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去耶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离家出走去耶鲁-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允许美国政府给学生许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国教育下的优秀学生需要记忆力、耐心和刻苦;美国教育下的优秀学生需要灵感、才华和勇气。孰优孰劣,我无法定夺,只能说自己更适合也更喜爱后者。
  在生活与学习的结合方面,两国也有着很大区别。在国内,分数决定一切。即使你有再丰富再独特的经历和再伟大再美好的理想,只要高考成绩不够,那你梦寐以求的大学就只能继续停留于梦中。而在美国,往往生活最充实的学生才能被最优秀的大学录取,分数和成绩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只是一项参考。因而那里的学生更有可能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也为毕业之后的未来找到出路。高中如此,大学亦然。
  说了很多感性的话,现在来谈一些关于出国留学的问题。
  如果你有在大学远赴重洋的打算,那么首先要明确一点:为什么要出国?在留学方面失败的学生,往往都是输在了“目标不明”这一点上。其中高考失利、希望以留学国外作为保险政策者有之;看到前人的光辉、一门心思想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者有之。不过总结起来,这些“失足”的同学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不适合出国出了国和有实力出国却走错了路。 。 想看书来

西天取经(2)
看到前者,一定会有人问,适合出国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社会上近年来众说纷纭。其实在我看来,“适合出国”只需要满足两个标准:有愿望和有条件。“愿望”很好理解,是有想要的东西,有想做的事,而这些事物又恰恰是在国外大学中能接触到的。“条件”就不那么容易解释清楚了。总体上讲,一个人的“条件”等于他的“经济实力”乘以“个人实力”。
  “经济实力”指家庭收入情况。说到这里,大家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除非家长拿出相当积蓄或者“砸锅卖铁”、“倾家荡产”,否则中国一般工薪阶层的家庭根本支付不起美国大学的学费。以平均每年四万美元计算,四年下来读完一所美国私立大学一般要支付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而这只是学费而已。如果再算上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费、旅行花销、医疗保险等无法避免的开支,四年下来消耗掉两百万元人民币并非危言耸听。因此,下决心背井离乡去美利坚、加拿大、英格兰抑或其他国家念大学的青少年们,务必要认真盘算一下自己的家庭能否承担得起。我和一些经济实力相仿的同学常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分歧。有些人认为,留学属于长期投资,虽然在读书的四年中必须承受相当的经济压力,但是学成之后往往能带来无法预料的收获。此话不假,我也无意阻拦那些同学付诸实践,毕竟有了这份责任心,就要远远胜过很多把父母的钱不当钱看、把自己的愿望视作理所当然的不孝子女。尽管如此,倘若怀有这样的想法去申请国外大学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当经济问题像大山一般持续压在你背脊上时,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问自己究竟想学些什么、适合学些什么,而这种情绪很容易体现在一个人的申请材料之中,从而让大学对你的态度和目标产生怀疑。试想一个擅长文艺的学生,为了日后的生计不得不把自己包装成学习经济的材料,那该有多么可惜、多么可悲、多么让人难以接受。虽然这种事情在中国大学里司空见惯,但既然你选择了去国外念书,那你就应该换一种思考方式,对自己的未来、理想负起责任。归根结底,如果出国,最好不要让经济问题成为绊脚石。那么对于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却抱有远大理想的学子们,究竟该如何是好呢?三个字:奖学金。
  看到“个人能力”这一条,相信很多人会联想到英语水平、自立能力、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等等,因为在国外留学的人似乎都给人一种英语张口就来、做事雷厉风行、见惯世态炎凉的成熟,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这种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熟恰恰源自他们的国外经历。孑身一人、无依无靠的生活是最有效的催熟剂,可以令最依赖父母的孩子学会自理,让最“没心没肺”的人懂得如何负责任。话虽如此,那些出国之前就已经拥有上述能力的人往往可以在一开始就走得更远,走得更顺。因此,对留学至关重要的“个人能力”不如说是“个人阅历”。中国每年四月一日凌晨是美国大学陆续公布录取结果的日子,自那以后我见过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准留学生。这是一群千姿百态、无法总结、不能解释的人,他们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已知的性格特点和知识结构—还多出不少未知的。这些人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这种不同寻常不是指某一天在食堂吃饭,突然发现土豆烧牛肉里出现了大量牛肉。真正独特的体验包括参加涉外交流、举办大型活动等这种让人一夜之间长大的经历;也包括做交换学生、学习一门手艺这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积淀。无论如何,在一个被美国大学,特别是被美国名校录取的学生身上,你一定可以挖出许多自己从未遇到的故事,找到一些自己从未具备的品质。正是这些故事,这些品质,为他们赢得了自己理想学府的青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西天取经(3)
