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慢慢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妈妈,慢慢来-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答随着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而不同。所以,我既不想把我的这种想法强加给别人,
也不会主张只有这种想法才是正确的。我只是想说,我自己领悟到:没有什么能比
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我对“母爱”这个词给出的定义不是别的,就是“水”这么一个字。“母性”
就像水一样柔柔地渗入地下,使自己的形体消逝于无形,可是大地却因此而湿润,
五谷因此而生长。母爱的这种意义不是用大脑、而是要用整个身心去体会的。

    “在女性身上,一定还有一种比实现自我更高的价值”。

    因此我下定决心,无论今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都要把我的孩子们放在最中
心的位置。

    在对自己的思想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整理之后,我顿时感到心情倍加舒畅。以
前感到吃力的职业生活好像也变得更有意思了。在现在这种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激
烈竞争的职业生活中,如果是在从前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绷紧自己的
神经,做出对应的姿态。可是,自从我下了这个决心以后,我开始知道该如何从容
地面对并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了。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成了一个满足于自我小世界里的人,安于现状、与世无
争。相反,在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以后,我明白了,这不仅不会对自我的发展和
实现产生有害的影响,反而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助力。过去我只懂得双眼紧盯前方,
现在我还懂得了同时向旁边和向后看,以一种客观、从容、平和的心态去注视生活,
并从中找到幸福和乐趣。

    我为众多母亲们提供心理咨询的时候,感觉到在她们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苦恼和矛盾。因此,我建议她们就像我所做的那样,对积累下来的种种问题,
按照它们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
问题的来源。

    不要以一种片面的视角看问题,更不能成为社会上一些固有观念的俘虏,而是
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心灵体验去省查自己内心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地想一想,
什么才是对自己最为重要的。斯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与成功有约》一书中告诫
人们,“首先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同时,他将事情的先后顺序按照以下的次序
进行了排列。

    1 、重要而紧急的事

    2 、虽然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

    3 、不重要但是紧急的事

    4 、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

    那些能够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并去认真完成它们的人,对于第2…4 项事情的处理
也会比一般的人更快、更好。因为他们不必为不懂得放弃而产生的患得患失浪费时
间。承担自己无力承担的事情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如果你希望把抚育孩子的辛苦变成一种快乐,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的回顾并反省一下你的生活,从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
最珍贵的东西来。



返回 
父母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

    有一次,不知道是对什么不满意,我的大儿子突然大哭大闹了起来。好像是他
正在玩儿的玩具出了什么故障的样子。可是,无论我如何哄他劝他,他就是不听。
而且还变本加厉,见了玩具就乱扔、乱撕。

    我的火气也开始冒了出来。我放弃了对他好言相劝的念头,开始训斥起他来。
如果再往前稍微发展一步的话,我很可能还会动手。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猜到了我的
这种心理,他干脆躺在地上,到处打滚了。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可
想了,我只好使出了最后一招。

    “景慕,坐到椅子上去反省!”

    孩子的脸上马上表现出了不满的神情,接着就放声大哭起来,作为他最后的反
抗。但是,看到我脸上仍旧是一副严厉的表情,他知道不管再怎么闹都没有用了,
只好很不情愿地坐到了椅子上。

    现在,虽然再也没有这种必要了,但是直到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在我们
家的一个角落里还始终安放着一把“反省椅”。在孩子毫无原由地哭闹、耍性子的
时候,如果哄劝、训斥等方法都不管用的话,它就会被派上用场。

    当孩子长到五岁左右的时候,你就可以和他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对话了。在
这之前,他对周围状况的思维能力还是非常不够的。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无论母亲
多么冷静地用孩子最容易懂的话去劝慰他,只要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撒泼
耍赖、使性子。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这样。

    因此,我就想出了“反省椅”这么一个办法。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抱着
“这样做管用吗”这样一种半信半疑的心理让孩子坐在椅子上的。其实,这样做最
初的出发点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反省,还不如说是为了先镇静一下自己被激怒的心
情。

    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常常会在某个瞬间被激怒,从而发起火来。事情
到了这种地步,反而会把事态弄得更糟,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一位患者
的父亲打来电话。他大概是看了我在电视台做的关于人类暴力倾向的节目,才决定
打这个电话的。

    我在那个节目中讲的主要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暴力倾向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本能。父母必须从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起就帮
助他们,使他们学会对这种本能进行调节。为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必须要善
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成为孩子学习的模范。不管在孩子身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都
不能生气,都要加以包容。

    那位父亲向我这样问道:

    “为什么必须只想着孩子?难道不能也让他们了解一下父母的一片苦心吗?”

