不上一个互联网公司,但传播媒介是互联网。张朝阳首先跟新华社接触,带着便携笔记本,穿着西服到新华社等很多地方收集数据,很快就把中国数据库建了起来。
当时ISI办事处在万泉庄园,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办公面积只有24平方米,热水也没有,张朝阳工作、住宿都在那里,每天觉也睡不好。后来才知道,窗户外面有个锅炉,老是半夜三点响,张朝阳当时不知道,总不明白回国之后为什么睡不好觉。有时侯,早上9点钟第一个员工上班敲门的时候,张朝阳还没起来。回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张朝阳清华的一个同学来看张朝阳,一见张朝阳就问,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