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文集:四行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魏巍文集:四行日记-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晚七时许,省军区焦政委、谢光顾问还有两名处长来看望。对我的访问作了安排。谢光同志对历史颇熟悉,又很热情。
  拟在此处停留三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九月二十二日
上午由处长傅建斌陪同至花溪。先访问了一个在贵州参军的老红军,名宁震河。红军到达贵州,大批人涌入部队,补充了新的力量,这是我预定要写的,只是不能太一般化。第二个我们访问了总部手枪班长袁国才,说起毛、周、朱及刘伯承,他都在他们身边工作过。他今天热情坦率,可惜时间短,谈的细节还不够多。
  这里省军区花溪干休所胡天启等招待我们吃了午饭。饭后要我题字,我写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相赠。
  游了花溪,并看了蒋介石当年在贵阳时的住地。据说原来是木头房子,现在按原样改成砖石结构的了。里面不太大,摆了许多绒面沙发,后窗是花溪河,树木不少。门外有几株柏树。
  进城后又看了当年王家烈的住宅,是一座堂皇的三层楼房。走廊上有圆拱形的装饰。有一座不太高的平顶山,名东山。是王家烈的妻子拟宴请宋美龄(遭拒绝)的地方,原来上面有一座庙,有两个尼姑,备有素斋。
  下午休息,稍疲劳。
  晚刘铭简处长来,他说同万式炯(王家烈的妻侄,团长,现为参事室副主任)已联系好了,准备明日下午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月二十三日
上午与省军区党史办的梁正贵同志谈。他是解放前贵州大学的大学生,当了多年文化干部,曾参加编《星火燎原》。写过一个《四渡赤水》的话剧。他对这段历史很熟悉,四川人能摆龙门阵,谈了几小时,但可用的材料不多。
  下午访问参事室副主任万式炯。他是国民党中将司令。是王家烈的妻侄,也是王部的亲信团长。他写了一篇回忆录,颇生动。今天特请他谈王家烈与其妻万淑芬等人物。他把王的事迹史与被蒋介石搞垮的历史谈得很具体生动,有些材料是可用的。敌方的一些将领也要深入了解并使之典型化。
  晚看望蹇先艾同志,因陈明曾谈到向他约稿,为《中国文学》创刊作准备。坐了半小时返回。
  

九月二十四日
上午读四渡赤水材料。
  下午由梁正贵同志陪同到贵阳城西南红军通过处。当年红军于四渡赤水之后,为了甩掉敌人,从贵阳、龙里之间二十华里地段通过,打了一个弯弯,直奔云南。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吓得丧魂失魄,极为狼狈,除调兵保护外,还赶紧保护机场,以便必要时逃脱。毛主席的这一指挥也像四渡赤水一样,是出奇制胜。
  我们出了贵阳城,就是波浪式的起伏地。城外有一些不高的小山,和桂林式的尖尖山。我们走的这条公路,当年就有,不过不是柏油路,而是一些毛糙的土公路。
  当年红军冲过这条公路时,是先卡住贵阳到龙里的两端。我们走出贵阳十九公里处就是黄泥哨,是个小村子,这是封锁贵阳的前哨阵地。再走不远,就是谷脚,骑着公路,约有二三十户人家。再向前走,有几个山头,正好卡公路,梁正贵同志介绍说,这就是“倪儿关”,当时有一个团的第二道阵地就在此处,我下车看了看,至今路旁边有一座不高的石碑,刻着“倪儿关”三个大字。从地形上看,当初红军选择这样的地形是很恰当的。随后我们又驱车看了距龙里十公里处的观音山阵地,这里骑着公路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村庄,上面有一块高地,以前有个小庙叫观音阁。这座高地也就是观音山了,这是当时一军团所控制的。据说,云南滇军的指挥官孙渡,不知城外有我军,他乘了一辆小车带着几个马弁,在公路上曾遭到我军狙击,汽车被打坏,而孙渡却侥幸逃脱。谈起公路,梁正贵同志说了一个笑话,以前贵州很落后,周西城从四川买了一辆汽车,因为没有公路,是抬到贵州来的。那时王家烈的飞行大队只有一架飞机,不是丢炸弹,而是丢手榴弹,甚至丢石头。原来修的飞机场也不行,有一架飞机起飞碰到山上把尾巴碰掉了。
  我仔细看了看从观音山至谷脚的二十里路,觉得没有二十里远,问起梁是怎么回事,梁说,实际只是七公里,十四里路,二十里可能是把村庄本身也算上了。在这十四里中是起伏不一的谷地,有小小的村庄和田禾,其中有些蜿蜒的小路,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些小路走过的。
  晚谢光顾问来送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月二十五日
一出发就下雨,今日又不例外。
