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之谜: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美两国之谜: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是不是所有产能过剩的产品都适合实施印钱购物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种产品必须是“相对过剩”的产品。什么叫相对过剩呢,就是说这种产品在全国范围看,还存在着大量想买它而买不起的人。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不用举出来。而我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相对过剩的意思。比方说电灯泡,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不缺,想买都买得起,这种产品产能过剩,政府印钱去购买它,就毫无意义,因为生产得再多,也用不上了,大家都有了。所以,印钱购物就不能针对这类产品,你生产一百亿个电灯泡有什么用,不能增加任何人一丁点的幸福,我们也把这种产品称为绝对过剩产品吧。
  这个问题联系上出口问题,我们又可以得出两个个结论,一是哪些产品是可以让他继续出口的,就是电灯泡这种产品。你厂家爱出口就出口吧,你乐意换美元也无所谓,你们生产的已经满足了全国人民的所有需求了。二是哪些产品不能让它继续出口,而是政府印钱把它全部购买,那就是上面说的相对过剩的产品,就是很多国人想买买不起的产品,那么政府印钱把它买下来,发给这些人,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就提高了。政府的这种举动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很简单,就是直到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了它,再也没有人想要它却得不到它的时候,政府就可以停止印钱购买它了。从这时起,这个商品又可以继续出口了。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实中今天的中国出口的商品,确实有一部分是非常接近于是绝对过剩的产品的,你比如我们每年出口十几亿双廉价皮鞋和运动鞋,基本上中国不存在想买而买不起这些东西的情况,基本上大家都有了,这些东西在国内的每年的销量无法再增长(比方说13亿人没人每年都买一双国产运动鞋就够用了,那么每年的销量就是13亿双,没法再多了),不是因为中国人没钱,而是这些东西中国人绝对地没有增加的必要了。这样的东西的过剩产能,只能靠外国人来消费。
  所以我谈到中国自己印钱消费取代外国人对我们的印钱消费,其所针对的产品只能是相对过剩的产品,绝对过剩的产品只能出口,要么就只生产刚够满足国人的那个量,就不再生产了。
  综上所述,我想告诉各位,中国印钱购物的含义就是,中国政府印钱购买那些相对过剩的产品分发给需要的民众,迅速提高民众的富足程度。这样做不会引发通胀,其真正的风险是怎样防止*问题的发生,如果政府印的钱都被贪官偷偷搞到自己的腰包里去了,麻烦就大了。
  我们中国自己印钱购物能达到什么效果,前面已经说了,你想想价值13万亿的货物都分发给中国人,是什么概念吧。
   。。

以毒攻毒:赶超美国须有“心战略”(1)
印钱购物可以使我们迅速实现对美国的“初级超越”,也就是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GDP上超越。但正如在导言上所言,我们要实现对美国的“高级超越”,则仍然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这种超越,必须在虚的产业上竞争过美国,必须在全球超越美国的软实力的影响。
  具体来讲,一方面,我们必须在那些满足人类心灵(精神)需求的产业上竞争过美国,这包括纯粹符号化的品牌、影视娱乐业、金融投机业乃至于赌博业(我们的澳门赌场不是还开着吗)等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深入人心灵,形成软实力。总而言之,中国经济要实现对美国的高级超越,要有“心战略”。
  我需要先强调一点,我鼓吹中国实施心的战略,发展虚的产业,并不是要鼓吹中国将来要像今天的美国一样靠这些虚的东西去掠夺全球的财富,我的主张仅限于以毒攻毒。即,现在是美国用这些毒药来毒害我们,我们迫不得已,也搞些这样的毒药来与他们对抗,我们的目标就是能避免欧美人用这些来剥削我们,而不是我们用这些去剥削别人,比方我前文提到的,将来我们以品牌对品牌,你美国的一双鞋就只能换我们的一双鞋,这就是公平的交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明明是一样的鞋子,你美国人贴个标签就可以一双换我们的十双。
  二、案例:什么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障碍?
  1、香港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
  2009年初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发布政策信号支持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媒体和政府透露出来的都是信心满满。有雄心壮志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认清这件事的真实困难,就不会办成这件事。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难在哪?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小年说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香港不要担心,国际金融中心的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机场,不是你的电脑系统有多发达,不是你的办公大楼有多少。造就国际金融中心的是什么?是软实力,是法律体系、是监管体系、是信用、国际化的信用,是和国际操作的接轨,是国际化的人才,是国际化的business process。
  OK,这些东西你数一数上海哪一项有?你数一数,上海哪一项有?所以上海想追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这个美好梦想的实现,首先要改革法律体系,要改革监管体系。OK,要改革所有不适于国际金融操作的这些规章制度等等,也就是要提高上海的软实力。造就金融中心的,不是硬件,是软件。”
  的确法律体系、监管制度、国际化金融人才都是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首先面临的巨大难题。且不提制度层面,单就语言环境这么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试问世界有哪一个金融中心不是英语普及之地?一个老外跑到上海问路都没人答得上来,这样的城市怎样成为为全世界提供金融服务的世界金融中心。
  说到国际化金融人才,*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中国一个国际金融操作高手都没有。这或许有点夸张,但是我还真没听说过华人中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有,各位不妨告诉我,姓甚名谁。
  不过许小年先生说的这些虽然也是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困难,但是并没有搞明白最根本的困难,而且他还犯了一个重大错误,那就是把香港当成了国际金融中心。

