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湖南人南下奔赴深圳和海南经济特区,奔赴改革开放的前沿,去从政、经商、求学和务工。如今,湖南人继续行进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霸蛮和灵泛,湖南人的两个法宝(1)
在湖南人中间,随时随地可以见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一个湖南人缺乏自信和勇气,或者遇到困难不敢迎面而上的时候,另一些湖南人往往会劝他:“霸点蛮罗。”但是,在另一种情境下,你会看到相反的情况。当两个湖南人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或者为利益冲突发生争执时,一方往往会对另一方说:“莫霸蛮罗。”
当湖南人劝人家“霸点蛮罗”的时候,是非常符合湖南人的霸蛮精神的。而当本身就很霸蛮的湖南人劝人家“莫霸蛮罗”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向对方呼唤湖南人另一种特质——灵泛。
在这里,所谓“莫霸蛮罗”,就是要对方“灵泛一点”的意思。“灵泛”是指灵活、机动、机智多变,也包含着识时务、懂得权变、见好就收、该妥协时就妥协的意思。
霸蛮和灵泛,是湖南人精神中两个相反的极端。湖南人永远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或者徘徊不定,或者将这两种相反的特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真正了解湖南人的人,都会知道湖南人既是霸蛮一族,也是灵泛一族。湖南人对霸蛮和灵泛,从来就是既赞赏又有所保留。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湖南人有时候提倡霸蛮,有时候又借重灵泛,外省人也许看不懂其中的奥妙,但湖南人中的佼佼者最善于拿捏其中的火候。其实,湖南人很明白,霸蛮过度会走向霸道和横蛮,灵泛过度则会导致狡诈与油滑。所以,湖南人就会用灵泛来制约过度的霸蛮,用霸蛮来制约过度的灵泛。湖南人中的尖子,可以把霸蛮与灵泛结合得天衣无缝。当他们在很霸蛮地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正在想着权变和计策;当他们用迂回的办法来到达目标时,骨子里却充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因此,在湖南人的言行中,霸蛮往往体现为做事的意志,而灵泛则体现为办事的方法。在湖南人执著地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他不会不讲道理,不会忘记科学与民主,不会忽略方法和策略。湖南人的霸蛮,由于有灵泛在帮衬着,不会导致野蛮、霸道、愚蠢和鲁莽。
霸蛮的人多半气血旺盛,刚勇、劲直、强悍,有情义有担当,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地响。这样的人,一般不会虚心受益。如果他兼有灵泛,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因此,霸蛮的湖南人,其实是兼收并蓄的。
有人说霸蛮的湖南人做不成生意。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商场如战场,往往也需要气魄和斗志,只是容不得莽撞。湖南人的灵泛可以适应充满算计的商场,而湖南人的霸蛮却能使他们在生意场上跌倒了又爬起来,百折不挠地打拼出一片天地。我们可以断言,有了霸蛮和灵泛这两个法宝,湖南人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然,湖南人未必个个都能把霸蛮和灵泛两种气质调理得恰如其分。有些湖南人霸蛮的气质多一点,另一些湖南人则是灵泛的气质占了上风。每一个湖南人,如果想要成材,都要学会把霸蛮和灵泛这两种秉性调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意志的琢磨和性情的陶冶。
毛泽东把自己的性格形容为一半是虎,一半是猴。如果把这里的虎作为霸蛮的象征,把猴作为灵泛的象征,那么就是对霸蛮和灵泛相结合的一个很形象的注解。
湖南大文豪沈从文的所作所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出身于军人世家,祖父是湘军中一名骁勇的战将,后来做到了贵州的总督。沈从文本人也是很早就开始了军旅生涯。但他厌恶了军阀之间的杀伐,不愿糊里糊涂地在战场上卖命,去做无谓的流血牺牲。他放弃了家族的传统,执意要弃武从文,这就体现了他的霸蛮。
沈从文只有小学的学历,却偏要跑到京城去考大学。他住在一间堆煤的小房子里,忍受着潮湿阴冷,吃饭有一顿没一顿,靠着别人接济,才勉强撑持下来。他考了几次大学,都没有考上,终于知道没有了指望。但他还要奋斗,坚持走从文的道路。霸蛮到这个份上,就需要灵泛来找出路了。于是他开始写文章,这一写就写出了名气。出名后,他结交的都是京城的名流,居然成了三四十年代北方文坛的领袖。
沈从文一生最有戏剧性的事情,就是这个来自湖南乡下的因为学历太低考不取大学的小伙子,在成名之后,受大名鼎鼎的胡适之邀,竟然到上海当上了大学的讲师!他在上海中国公学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的现代文学选修课。当他第一次夹着讲义走进课堂,抬头一看,教室坐满了人,一双双眼睛都望着他,他顿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台上呆呆地站了十分钟,才渐渐地平静下来。但他已经忘了如何掌握讲课进度,一开口,就在十多分钟里把预定一个小时的讲课内容急匆匆地讲完了。剩下的时间,沈从文手足无措,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霸蛮和灵泛,湖南人的两个法宝(2)
