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间世-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舒展了。若把量子物理学移用到文学中,显然有点生硬,但移用到小说世界里,则有别致的艺术效果。这里要说成篇成篇机智而有趣的议论在文本中的分量和作用。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个非常喜欢发表各种议论的人,粗粗统计,叙事和议论的比例应该在一比二。对于一本讲故事的小说作品,这个比例是要命。因此,不得不指出一点,受文体功能的限制,我以为“夹叙夹议,文章大弊”,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太爱独立于情节之外的议论了,从骗到到暴力到门的象征到时代弊病到官场陋规等等,可能是作者受王小波先生一定影响所致。我以为,作者凭借着广博得文史百科知识入料,就议论本身,都是高明的,甚至是非常精彩的,但对于小说的大体是马虎的。批评家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一书中多次批评鲁迅小说的这一弊病,这里提出,对作者也是一个提醒。因为,夹杂在诸多的议论之中,小说叙事节奏本身的轻重缓急控制得并不很良好,越到后来越显得“赶”得厉害。这对于作者本来而言或许是一种艺术期待,但并不具有很良好的艺术效果。
  纵然如此,瑕不掩瑜,《人间世》作为一部好读且有深度的作品,对近年来越写越琐碎的当代小说界是一个重要的冲击。就其技巧层面,作者广泛吸收了现代主义小说的一切优点,反讽、隐喻和互文等手法非常之纯熟,又融合了玄幻小说和中国式的官场小说的新要素。用王小波先生的话来说,对所有写小说的同行来说,是一种感到“为难”的挑战。这一挑战,其实首先是黄孝阳对自我的挑战。他开始从自我的感觉状态中跳了出来,对人间万事的有了一种纯粹的凝视和关切。相比较中国青年小说界在小说的想象力、理解力、深度、难度和审美感觉方面大幅的倒退,黄孝阳的这一努力,很令同样写小说的我感到钦佩。假以时日,《人间世》这部作品,会因为它具备的难度、力度和追问存在的严肃程度,把中国先锋小说的余脉在新世纪里的生命力重新点燃。
  借着黄孝阳的思考,依旧回到文章开始时的问题中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写作这项事业存有巨大的怀疑。这种怀疑随着生活的积累,益发尖锐。写作和任何一项单纯的工作一样,都不能强烈地左右什么,我们看得到恶,看得到恶在寻找惩罚、走向惩罚,我们因为自己的软弱无能为力,或者,我们就是恶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那个悲剧悖论里的承担重压的一分子。那么作为“活者的人”,我们该说些什么呢?善恶本无因果,作为人们存在的状态,现代人间中的罪与罚,不是纯粹的法学问题、宗教问题或者伦理学问题,同样是纯粹的美学问题。罪与罚背后有恶与善的对称,熵与反熵的对称,都包含冥冥之中的命运和主宰给予微弱个体的关照与肯定。现代化之于人类发生了,是一种进步,也是一条无可返回的路。它可以造就一个到处是坚硬真理的石头世界,也包含着通向未来的沙之门。滴水中有宇宙的奥义,但人终究是阔大的,如果怀有耐心和信心地去寻找美,而非罚,将是非化作审美的关照。我想,这是对人间苦难的一种终极的慰藉。因此,且祝小说《人间世》结束时惶惶不可终日的李国安先生平安!
  

谢宗玉:魔手上的烟花
——评黄孝阳的《人世间》
  每次读黄孝阳的作品,都有一种*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相对于黄孝阳其他作品而言,《人世间》更显成熟,对黄孝阳来说,这应该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分两条线进行,一实一虚。虚的那条线,描写的是一个叫檌城的地方。这个“檌”字,五笔打不出来,字典里也找不到这个字。应该是黄孝阳自己制造出来的吧?我以为这个字造得非常好。木字旁加个罪字,以这样一个字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称,让人想入非非。在这座城里,似乎每个人都是戴罪之人——所谓的原罪。在这种原罪的氛围下,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骗子、偷盗者、狂欢者、纵欲者,或毁灭者。这时檌城就成了一个地狱。而罪前加个木旁,一下子把罪字的暴戾之气销减了不少,木是自然之物,充满了生机和清新之气,用清新之木介入浮妄喧嚣的罪恶中,就像在咆哮翻滚的沸油中突然加入了止沸剂。这时的檌城又像一个修行者的天堂。黄孝阳用轻柔、舒缓、敏感而细腻的笔触絮絮叨叨诉说着檌城的一些人和事,并时不时进行机巧的哲学思辨,让人玩味再三。这很有些《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的味道,我是说,他的语言有着意识流式的机敏和神经质。
  而实线则以一个人的成长史来反映中国五十年来的风云变化。文字是特豪迈、特霸气、特硬朗的那种。有一种斩钉截铁式的激情。看这样的文字,感觉就像一辆长长的烈车,喷着浓烟,鸣着长笛,浩浩荡荡地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奔驶。这种文字,有着一种史诗般的气质。让人很容易想起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那种摧枯拉朽式的文字。