以毒攻毒:赶超美国须有“心战略”(2)
我先来拷问一下,中国到底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答案是否定的,说香港是国际金融大鳄们的提款中心还差不多。
  首先来看香港是怎么变成表面的金融中心的。这得从1950年代说起,那时候大陆建国之后,大量资本家逃到香港,资本大量聚集在香港,同时东南亚的政局也动荡不堪,其地大量资金也流向香港。
  接下来,由于中国自己的自闭以及美国的封锁,香港成为中国和世界进行贸易的要道,中国巨量的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香港进行,有货物交易就得有资金的结算,也就带动香港银行和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英国殖民当局不失时机对香港的金融进行规范的管理,使之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请记住,它的金融中心地位来自于背后的无比巨大的港口贸易,主要就是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
  然而当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的全方位开放,香港的这种作为大陆对外贸易窗口的地位已经逐步丧失。没了贸易的金融中心还是金融中心吗?完全成了空壳子嘛。你看看其它的世界金融中心,哪一个不是靠背后的产业支撑着的。英国伦敦、美国纽约背后在历史上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这种地位,都是以他们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发达的工商业为支撑的。
  现在香港什么也没了,剩下一个空壳子,既没有制造业,也没有了以往的巨量港口贸易,它怎么可能再是世界金融中心。各位看到香港这地方到今天仍然汇集世界各地的很多钱是真的,这给各位造成它仍然是金融中心的幻觉,其实钱多并不等于就是金融中心。你得看看这些钱是来干嘛的?你猜对了,这些钱是来香港捞钱的,投机香港房地产,“金融赌博”。香港的所谓金融中心,顶多是存贷款中心,也是国际洗钱中心和金融赌博中心。欧美金融机构是经常到香港来洗钱的,所谓金融赌博,就是诸如对赌合同、保证金交易之类的东西。
  没有了实际工商业为基础的香港金融中心,更成为国际金融大鳄们的取钱中心。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是欧美金融机构开设赌场骗取整个东南亚各地人民钱财的中心,是国际金融巨头的巨大提款机。金融风暴之后,更是有数不清的欧美金融机构以香港为基地,诱导中国大陆的各种大额资金到香港玩各种对赌项目,香港在事实上成为了一个比澳门更厉害的赌场。
  2、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障碍。
  可见,以目前这种模式发展下去,香港不会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之下,上海是有条件成为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因为它有长三角的广阔工商业腹地,并且上海从清末到今天一直都是中国的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上海的港口贸易也日益发达。当然,许小年先生讲的那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难点,也是事实。
  事实上,最难、最根本的地方还不是许小年先生说的那些,最难的是什么呢?是中国没有那种傲视全球的魄力,是中国人在国际上说话没底气,像个肾亏阳痿的人。很少有人认清了玩国际金融的根本在于说话,在于影响和控制世界范围的舆论。这一点我在本书的第一章的结语中就说明了,金融这种东西,话语权相当重要,别把国际金融操纵想得太高深,你控制了国际舆论,你就玩转了国际金融。

以毒攻毒:赶超美国须有“心战略”(3)
一个跑到国外说话都没有底气的中国,怎么可能搞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来?
  我们如果还这样对洋人唯唯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