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栈道--一个闲人的"考证"与遐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栈道--一个闲人的"考证"与遐想-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驿传制度各代不同,代代相袭,承伏革劣,亦有新创。周代驿距通常为15公里,因各国驿置制度有异,也有25公里一置。置驿主要是传递军政消息。秦创车同轨,誉满天下,监理与驿传有所发展,道上设亭便于行旅宿会。每5公里一亭,设亭长。汉代驿邮有别,每25公里设邮,15公里设驿。军政文书派遣使者递送,邮件由邮人传送。乘用马匹谓之驿骑,凡过驿亭,须持凭证,谓之过所。驿设传舍,供官吏、使者宿食。传备有车以供乘坐。

  唐代以后驿传鼎盛,15公里设驿,驿有长,专主驿事,全国有陆驿1397处,水驿260所。驿分七等,所配驿夫驿马不等。唐律规定:驿使有乘驿和给传之别,驿乘马速,传乘车缓,视其官阶高低给马;乘驿有八匹至二匹不等,给传自十匹至一匹不等,驿传往来,必持凭证,一是银牌,二是角符,三是卷,四是符传。驿使行程,常例日行90公里,乘传者日行60公里,殊急事则日行150至250公里。

  宋代大致袭唐,而驿距则倍于唐制,30公里一驿,递送文书方法有别,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递四种。军情急件交急递,余分缓急交步马递。马递日行150公里,急脚递日行动200公里。后于熙宁中增设金字牌急脚递;日行250公里。递铺距离不等,公里最长,5公里最短。

  元代设站赤(驿站),取仿唐、宋之优,5公里或公里、公里设急递铺邮、铺有长、铺卒五人,每十铺设一邮长。铺卒腰束革带,悬铃,持枪,携文书,夜持火炬以行,所过之处,乘马车及负载器物之人,均须遥避路弯,一路铃响动到达前铺,铺人速接文书,辗转传递至最后一铺止。明代进一步发展,东有会同馆,外有水马驿,递运所。马驿常例30至40公里一置,配上中下三等。驿马五匹十匹二十匹至三十匹,六十匹至八十匹不等。以公差往来为主务,递运的设置车辆不等;主要转运粮物等军需,大车,人夫均三、牛三;小车,人夫均一,牛一。急递铺以送紧急文书为主务。5公里一铺设铺司一名,铺兵要路十名,僻路四至五名,铺设日晷,以验时刻。递送兵鸣铃,持簿藉,用包袱、夹板包裹文书。

  清代承驿传制度之优,趋于完备。驿传置有驿站、军塘、台、所、铺。乘驿须有符信,官吏驰驿,验以邮符,称为堪合。军事兵役,拨兵护送,验以兵牌。递送公文,验以火票。给驿乘马坐车按官阶而定。公文递送通常日行150公里,紧急日行200、250至300公里。并由发书官司签明。清末,铁路、航运、机力运输始创,驿站事务渐废。民国三年(1914年)驿站尽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军兴,驿运恢复,为解当时机运不济之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迅捷,国民党又拓修驿道,以资顽抗,但因溃逃未果。

寻访秦岭古栈道
寻访秦岭古栈道

  &;#8226;税晓洁  成志平

  古人过得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想起来是一件颇有趣的事情。

  古人相互之间交往走着些什么样的路?有点超出想象:以中国早期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心城市西安为起点,向西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往东有“东方大道”,这些都广为人知。向北的一条,却很少被人提起,这可能是秦始皇因焚书坑儒,被后世文人称为暴君有关。这位中国首任皇帝当年为了巩固其“万世基业” 不仅修筑了一条封闭的长城,还筑了一条其规模和耗费人力、财力均不亚于修筑同样长一段长城的“秦直道”。这条路从秦都咸阳起,经过榆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近千公里。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秦人建设的这条土石夯土国家公路,最宽幅度达到160米,而时代相当于秦代的古罗马其公路的幅度只有5米,即使现代的高速公路,幅度也一般不超过100米……这些,现在都遗迹难寻。往南的,有多条,最艰险,是穿越秦岭的诸条古栈道。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现在倒还是能看到一些。

  莽莽秦岭分界我国南北气候,巍峨挺拔,高峻险陡,栈道的选线大多是在羊肠小道的基础上因水而成,沿着河谷前进。分布于河谷近侧的道路,因远古时无水文资料,每遇洪水常被淹没。于是,就只有将路基逐渐升高。年复一年,越升越高。如褒斜道南段汉魏时下游高约8米,中游高约5米,上游高约2至3米。隋唐以后,谷口一段已高达20至30米了。至明清,谷口一段高70至300米,中段也达30至70米了。有此地方,仅升高路基还是不行,这时,真正的“栈道”出现了。何谓栈道?诸葛亮先生总结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又一古人顾祖禹说:“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今人郭荣章先生说;“何谓栈阁,即在陡峻的山崖间,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 