    我可以理解这位父亲的心情。从父母的立场上看,要忍受的东西实在是没完没
了,看不到尽头。在每个周末,本来应该呆在家里好好休息,可是不行,因为你是
父母,所以你还要围着孩子跑前跑后;不管孩子的脾气有多么坏,父母都要一一忍
受;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不好,父母都要用一张笑脸面对孩子……。父母也是人,
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必须承受所有这一切呢?俗话说“人非圣贤”,让父母们经
常这样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一边,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确实是非常之难。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不断地告诫父母们:忍耐,再忍耐!这是因为,不管怎样,
和发育还很不充分的子女相比,父母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了,所以在忍耐力上也
更强一些。

    相反,对于孩子来说,则不具备这种忍耐力。如果强迫正在成长的孩子学习如
何进行忍耐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从而产生心理上的
不安。对于父母来说,因为他们已经是心理成熟的成年人,就不太会产生这样的问
题。因此,应该让有忍耐能力的一方去忍耐,而不是相反。难道不是这样吗?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乔尼克,为了弄清3…6 个月的儿童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感情
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先让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微笑,然后表情突然变得
严厉起来,并将视线转向其他方向。不管孩子怎么向着妈妈看,妈妈始终不和他对
眼神,只是表现出一幅很生气的样子。

    这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们,先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脸上显得非常吃惊。然后
脸上就变得毫无表情,并竭力回避别人投来的目光。三分钟后,妈妈又重新对孩子
笑了,可是孩子毫无表情的脸孔却要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可见,虽然孩子天生有
一个在构造上和成年人相同的大脑,可是如果母亲不帮助他调节情绪的话,他很容
易地就把这种生气的表情学会了,其程度之深有时会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那么,请想一想吧,女性们一旦和自己的丈夫吵架以后,夫妻间的冷战通常都
要持续三、四天的时间。因此,在照看孩子的时候,这种不好的情绪也会从脸上流
露出来。如果这种情形经常出现的话,孩子不是很自然就学会了吗?

    如果观察一下来医院治疗“少儿期忧郁症”的儿童,我们就会发现,在他们母
亲的身上一般都存在上述的问题。在这种时候,母亲就要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如
果母亲在接受治疗以后恢复了正常的话,孩子过不了几个月也会有明显的好转。因
此,母亲们不仅要在照看孩子的时候,而且要在其他所有的生活场景中都要很好地
调节自己的感情。我常常这样叮嘱前来找我求治的母亲们、也叮嘱我自己:

    〃 要经常反观自身,要经常检查自己情绪所处的状态。〃

    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对待孩子的大的原则:

    〃 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绝对不责骂孩子。〃

    既然我们每一位母亲都是普通的人,那么谁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就拿我自
己来说吧,有时候,我也会感到非常地忧郁和烦躁,非常讨厌去医院上班。像这样,
当我的情绪状态亮起红灯的时候,不管孩子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还是又违背了向
我许下的诺言,我都不会去管他。因为在这种时候,不论你如何试图和颜悦色地对
待孩子,你的这种坏情绪还是会在脸上表现出来。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
打个比方,如果说感情指数的最高值是10的话,起码要在达到7…8 以上的时候)你
才可以开始对孩子说你想对他说的话。

    可是,大多数的父母一般都是不管自己的情绪好不好,都用目光去盯着孩子、
去抱孩子、哄孩子,结果这样做着做着就发了火,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这种过程
在以后还会反复不断地出现。在火就要冒出来的时候,如何才能把它压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