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护卫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旗护卫队-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旗护卫队是国家一级礼仪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用最隆重的升、降旗仪式来强化国民的国旗意识和国家意识。国旗护卫队成立之初,官兵们就立下“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誓言。这个集体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一种无形的荣誉感凝聚着这个集体里每一个士兵的心。强烈的使命感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浓浓的国旗情维系着队员们坚定的政治信念。
  一代又一代的护卫队官兵,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实践着他们在国旗下的庄严宣誓,努力成为一名让祖国满意、人民放心的国旗护卫队队员。
  凡是在天安门广场上看过升旗仪式的人,都会被国旗护卫队队员那铿锵有力的步伐、威武挺拔的英姿和行进间蓬勃向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所打动。
  一位美学专家曾这样说过:“当国旗护卫队正步走过长安街时;动作真是不可思议的整齐、威武雄壮、震撼人心;这是典型的阳刚之美。”
  国旗护卫队所体现出的这种阳刚之美,也是吸引着千百万人民群众不辞劳苦地前往观看的原因之一。当一种美的形式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之后,它的社会教育功效,也就更加淋漓尽致地被展现出来。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有回报,就得有付出。在国旗护卫队为我们展现的这种非凡的阳刚之美背后,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甚至是残酷的付出。
  每一名护卫队员在上方队之前,都经历了一番苦学硬练。先是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紧接着的是针对性极强的四个月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结束后,是找感觉培养协调性的阶段,然后才能逐个地换下将要退伍的老兵。这个过程比一般军人所进行的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要漫长得多,也艰苦得多。
  千万不要以为上了方队就一劳永逸了。国旗护卫队的训练是贯穿全年365天的。护卫队是一个整体,每天的升、降旗仪式更是所有护卫队员之间的一种完美到极致的默契配合。
  因此,相互间的磨合与配合是永恒的。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每天升、降旗之前一个半小时;全体队员就开始训练队列动作,把升、降旗仪式的每一个动作反复演练,做到精益求精和万无一失。
  夏季的升旗时间有时候不到5点,为了保证升旗前训练一个半小时,他们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操练。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一个护卫队员踢两年正步相当于走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特别的环境、特殊的任务、特殊的岗位,要求每个士兵既要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更要具备特殊的素质。从一个普通军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旗护卫队队员,需要完成一次从生理到心理、从生命到灵魂脱胎换骨的大历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 “三功”过后尽开颜
电视剧《士兵突击》热播的时候,这部戏曾经也吸引了国旗护卫队的小伙子们。虽然队员们没有时间从头看到尾,但对剧情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代号为老A的特种兵部队从各个部队遴选精英人才。一些军事尖子跃跃欲试。殊不知,拿到老A通行证的同时,也是队员们经受各种超强度军事训练的开始。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一轮轮地在考验着特种队员们。这是一个历练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特种队员们在经受着一次次史无前例的从心理到生理的大考验、大历练。
  同样,我们的队员被挑选进国旗护卫队,也是刚刚迈向国旗卫士的第一步。
  面对《士兵突击》中特种兵部队老A的那套魔鬼式训练,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说:“我们的训练难度和辛苦程度,绝不亚于剧中的老A!”
  国旗护卫队每年补充进来的战士是从武警北京总队上万名新兵中挑选出来的。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之后,还要强化训练四个月,最后通过考核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护卫队队员。
  有人把国旗护卫队的强化训练概括总结为练“三功”,也有人把这“三功”比喻成是过“三关”。每过一关都要流几个月的汗,脱几层皮,掉几斤肉。
  这“三功”分别是站功、走功和持枪功。
  其一是站功。
