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南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湖南人-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源在十五岁那年考中秀才。1814年(嘉庆十五年),他随父亲来到京城,靠教书谋生,向今文学大师刘逢禄等学习公羊学。这时候,他结识了进步思想家龚自珍。两人志趣相投,成为挚友。他们摈弃烦琐考据的学风,不想做儒家思想的书虫,勇于面对现实,放开思路切磋经世致用的学问,即“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积极寻求改革图强的道路。他们慷慨议论时弊,探索富国强兵的良法,以冲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两年后,魏源回到南方,在长沙等地教书。
  1822年(道光二年),魏源进京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在驻古北口的直隶总督衙门的提督杨芳家当教师。这时,他开始研究古今边疆防务和西北地理,关心边陲的安危。
  1825年,魏源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邀请,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贯彻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后人产生不小的影响。他在书中表明了他反对复古泥古,主张重视现实、变革旧制的思想和历史进化观点。他轻视封建士大夫那种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思想激进,因而三次进京考进士,都名落孙山。官场无望,他便长时间充当地方督抚的幕僚,从事学术著述,兼做盐商。
  1829年,魏源在北京出钱捐了个内阁中掌写文书的小官吏。他利用工作便利,如饥似渴地阅读史馆秘阁所藏的官书和士大夫的私人著作,为以后著书打下了基础。
  第二年,他随杨芳到嘉峪关考察西北地理和边防情况,对于西北防务更加关心。
  1831年,魏源因父丧南归,不久移居南京,先后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筹划漕运、盐政和水利的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必须改革旧制,才能兴利除弊。当时鸦片走私日益严重,他和林则徐一样,坚决主张实行严禁。他在当年写了诗歌《江南吟》,揭露鸦片的严重危害,指出如不实行严禁,将出现海疆失守、财富耗竭的危局。
  时隔六年,魏源因贩盐赚了钱,移居扬州。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魏源毅然投身民族自卫战争。10月份,他听说英国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定海附近测绘地图时被抓获,立即赶到宁波审讯战俘。他根据口供,参考书籍,在第二年写成了《英吉利小记》,介绍英国各方面概况,以及英国侵略中国的意图。他提醒人们重视研究英国国情和军情,认真对待侵略者。
  

首倡师法西方,探索蓝色文明(2)
后来,他获悉清军在广东前线战败,非常愤怒,写诗斥责朝中大臣昏庸无能,畏敌如虎,开门揖盗,屈膝求和。他讴歌三元里民众英勇抗敌的壮举:“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
  这一年,魏源投靠钦差大臣裕谦,参与筹划浙江前线的抗英战争。他去定海前线查看防务,提出诱敌深入内河加以围歼的方针。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加上林则徐等抵抗派蒙冤受屈,使他深为不满,愤而辞职,回到扬州家中,发奋著书,探索抗敌御侮的良策。
  1841年,魏源听说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充军,路过镇江,特意赶去迎接,为他送行。两人促膝长谈,议论救国大计。林则徐把他在广州编辑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魏源编写《海国图志》,让国人了解外国列强,寻求抗敌救国的良策。魏源表示决不辜负期望。
  魏源无法在战场报效国家,便专心写作,废寝忘食。
  1842年8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魏源写出了约四十万字的《圣武记》。他在1844年和1846年作了两次修订,充实该书的内容。《圣武记》共分十四卷,前十卷通过宣扬清朝前期的武功,歌颂国家统一,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抗外来侵略。他在各卷末尾提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主张。后四卷夹叙夹议,集中阐发他的军事思想。
  魏源指出,清军必须大刀阔斧裁减冗员,改善士兵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他建议各省编练一支四千到六千人组成的精良部队,作为其他军队的榜样,借以振奋军威。他有一句名言:“冗兵明减十万,则精兵暗增十万。”
  魏源痛恨清军将领的腐败,反对纨绔子弟充当统兵将领,主张从部队中考核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各级指挥官,借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主张将帅要多读兵书,指出纸上谈兵也有积极的意义。
  魏源提出变革部队训练。他说,清军水师巡洋徒有虚名,要有水师保护海上运粮,使训练与护航相结合,通过险风恶浪的考验,不断改进战船质量,提高官兵的作战技艺。他主张严格治军,强调纪律严明。他批评朝廷没有严惩在鸦片战争中不战而逃的将领,以致兵不用命。他认为,没有严明的纪律,即使坚船利炮,也无法战胜敌人。