看完上面一段冗长的描述,相信大多数人对什么叫做“适合”留学已经有了大概的感性认知。总之所谓的“适合”永远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愿望和努力之下修炼的成果。话分两头,接下来谈谈有能力也有想法的同学,在申请国外大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
  第一,切忌好高骛远。对于想成为留学生的同胞们,这将是我最恳切也是最有价值的一句忠告。曾经听说一位牛人,SAT 拿到2300 的高分,托福也离满分没多远,于是他便盯住了USA 最最顶尖的大学不放,所报的十座美国大学就是排名前十位的大学。结局怎么样大家应该可以猜到,全军覆没。而因为他没有报“safety school ”,在国内也没有为高考做像样的努力,于是最后不知所终了。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而他们惨绝人寰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危机感,绝不能满脑子全是“我为哈佛、耶鲁而生,我为剑桥、牛津而活”之类的危险想法。如果你必须出国,在中国没有可退之地,那就一定要为自己留好后路。即便是有能力冲击美国前十学府的强人,也要明白,一所排名USA 前五十的优秀大学,要远远好于在国内没有学可上。而能力不够却一意孤行就更不可取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要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什么是自己无法触及的。
  第二,要把握住自己的梦想。这才是我对于留学申请最真实也是最重要的想法!但是要注意,这种心态只适用于进可冲击美国梦中名校,退可坐守国内理想大学的人群。首先声明,我认为这样的同学如果为了一所美国三十名开外的大学而放弃清华、北大,那就真有点舍近求远了。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国内一流的大学还是拥有很多世界领先的专业资源以及宝贵的人脉。放弃这些而仅仅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美国梦”,实在不够划算。可是话说回来,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之上,我们的目标就应当变成平日里那些耳熟能详,却往往想都不敢想的名字。那些激动人心的传奇,可以用自己的奋斗去亲历;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撰写。18 年来会有很多梦想,很多理想,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能实现与否。
  综上所述,有能力、有抱负的同学务必要让现实和愿望达到适宜的平衡。没有梦想,任何努力都会缺乏激情和动力;没有基础,所有梦想也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
  又说了很多感性的东西,接下来就要进入让很多读者期待的部分,以至于忍受了之前大段大段废话一直看到现在的环节—如何准备申请。
  首先,是备受关注的标准化考试部分。这包括SAT,SAT2 ,还有TOEFL 。翻译过来就是异常雷人的“赛达”,“赛达贰”,“托福”
  —前两个听上去像奥特曼经常干掉的怪兽名字……对于SAT ,我有这样一些想法。第一,要早考。SAT 和高考比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多次参加,在一年当中竟达六次之众。不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简直是暴殄天物。更何况美国大学审查你的材料时,一般会在SAT 的三个科目中每科都按个人历史上最好的一次成绩计算,这也保证你无论考多少次SAT 都只可能进步,而不会倒退。话虽如此,考SAT 还是要交钱的,而且因为中国大陆并不开放SAT 考试,大多数中国大陆学生必须要飞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地区或国家参加SAT 考试,那么这一来一回的路费就不是小数目了。所以,要珍惜每一次考试机会,同时也要让自己钟爱的大学看到:你的高分是凭借实力在一两次考试中取得的业绩,而不是从高一开始经历了无数次的洗礼方才修成的正果。

西天取经(4)
第二,如何训练SAT 。我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大多数同学。毕竟我从三岁开始学习英语,十几年下来英语和我的母语并没有太大差距,而要求初高中的同学们临阵磨枪地去学习英语、培养英语语感既不现实,也不奏效。在这里,我推荐英语水平在高中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或者更高的同学去进行一些考前短期培训。我自己在高一的寒假报名参加了一个SAT 强化班,其中许多特点鲜明的同学和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历时三个星期的课程中,的确得到了不小的收获。举个例子,那时学习英语已有14 个年头,但从来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语法。还好,教语法的老师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女子,在看烂好几本《SAT OFFICIAL GUIDE 》之后,她总结出了一套学习SAT 语法的策略,里面只用屈指可数的几个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