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有了自己的博客,有了自己的聊天工具。网络更增加了倾诉者的安全感,倾听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小、是美是丑,都不在倾诉者选择的第一线,只要能够听自己说话并适当的给以回应就万事大吉。
倾诉确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不过不要光顾着自己高兴了而忽略了倾听者,至少不要将其变成他人的负担。不管是倾诉者,还是倾听者,都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正如之前所说,无论是夫妻、朋友还是亲人,都需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倾听彼此,精神交流是维系关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夫妻之间,两个人的世界很容易发生摩擦,善于倾诉和倾听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刘军不是一个特别善于倾诉和倾听的人,不得不说,无法和妻子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也是将他们的婚姻推向危机的其中一个原因。对于他来说,自己为家庭的全心付出却换来了妻子的漠视,甚至是出轨,这不得不说是件可悲的事情。刘军并不知道妻子与许一嘉的暧昧关系,但他却能感觉出陈惠在逃避什么,然而他却没有多想。陈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妻子。刘军在网上开了一个博客,在里面记录和陈惠相识、相知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刘军尽量每天抽一点时间来写博客,哪怕只有几行文字,他用文字倾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可惜的是,他仅仅是自己在记录着,他并没有告诉他的妻子,否则他们的婚姻也许又是另一个样子了。
两地分居,只剩精神寂寞
刘军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着自己对妻子的爱,他一直坚持了7、8个月,而且他的这个“爱的宣言”点击率还颇高。他决定将这份“爱的宣言”作为结婚纪念日的礼物送给妻子。
在距离结婚纪念日还有一个星期的时候,刘军将半年多的生活记录都打印了出来,连同那些留言和评论,厚厚的一百多页,那就是一本饱含爱意的书。刘军将这本厚厚的“博客书”精心装订了起来,自己还为其设计了一个彩色封面。这大概是刘军结婚以来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情,他想这应该是给陈惠最珍贵的纪念日礼物。
然而,这个世界总是存在很多变故。就当刘军与陈惠的结婚纪念日还有两天的时候,刘军接到了公司的调令。公司在另外一个城市的部门经理犯了点错误被公司开了,在没有经过刘军同意的情况下,公司下了这个紧急调令,要求刘军第二天启程去分公司报道。一切都太突然了,刘军不可能拒绝,这是一个好机会,一旦把握好分公司总经理的位子就是囊中之物了。
当刘军将这个消息告诉陈惠的时候,陈惠一句话都没有说,她似乎从骨子里看透了眼前这个男人,为了地位和荣誉可以不要老婆。在刘军走的前一夜,两人沉默了一晚,没有爆发大规模杀伤性战役,也没有激烈的唇枪舌剑,夜如死灰。第二天,刘军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他只留下一句话“等我回来”。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刘军本打算在结婚纪念日送陈惠礼物的事搁浅了。从此,两人开始了一段难熬的两地分居生活。
都说两地分居是婚姻杀手,的确,两地分居带来的无限孤独是婚姻的劲敌。这种情感孤独是无法用电话或是网络就能弥补的,爱情和婚姻需要的是爱人在身边的朝夕相处。在忙碌的时候,也许还能淡化这种孤独感,一旦到了周末、节假日,那种孤独感就如洪水猛兽般令人胆颤。
陈惠在刘军走后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严重的伤寒,这种病不会置人于死地,却足以折磨一个人的神经。在生病的这段日子,许一嘉没少东奔西走地照顾陈惠。他有一个绝对光明正大而且富有说服力的理由频繁出现在医院:刘军临走时嘱咐他照顾陈惠。
于是,刘军的嘱托为陈惠和许一嘉成就了一个出轨的绝好机会。陈惠早已经挣脱了道德的底线,现在更是需要安慰的时候,两个人顺理成章地延续了这段肉体出轨后的精神恋爱。除了性生活,许一嘉与陈惠宛若一对夫妻,出双入对。而刘军每次的慰问,反倒都被陈惠当作了一个包袱,恨不得赶快甩掉。日子一长,刘军就感到了妻子的冷淡,话越来越少,每次通话都像是一种煎熬。
婚姻需要的是相濡以沫,甜苦共偿。特别是女性,大部分女性都在思想里为婚姻固定了一种模式:白天各自上班,晚上回家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这种朴实的幸福感应该是婚姻中最为珍贵的东西。可是,两地分居正好打碎这种幸福感。不管身在外地的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家中守护的那个人必定要忍受寂寞的煎熬。寂寞时间越久,两人见面次数越少,留守家中的那一半就越会对自己的婚姻产生质疑。
陈惠对自己婚姻的质疑不是在分居之后产生的,只不过两地分居加深了这种质疑感。但是,她没有勇气跟刘军离婚,因为许一嘉并没有许给她任何未来。不见得陈惠真的爱许一嘉,但许一嘉满足陈惠理想伴侣的所有条件。而刘军呢?他不浪漫、节俭得有些抠门、穿衣打扮没品味、在外地工作……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看不顺眼时,那很多本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也会被无限放大。