  魏源强调要研究外国侵略军,了解敌情;购买外国船炮,更新武器装备;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力争把敌人歼灭于内河之中。只有熟知敌人的攻城战法,才能守住城市。要实行全民防御,统一指挥,在城外要地分扎部队牵制敌人,派出游骑断敌粮道,派出伏兵打击正在渡河的敌人,实行坚壁清野,给敌人制造种种困难,以便持久作战。
  魏源揭露了沙俄的侵华野心,提醒国人既要重视海防建设,也要重视边防建设。他主张允许内地居民携带家眷到边疆垦荒,发展生产,构筑坚固的堡垒,平时保护生产,战时据寨御敌。边防和海防是否巩固,关键在于用人是否得当。
  1843年1月,魏源以林则徐编辑的《四洲志》为基础,增补大量资料,完成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该书介绍了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还认真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军事思想。
  他提醒清廷,千万不要认为与侵略者签订了一纸和约,就会安然无事,而应励精图治、整顿经武。他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看清了中国的虚弱本质,无所顾忌,会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中国只有加强装备,才能使它们有所畏惧,不敢贸然动武。
  那么,如何加强战备呢?他发现英、法、美等国家善于制造各种精巧的机器和枪炮战船,而中国已大大落后。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善于向外国学习,才能制止外国的侵略,否则必然被外国所制服。学习外国长技,重点在三个方面:战舰、火器与养兵练兵。他建议在广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局,从法国和美国聘请技师与工匠,帮助制造战船与火炮,聘请舵师传授驾船和演炮方法;从广东、福建选调工匠向外国技师学习船炮制造方法,选调精兵向外国舵师学习船炮的驾驶和攻击方法。与此同时,继续向外国购买先进的战船与火炮,尽快建成一支新式水军,平时出洋巡逻,缉捕海盗与烟贩,战时如风潮不顺,就避入海港之内,待机杀敌;待到风潮皆顺时,立即驶到外洋,监视敌舰的行动,或协同岸防部队抗击敌人,或单独攻击敌舰。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像鸦片战争时清军水师到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有了船厂和炮局,可以制造和修理战船火炮,还可以制造陆师所需的军械,以及各种民用产品。
  魏源强调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器利不如人和,一支军队只有心灵胆壮、技精械利,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他断言,没有不可制服的武器,关键在于选将得当,指挥灵活。
  

首倡师法西方,探索蓝色文明(3)
当时,许多顽固派把西方的机器看成是奇技淫巧,魏源反驳道:有用的东西,就是奇技,而不是淫巧,应该大力提倡,认真学习。这对于传统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追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满怀信心地指出,只要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就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使落后的中国变成东方强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有效地抵御外国侵略者。他这些铿锵有力的言辞,激励着人们为富国强兵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海国图志》的总纲有两篇专门讲到战略防御。他认为,只有充分做好防御作战的准备,才能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击退来犯的敌人。英国侵略军善于在外洋作战,一旦进入内河,便失其所长,因此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把敌人舰队诱入内河来打,充分发挥我水陆协同作战的优势。先派一支弱小部队与敌人接战,佯败而退,诱敌深入。敌舰一旦进入内河,就只能鱼贯而行,无法四面展开。我军先在河流浅窄处沉船结筏,阻挡敌舰前进,再在河流下游树桩布筏,遏制敌舰后路,然后驾驶小船攻击敌舰头尾。同时,两岸火炮猛轰敌舰,使它无法躲闪。如果敌人胆敢登陆,抄我后路,就用事先挖好的暗沟阻挡敌军,引发地雷消灭他们。当敌舰逃窜时,我军战船立即施放火箭和喷筒,烧毁敌舰,水勇跃登敌船,进行白刃格斗,岸上步兵用炮轰击敌人后队船只,或乘上风施放毒烟,迷茫敌人的眼睛。他把这种战法形象地比喻为“设阱以待虎,设罾以待鱼”。
  魏源和林则徐一样,主张就地招募训练海岸防御部队。他指出:只要募练得法,指挥得人,完全能够依靠本省的精兵捍卫领土,即使侵略者集中兵力攻我一省,也只需从邻省调兵支援,便能应付裕如,不用从内地各省抽调部队,避免一处有警、全国紧张的被动局面。
  《海国图志》于1851年至1854年间陆续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朝野高度重视,他们纷纷翻译刊印,争相传阅,认为该书对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海防建设,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甚至将它推崇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朝廷竟把该书束之高阁,无动于衷。皇帝和大臣们一味苟且偷安,不思整军经武,结果只能是再次挨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