  这几条艰险的古栈道,是一个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也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与那条后来不知怎么被侍弄成中华民族象征的绕国大墙相比,栈道的主要作用在于沟通。那么,这些古代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也是秦始皇为了管辖蜀地而开辟的吗?之前又是个什么样子呢?都已然湮没在历史尘烟中了,难以搞清。从现存资料看,早在传说时代的周武王伐纣时,就有来自南方的庸、蜀、羌、髦、微、陆、彭、濮等古国和古民族参战,这说明,早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秦岭已经不可阻挡兵马。至少到战国时,已有文献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褒斜、故道、傥骆、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古栈道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并不很远的民国年间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几十年前才有铁路之前,先民们的沟通主要就是靠着这几条古栈道。

  从陕西宁强向南往四川方向走,现在的国道走向基本还是古金牛道的选线。过了省界,正在修棋盘关隧道,堵车,和当地老人闲聊,曰:什么棋盘关?应该叫七盘关,怎么怎么留下来的,老人一说就说到几千年。不信?关口旁边就有清清楚楚地古栈道遗迹。去看,果然有很长很长的一段石台阶,宽过武当山古神道。再找,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古关口,石墙、石门臼之类遗迹横七竖八历历在目。

  继续往南,就进了四川,扑面而来是著名天险老虎嘴,公路盘旋在山岩上炸出的凹槽里,脚下嘉陵江水滔滔,再往前,被圈起一块收门票,为旅游名胜明月峡。这里有我几年来见过的最完整的古栈孔遗迹,成排成片,蔚为壮观。不过,有两段是cctv拍三国电视片时留下的仿制品,游览时需仔细鉴别。过了明月峡就是广元,武则天大皇帝的故里。再南行,过剑门蜀道,成都府便遥遥在望。芙蓉城现有“五牛牌香烟”,大约也与这“五丁道”有关。

  五丁道通达四川以后,继续向南延伸,还有一条汉中人张骞努力开辟的,至少在汉代已经通达大夏(今阿富汗一带),至今也未能彻底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南丝绸之路”。

  在秦巴之间,汉江为横,栈道为纵,构成了与外界沟通、联络四方的庞大网络。这个网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作用,可能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陕西汉中市北十多公里,褒河出秦岭处,现在是个大水库,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用于交通的人工隧道沉睡水底。《石门铭》记述其往昔盛况曰:“穹窿高阁,有车麟麟。咸夷石道,驷牲其骃 。千载绝轨,百辆更新。”,“石门”之名来自皇帝诏书,可见这在当时也算一件大事,时在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差不多两千年前的事情了。

  石门是古褒斜栈道的一部分,先民们在二千年前怎样打通这个隧道的?文献有高度概括地记载:“积薪一炬石为坼,锤凿既加如削腐”。石门声名远播,不仅在于这个利用岩石热涨冷缩物理特性创造的世界第一,更在于石门隧道内壁以及南北山崖间总计百余种摩崖石刻。当年修建褒斜水库时,有一部分文物被搬迁到了汉中市博物馆,著名的就是“石门十三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华书局版《辞海》封面二字,即从其中《石门颂》所拓。当年石门建成后,凡遇栈道通塞、修葺之事,历代过往的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在感慨之余,常就地题刻以抒怀,留下被后世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多晶体的文化珍品”。专家说,这些摩崖摩石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由篆而隶。从中,可窥见篆体之遗风、汉隶之神韵、楷书之先河,可称书体演变的天然教科书,被誉为“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这几乎是贯穿汉江的十余条古栈道中,被保存的最好的文物了。更多的遗迹,大多在修路筑坝时被炸毁或者沉没荒野。

  诸条古栈道中,傥骆道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其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傥水河口,北口在陕西周至县西骆峪,故名。出了西骆峪不远,就是洒家老家,童年印象里,曾在西骆峪不知是何年代的破土城上奔跑嬉戏,破坏文物。秦岭横亘中国中部,被称为华夏龙脉,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大致而言,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其南就是长江流域了。《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傥骆道长约四百八十华里,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人烟稀少猛兽出没。诗仙李太白《蜀道难》云:……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石梯石栈相钩连……难以考证他老人家是不是走过傥骆道?百姓们却是至今还把他当作太白神仙供奉,为三太白。史书上倒是郑重记载了李白时代走过傥骆道的几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