终于,陈惠还是提出了离婚。那些“看不顺眼”都成为陈惠最终向刘军提出离婚要求的原因。当刘军接到陈惠要求离婚的电话时,立马从工作的那个城市往回赶,飞机票没买到,火车票没买到,那就坐长途汽车。他爱陈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陈惠,如果失去了她做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命运有时调皮得让人憎恶,刘军所乘坐的长途汽车发生了车祸,19人轻伤、7人重伤、13人死亡。而刘军就是那13人中的一个。当这个噩耗传到陈惠那里的时候,已经是车祸后的第二天中午。陈惠懵了,这是个玩笑,一定是个玩笑。当她看到丈夫的遗物时,完全崩溃了,倒在地上痛哭不已。
刘军的葬礼都处理好了,陈惠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尽管亲人们都守在她身边,但她心里还是莫名地孤独。在收拾刘军东西的时候,陈惠从抽屉里翻到了那本“博客书”。上面还写着“献给我们的结婚纪念日”,陈惠翻开这本厚厚的“博客书”,眼前一片模糊。
当然,类似刘军、陈惠这样的悲剧性婚姻是在众多不幸的婚姻中也算是凤毛麟角。两地分居不过是导致这段婚姻最终走向破裂的一个诱因,陈惠对理想和现实的差别没有做好充足的心里准备。她将婚姻理想化了,将刘军也理想化了。当现实与理想稍微有所出入,这段感情立即脆弱起来。陈惠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她并没有将自己的不适应及时告诉刘军,而是选择了出轨。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陈惠让自己陷入了一个选择性矛盾中。她对婚姻的真实性产生疑虑,又对与许一嘉精神恋爱的虚假性产生了依赖。结果,让自己更加无法自拔。倘若,两人能在婚姻中多沟通,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悲剧。
刘军的死彻底斩断了陈惠与许一嘉之间的任何关系,许一嘉老实地离开了陈惠。这段关系告一段落,陈惠以后将如何生活,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会成熟许多。其实,婚姻单靠爱情是无法维持的,爱情在2、3年后就消失了,可婚姻却要永久走下去。自然,导致刘军与陈惠这段婚姻的破裂也不单单是因为没有了爱情,精神出轨无非是个幌子而已。那种看似追求真爱的行为实实在在是在伤害两个家庭,说破了,那些个说辞也不过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而已。精神出轨,永远不能逃脱道德的审判,即使没有法律上的严格说明,出轨者也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隐婚一族,无奈的精神出轨
“你结婚了吗?”这曾经是中国人对年轻男女的疑问之一。中国长期以来都把婚姻当作人生的一个归宿,在没有性解放、妇女解放这些运动的时候,女人的出生就是为了嫁个好人家。然而,当时代发展至今,结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归宿。有没有结婚也逐渐进入了个人隐私行列,人们也在攀谈中尽量回避这个问题。
也正是隐私的出现,让个人婚姻又有了另外一种形式——隐婚。何谓隐婚?顾名思义就是隐瞒自己结婚的事实,给人造成单身的假象。一项调查表明,有37%的人选择了隐婚,年龄大多在25岁到35岁之间,而且以女性居多。这些人选择隐婚的理由几乎是如出一辙,担心在职场上失去竞争力。
这些以女性居多的隐婚族为何担心自己的已婚状态会给工作带来不便?很多单位领导都抱有一个观念,女性在结婚后的工作能力会大不如从前,她们会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家庭和下一代的身上。这样的观念让很多职业女性不得不隐瞒自己结婚的事实,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竞争机会。说到底,妇女解放运动并没有彻底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也不可能彻底改变。女性在社会中最常扮演的角色依旧是妻子和母亲。
对于一个渴望独立的女性来说,经济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独立标签。她们需要用这两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也以此来证明女性不等于家庭主妇。可惜的是,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消亡,也可能永远不会消亡。于是,女性只能委屈一下自己的配偶,让自己以单身的状态出现在职场。
当然,隐婚族还有不少男性。男性选择隐婚倒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因婚姻而受到质疑,其原因大多出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相较女性而言,男性的社交圈比较广泛,他们往往要经常通过聚餐、游玩等集体方式来与同事或客户沟通,而一个结婚戒指就足以让这个社交圈缩小。他们不得不在晚上10点钟之前回家,否则就得跪搓衣板。在聚会中途退场,对男性来说是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也会很扫大家的兴致。类似那样的情况只要有一次,以后同事就会体谅地尽量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这样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