  站功是国旗护卫队官兵的基本功。其基本要求就是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肩要平、收腹挺胸。为了能练出一副笔直挺拔的身姿,他们必须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不少新兵刚入队时,站不了半小时就头晕眼花,昏倒在地。训练的目的是要达到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平时训练一般要站三到四个小时。为了站得直,战士们自己发明了腰间插上木制的“十字架”的方法。为了站得不变形,他们还发明了在领口两侧别上大头针的方法。
  他们一站就是大半天。顶着大风练站稳,迎着太阳练不眨眼,有时甚至抓来蚂蚁放在脸上爬来爬去,练习耐力和毅力。为了练就良好的形体,从升旗手到护旗兵,睡觉时一律不用枕头,平躺在硬板床上。
  为了保持腰杆笔挺,他们有时还在双腿内侧夹上两块10厘米宽的木板,用背包带把双腿捆起来。一个叫陈聚志的湖南籍战士,刚到国旗护卫队时,脖子有点歪,站姿训练过不了关,眼看就要被淘汰。为了尽快纠正这一习惯性动作,他想了一个绝招,头顶上放了一个大瓷碗,碗里盛满水,顶着碗贴着墙练站直,又找来十几根大头针,别在两侧的领口上,脖子一歪水就流到衣领里,头一歪大头针就扎在脖子上。在强化训练的那段日子里,他的脖子被扎了无数个针眼,一出汗就痛得钻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还是把十多年来形成的毛病彻底纠正好了,顺利成为一名国旗护卫队队员。
  经过几个月的特殊训练,国旗护卫队队员无论是面对风吹雨打,还是蚊虫叮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绝对保证纹丝不动。如果遇上下雪天,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尊雕像。
  其二是走功。
  走功最能展示国旗护卫队的整体风采,是国旗护卫队队员的另一项基本功。队员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踢腿如火箭,落地如炸弹。”护旗方队要横看成行,纵看成列,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就连肩上扛的礼宾枪的枪刺也要在一条线上。
  从金水桥到国旗杆下的138步,每一步都要走得威武雄壮,铿锵有力,要走出威武之师和文明之师的风采来。
  为了过好这一关,官兵们白天绑沙袋练踢腿,用尺子量步幅,用秒表卡步速,一踢就是成千上万步。为了做到升旗方队的整齐划一,训练中严格规定了若干条线,要求所有队员在行进中必须保持摆臂、帽檐、枪刺、抬腿等都在一条线上。
  每每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还会到广场上一遍遍地进行实地演练。越是刮风、下雨、降雪天,越是他们练习的大好时机。他们迎着风、趟着水、踩着雪,练了一遍又一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执勤中遇到恶劣天气时也能走得直、走得齐、走得稳,才能保证动作不走样、不变形。
  擎旗手在升旗方队中处于中心位置,是最关键的角色。所以擎旗手的走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扛着15公斤重的旗,遇上有风时分量还会陡增,所以擎旗手的走又比其他人多了一分难度和艰辛。
  这些年来,历届擎旗手在训练中都是穿坏鞋子最多的人,也是用坏手套最多的人。为了保持在行进中旗子不斜不歪,他们平日里都是负重训练,腿上绑上重重的沙袋。强化训练期间,擎旗手的右肩从来都是伤痕累累的,磨出的血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握旗杆的手常常会伸不展、握不拢,食指和中指磨破后,经常会溃烂出血。
  其三是持枪功。
  持枪动作最能体现国旗卫士的威武和祖国的尊严。但操枪法又是队列训练中难度较大的,做动作不但讲究符合标准,更讲究动作的快、准、狠。战士们在训练操枪法时,不怕苦不怕累,把提枪、下倒、上肩三个动作成千上万遍地做。队员们用的是公斤重的镀铬礼宾枪,夏天手出汗容易滑脱,冬季冰冷的手握不住枪。为了达到操枪时一个声音,一条直线,他们就在枪托下吊上砖头练臂力,腋下夹上石子练定位,直到手掌拍肿了,虎口震裂了,右肩磕紫了,才能闯过这道关。
  在过关的日子里,每个队员都要经受超越生理极限的艰苦磨炼,几乎每一天都是伴着汗水和泪水度过的。但是,每一个官兵从入队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一个信念:为了展示五星红旗的风采,展示伟大祖国的尊严,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
  

3 升旗手的手(1)
24岁的高红甫现在是国旗护卫队的升旗手。到今年为止,他已经是服役七年的老兵了。
  这些年来,许多国人都记住了高红甫站在国旗旗杆基座上充满激情的振臂一挥,也在心底里锁住了他把国旗撒向蓝天那一刻浮现在国人心头的那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许多人却并没有见过高红甫的手。
  这是一双出奇的大手,质朴中透着红润,红润中带着质朴。
  这是一双粗糙的大手,每天的升旗、降旗使这双大手经受着非同一般的磨砺。
  同时,这也是一双情感十分细腻的大手,13亿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思就是通过这双手展现出来的。
  这些年来,就是高红甫的这双大手每天把天安门广场上的祖国第一旗撒向蓝天的。
  然而,练就这样一双有力的大手却不是一日之功。
  2002年入伍的高红甫最初进国旗护卫队时是方队的护卫队员。当时的升旗手是安徽宿州籍的吴猛。
  吴猛快要复员时,中队打算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高红甫。
  听到这个消息,高红甫心里还有些直打鼓。他担心自己胜任不了这个艰巨而神圣的光荣任务。当时强化训练刚结束,上方队都让高红甫觉得有些紧张。他有些怀疑自己的能力。
  高红甫在心里想:我能够胜任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