  今日陪同者增加了刘铭简同志,他原是省军区的宣传处长,现在在党史办。
  一出贵阳直奔正北,一路皆为起伏地,满谷金稻。山已不全是石头山,土石相间,因此长了不少树木。村落也颇稠密,所经之札佐、狗场(现改为久长)等乡镇皆有三几百户。唯草房甚多,原有之店铺亦甚破旧。将至息烽前,曾见路边一木牌,上书:息烽集中营旧址。虽一闪而过,但在心中仍引起一阵痛楚,此皆国民党残酷迫害共产党员的地方,据说杨虎城也曾关在此处。
  息烽城是在一座山坡上,沿公路进城要下一长坡而且甚陡。城中店铺不少,多为历史留下之中世纪两层小楼,也很破旧了。虽然下雨,但小摊仍不少,有豆腐、肉类及各种蔬菜,都很新鲜。
  十二时,至乌江。我站在高高的江岸上向下俯视,原来这是碧绿碧绿的一条江,与传说中的乌江颇不相同。刘、王二同志指给我看,远远看到上面是乌江发电站。发电站下即是当年二渡赤水河,大破吴奇伟,并将吴猛追至乌江岸边,使其惊恐万状砍断浮桥逃生,置自己的部队于不顾之处。渡口两岸原来只不过一个小小几百户的市镇,那一片黑色的旧瓦房,还看得清清楚楚,而今许多楼房盖满山坡,已俨然是可观的城市了。两岸俱为高山,但南岸山更高些,山尖处挂着几片雨云。
  我们步行在乌江桥上,用步量了量,不过一百米宽。绿水荡漾,清波可爱,与当年波涛相比,已大不相同了。也许这是上面修了水库的缘故。
  接着,继续向遵义前进。将至遵义前,看见山越来越小,都是低矮的小山,近于桂林颇可爱。过去名叫懒板登的地方,现在已是遵义县了。我们还经过了刀把水,据说这是曾宝堂智取遵义前,先解决敌人一个营的地方。
  我们过了湘江即进入遵义旧城。有一道宽阔的马路,相当可观。旧市街,旧房子还不少,多为两层中世纪的楼房,有些已相当破旧。
  我们在军区安歇。刘科长招待我们很热情。至晚司令、政委和已退职的政委俱来看望。晚八时地委年轻的副书记王恒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传彦、文化局长谢军珍、副局长吴克明等同志,还有几位作者都来看望,极为热情。王副书记为我作了妥善的安排,并要我与此地作者见面。据说,他今年四十六岁,颇能干。原来是赤水中学的教员、校长、县委宣传部长,现在已是地委副书记了。
  看来,可能在此地得多留些时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月二十六日
未起即听有雨声。
  因雨改变计划,饭后先到遵义纪念馆,由馆长费侃如领着先去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原天主堂)参观,该处修整一新,是昨天才接收的。院内甚宽敞,有大楸树一株。教堂亦甚堂皇,据说为清朝时法国人所建。因欺压群众,曾引起公众反对,爆发所谓教案。对面为群众工作部,李维汉同志曾住在该处。此街为杨柳巷。
  因雨只能在纪念馆看材料,窗外大雨如注。
  下午,在分区会议室与搞党史的同志座谈。到会者有纪念馆长费侃如、田兴咏(笔名石永言)、地委对台办石金生,还有市党史办三同志,共六人。由费馆长介绍了遵义会议情况。田兴咏介绍了一个“红军菩萨”的故事,很动人。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卫生员,因给群众治病,回营时部队已经转移,被反动派所害,死后群众埋葬,香火不绝,反动派将坟挖开,远近百里群众,每人携石土来又将他埋上,坟头更大了。至今群众尚去祭奠,可见红军影响的深远。此情节完全可插入小说中。
  晚饭后与秋华在遵义街头散步。
  晚上老红军李少卿来,谈参军情况。他因“三反”时处理欠妥,至今仍是十四级。他在言谈中流露出,怕将来上来的年轻人更加不重视老同志,他的担心恐怕不是没有根据的。我最近遇到不少五十左右的同志得不到重用和使用,很有意见。这么多的同志情绪不高也令人可悲。
  

九月二十七日
今晨雨中去看了新城毛主席住地旧址。是一座颇高大的两层青砖小楼。四外都是颇宽敞的走廊,楼下为张闻天及办公人员住室,楼上为毛主席和王稼祥居室,中间仅隔一客厅,于此可见当时的关系。我问博古住在哪里,答曰不知。又说,以前说下面是博古住室,以后说是工作人员住了。
  室内均有马灯,当时野战,马灯实为极有用之物。将来小说关于马灯也少不了一笔。
  随后冒雨至红军山看烈士墓。此山原名小龙山,后改称红军山,邓平同志亦牺牲在附近。有名的红军坟就是昨天所说的那个已成为神话的卫生员,这是红军无名战士的象征。我看到墓前石碑,果然披有红带子,里面被雨打湿,旁边有不少焚香留下的竹签。昨天传说至今有人烧香,不是虚传,这是我党我军的神圣形象。我与秋华打着伞细读了碑文。
  工人们正在为烈士们修纪念碑,碑高二十九公尺还未修成,碑身用紫色满天星大理石。我们看了这种紫色的石头,果然上面布满了星星点点很规格的五角星,完全是天然神工,令人感到奇异。
  下午读材料。
  晚听说苏振华夫人也来了,并前来看望,准备明日结伴同行。
  来访者,还有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