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先来,”一位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猪蹄膀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拿起筷子边吃边微笑道:“诸位兄台不好意思,小弟不客气先请啦!”六个举人一时呆若木鸡。可见苏轼的才情急智多么的厉害!出人头地    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翌年,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所以虽然他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为了怕别人说他偏袒门生,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会合当时的情景。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带头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辙见假山后面一剪寒梅怒放,便站起来摘了瓣馨香梅花瓣,用手指弹了弹,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苏辙要笑她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千古奇才——苏东坡(2)
苏轼虽然在诗文上很有名气,但是在仕途上没有实现大的抱负。他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变法,因此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风流学士    嬉笑怒骂苏轼一生大半的时间屡遭贬谪,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沉沦、消极,而是在山水中寻找到了很多乐趣,不仅诗文传世,也留下了许多为人传诵的奇闻逸事。
  苏轼除了文采出众外还擅长做菜,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一进门就闻到了鱼肉香,马上明白了苏轼的意图,于是故意道:“小弟今天来是想向子瞻兄请教一个字,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虽然知道黄庭坚明知故问,这里面肯定有蹊跷,但又不能说不知道,只好拉长着脸回道:“苏者,上面草下面左鱼右禾(繁体苏为蘇)。”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却中了黄庭坚的圈套,不禁大笑,只得将鱼端出来和黄庭坚一同吃了。
  苏轼经常和朋友们出去宴游饮乐,苏夫人担心他的身体,故而每次差不多时辰就打发仆人去叫他回来,朋友们都笑话苏轼怕夫人,是个“妻管严”。这天苏轼应邀去黄庭坚家做客,才一会工夫,仆人就来请他回去,说夫人有急事找他。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意思说天还早,不用急,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既说出自己的无奈,又对应得天衣无缝,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苏轼虽然信仰佛教,却又不喜和尚,很奇怪的是他与金山寺的佛印大师却成了莫逆之交。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老远看见佛印向他走来,苏轼一向讨厌和尚的光头,借此就想骂骂他们。于是便傲声道:“秃驴何在?”佛印听了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反而借机也羞辱了苏轼一把。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钟磬(寺庙的一种法器)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却不见鱼,想起那天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有个问题特来向大师请教。”佛印不知是计,还以为苏学士也有求教于他的时候,一时得意,便让苏轼赶紧说,“我打从山下而来,见到一户农家大门上有一副春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却不见了,我虽觉得很熟,却一时也想不起是什么啦?”佛印开始还以为是什么难的问题,一听是个寻常不过的春联,马上答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拊掌大笑:“好!好!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大师您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佛印一时才回转过来,也只好顾不得名声,端出鱼来和苏轼尽兴大吃。

千古奇才——苏东坡(3)
苏轼的三任妻子在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小湖,风景貌似杭州的西湖,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在湖边有一座小山,因独自矗立故叫孤山,在孤山南麓有座栖禅寺,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掩映着一座古朴的小亭子,匾额上书着“六如亭”三个大字,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从后人的角度看这就是一副普通的亭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我们了解其背景后又不禁为之深深慨叹。
  这副对联是苏轼写给他的爱妾王朝云的,它包含了苏轼对自己一生坎坷际遇的感伤,字里行间又处处显出其对这位红颜知己浓浓的情愫和深深的怀念。
  要想了解苏轼和朝云的故事,就得从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明为描写西湖优美风光的诗,实际上寄含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倾倒的感受。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烟柳巷中,虽然混迹烟尘之中,却从小天生丽质,聪颖伶俐,独有一种清新洁雅的超凡脱俗气质。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这一天,他与几位友人同游西湖,在湖心的画舫上宴饮时招来歌舞妓助兴。
  在悠扬的丝竹声中,王朝云和其他几名舞女曼舒水袖,轻盈而舞。引得在座的一帮文人停杯注目,而舞在正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绝美的姿色和超凡的舞技成为众人的焦点。文人气质的苏轼也不禁为之深深叫绝。曲终舞罢,众舞姬入座侍酒,王朝云恰恰来到苏轼身边,此时的王朝云已经洗尽浓妆,轻描黛眉,朱唇微点,一身素雅衣裙,清丽雅致,别有一番韵致,仿佛如一股幽谷清香沁入苏轼那因世事变迁而黯淡颓丧的心。
  恰恰此时,原本艳阳高照,波光粼粼的西湖,由于天气的变幻,浓云遮日,水雾迷濛成了另外一番景致。湖山佳人,相映成趣,顿时惹得文气满腹的苏轼挥毫写下那传诵千古的佳句。这以后苏轼对王朝云可谓一见倾心,备极宠爱,为她赎身后娶为侍妾。
  苏轼似乎与王姓颇为有缘,他的结发妻子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十六岁嫁给苏轼,红袖添香,成了苏轼的伴读良友和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可能自古红颜薄命,王弗二十七岁便病逝了。她和苏轼一起生活了十一年,两人之间有了深厚的依恋。一朝天人相隔,苏轼也只得化所有的情感为悲思,深埋在心底,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掩抑不住内心思念的苏轼在密州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千古奇才——苏东坡(4)
思情至此,人何以堪!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然而,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