  把轻柔敏感的文字和摧枯拉朽式的文字完美地揉搓在一起。黄孝阳显然是个语言上的天才。这种创意,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好像是第一次见到。这部作品的气质,就像一只巨大的魔手,在形而上的天空里,施放无限*的烟花。
  《人世间》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它波澜壮阔的气势。它明明写的是一个人传奇的一生。可它却反映了整个新中国的历史。这种历史既是那么真实,又是那么魔幻。说它真实,是那些事几乎每一件都有据可查。说它魔幻,是因为每一件真实的事情看起来都那么荒谬。我们一天一天过日子,也许觉得日子很正常很平静。而被黄孝阳抽丝剥茧般地一解剖,才发现新中国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魔幻史。很多人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至今只有黄孝阳写出来了,而且写得这么绝决,这么不管不顾,这么毅然而然。这种烈性文字,与现在众多吞温水式的东西,实在有霄壤之别。
  读完《人世间》,我们会发现,一个人无论多传奇的命运,其实都与时代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主人公李国安的路虽然特别曲折,曲折得都有些诡异。但事实上,他走过的路,在五十年的中国有着很强的代表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的命运能折射整个中国历史的原因。这种写法,既体现了作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又体现了作家的写作智慧。说实话,在未看到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在构思一部类似的作品,但看完这部作品后,我以为我也可以不写了。
  对《人世间》的第三个感觉,是作家黄孝阳在作品里所表现出对*和对女性的态度。黄孝阳与我相识差不多十年了。但我们只限于网络交往,至今没见过面。有一回我在百度搜索自己的名字时,发现这个家伙曾背着我,力挺我的散文,以至在网上与人干起架来了。这个发现,真让我感动。就像走在春天的林荫道上,突然被一朵落花砸着头顶了。但转而又想,我不是也常常在他背后,不止一次地向编辑们力挺他的小说吗?嘿嘿,想想,也算是无意识的惺惺相惜吧?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熟悉其实却并不熟悉的家伙,有着一种非常奇异的*观,以致他笔下的女性一个个长得都跟精灵似的,像一株株妖娆的攀沿植物,只要看上你了,就会痴缠到死。这使得《人世间》和他别的作品的爱情都特别摧肝裂胆、动人魂魄。作家似乎对男性有一种本能的自卑感。他作品中的男性在女性面前,形象粗暴,内心阴暗,一方面乐于霸占、*,一方面又要女人安抚他们荒凉的心灵。而所有的女性,对她们不管是武大或武二式的男主人公都几乎是毫无保留的奉献。
  而奇特而丰富的*体验,又特别能将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世界是男人和女人的世界,把男人与女人的情感*纠葛写得与众不同,这会是小说成功的法宝之一。作家黄孝阳显然深谙此道。
  每个人私秘的*观其实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特别与少年时的*记忆有关。哪天没事了,一定要打电话问一问这家伙在成长的过程,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把*写得这么让人目瞪口呆?
  对《人世间》的第四个感觉,就是黄孝阳的学识,这个家伙似乎就是一个杂家,绣口一吐,天文地理,野史杂谈,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似乎无所不知。这使得他的语言总是特别富饶,就像地下水非常丰富的地区,只要挖几锄头,就会有白花花的泉水喷薄而出。我记得有个作家曾自豪地跟我说过:你给我一个词吧,你只管随意给。随便哪个词给我,我都能写出一篇小说来!这话都不需黄孝阳说出来,我就知道他也有这方面的才能。
  最后,我要说的是,相对于小说家黄孝阳来说,我更期待思想随笔大家黄孝阳。这家伙不写思想随笔,实在是对不起他肚子里一肚子学问和一肚子奇思妙想。
  

杨献平:如此人间(1)
——读黄孝阳长篇小说《人间世》
  在当下,静下心来读一部文学作品是艰难的,读中国当代小说更是。长期以来,我对当代小说有一种本能的拒绝,这种拒绝最大的动力来自失望,也还有时间和精力上的种种限制。近些年来,尽管不断有人在媒体喊出惊世之作或里程碑式的小说作品已经“横空出世”。但我还是不相信,不愿意去读。细细盘算,买和读过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不少,但在“真读”数量上,金庸排第一,羽生次之,再就是《林海雪原》《三国演义》《西游记》了。当代的,读过有印象,并且以为是不错的,堪称力作精品的,似乎只有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赵德发《缱倦与决绝》,阿来《尘埃落定》,莫言《檀香刑》和王安忆《长恨歌》,铁凝《笨花》等,杨志军《藏獒1》尽管很遗憾,但也有可道之处。
  对于更年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