台下听课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张兆和的女生,年方十八,出生于苏州的名门,秀丽窈窕。当然大家都知道,她就是后来的沈从文夫人。沈从文当时从台上看到她,就悄悄地爱上了她。然而,他的爱几年都没有得到张兆和的响应,他只是处在一相情愿的单恋之中。为了得到这位夫人,沈从文又发挥了湖南人霸蛮的精神。他后来在文章中不无骄傲地写道:“然而关于这件事,我却认为是意志和理性作成的。”
然而,在追求女生这样的事情上,沈从文又如何霸蛮呢?他不是巧舌如簧的男人,在张兆和面前,他的表达往往言不及义,把张兆和弄得莫名其妙。但这没有难倒沈从文,因为他天生就有湖南人的灵泛。他开始发挥自己的长处,给张兆和写情书。这一写就写了一年,张兆和没有回信。他就霸蛮起来,继续写下去,一发不可收拾,从不间断。他前后总共写了四年,那一大堆情书,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工夫不负有心人,张兆和读着沈从文的情书,从产生好感而至于感动,最后终于产生了爱情。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举行婚礼。
湖南人的霸蛮和灵泛,用在婚恋上,可以写出浪漫的篇章。用在军事上,则足以摧毁强大的敌人。
粟裕和陈赓这两个湖南军人,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他们打仗勇猛顽强,具有一往无前的霸蛮精神。他们同时又善用计谋,善出奇兵,在运用战术时透着湖南人的灵泛,往往让对手摸不着头脑。他们出人意料的高招,并不是玩弄机巧,而是贯穿着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情况着眼,找到最合适的战法。在他们身上,典型地体现了湖南人霸蛮和灵泛两种特质的有机结合。
粟裕是湖南会同的侗族人。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先后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一系列重要战役并取得了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蒋介石挑起了内战。几个月后,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队在东线部署进攻苏皖解放区,投入兵力二十七万人。苏皖解放区在淮安设立华中军区,另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兼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这两个湖南将军的打法和别的共产党将军不一样。
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不过三万人,人数只有进攻华东的国民党军队的四分之一。蒋介石非常乐观,认为三个月可以攻占苏皖解放区。汤恩伯气势汹汹地发动进攻。面对强敌,粟裕一反常规,没有向北撤退。他说:“北边走不脱,南边走得脱。”北边有敌军重兵部署,南边是国统区。蒋介石料想粟裕不会往南走,但粟裕偏要往南冲。他说:“苏中是我抗日根据地,到那里如果打不赢,到哪里都打不赢。”毛泽东极为赞赏粟裕这种霸蛮与灵泛相结合的战法。
粟裕把初战突破口选择在江都至如皋一线。这不是转移撤退,而是迎击进犯之敌。中共传统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粟裕却把战场摆在苏中根据地前沿。一反常规的出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仗是宣家堡、泰兴之战。负责围攻苏中的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是湖南长沙人,和粟裕这个老乡有过交锋,深知粟裕很难对付,主张稳步前进。
战斗打响后,国民党三个师一个旅兵分三路,向华中野战军大本营海安压来,拉开架势要和粟裕拼消耗。
粟裕在指挥部作战图前把手一挥,说:“恕不奉陪,我们专打一路!”粟裕要打的是李天霞的整编第八十三师。这个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新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战后期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粟裕首战蒋介石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对付这样的敌人能否取胜,毛泽东极为关注。
李天霞仗着本师机械化程度高,大胆全线推进。他万没有想到,粟裕是看谁最厉害就打谁。粟裕对将领们说:“敌人十二万人进攻我们三万人,是四打一,我们三万人打他一个师,不就是六打一?六打一还打不赢,那不是没出息了?”
李天霞遭到粟裕进攻时,不以为然。李默庵打电话询问情况,他满不在乎地说:“一小股###。这是毛泽东的老套路,敌驻我扰嘛,他们在骚扰我们,不足害怕。”李默庵提醒他:“粟裕用兵难以捉摸,要当心啦。” 李默庵倒是说中了,粟裕很快发动了总攻击,激战一昼夜,攻破了宣家堡和泰兴,歼灭敌军三千人,整整两个团和两个营。
这一仗显示了粟裕用兵的最大特点。张震后来评价粟裕的用兵:“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李默庵得知粟裕的主力在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