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札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浮游札记-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悬崖上的金鱼姬
盼这部电影盼了很久,媒体把它宣传得天花乱坠。

  画面质朴没的说,有水彩的感觉,很透明,很有夏天时海洋的味道。可惜剧情上弱了些。

  一直觉得宫老爷子的动画真的是天下无人能及,久石让的音乐也和他的动画天生一对。只有完美两个字可以说。

  最喜欢的还是《天空之城》,这部片子很感人,很震撼。最喜欢的音乐是《天空之城》的八音盒伴奏,像水晶一样有着剔透的悲伤,纯净得让人心颤。

  记得《幽灵公主》里,金光照过湿润的森林,山神兽高贵优雅地转头看过来;记得《天空之城》里空荡的天顶,一个肩上长满了青苔的机器人目光温良行动迟缓,死守着那个已经没有人存在的王国;记得《风之谷》里银白色的地下森林、飞满美丽孢子的绚丽菌群;记得《哈尔的移动城堡》里,哈尔姿态优美地略一欠身,眼瞳明亮,耳坠耀目;记得《千与千寻》里浅浅的海洋、复古的汤池、矫美的白龙。

  几乎每一部片子都有很多让人念念不忘的景色。

  可《金鱼姬》看完后,却回忆不起什么场景,没多少留恋。《金鱼姬》的音乐也是,过耳如风再记不起一个调子。

  相较于其他作品的炫目繁华,《金鱼姬》是素淡无声的,它只是在静静地诉说一份亲情。大声希声,大象无形。它给我的就是这种印象,雾霭一样环绕周身。

  或许这才是他们想表达的——那种历尽繁华后的朴实静默。

霸王别姬
看了很多遍的老片子。最喜欢看贵妃醉酒那一幕。

  读了原作后才发觉这戏不该让张国荣来演。张国荣在戏里该柔媚的时候不够柔媚,该硬气的时候又太面。书里的程蝶衣后来其实是很冷很硬气的。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电影里的程蝶衣是这样,书里的却不是。在蝶衣还是小豆子时,电影拍得比书好,小豆子长大后换成张国荣,电影拍得便没书好了。

  张国荣演的感情太露骨,脸上、手上、姿态上全是感情,尤其是和菊仙演对台戏时,眼里、脸上的嫉妒一眼就看得明白。不该是这样的,蝶衣是戏子,戏子最善演戏。书里的蝶衣就遮掩得好好的。

  书里的程蝶衣最爱说:“戏还是要演下去的”言语带了七分无奈三分倔气,很有反讽效果。他本人台上台下都在演戏,应付自如,顶多是愣一愣神,哪会像张国荣演的那样尖着嗓子号道:“我要你和我演一辈子的戏!”

  批斗时,该张国荣爆发时他反而愣神了,没演出原著的惨烈。他演的虽不好,但那一出贵妃醉酒却是演绝了。扬唇一笑间风华绝代。那手一抬,扇一挑,绝对比杨贵妃还杨贵妃。

  李碧华的书看起来情节最好拍,其实人物却最难把握,《霸王别姬》选错了主角,出名在张国荣身上却也砸在张国荣身上,徐克的《青蛇》拍得倒是比书还惊天地泣鬼神。

生死朗读
凯特·温斯莱特的演技要先赞叹一下。是她将汉娜这个人物演得如此成功。每一个动作、眼神和汉娜的身份都很搭。

  这片子很有人情味也很残忍。

  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个男人向窗外望去,正巧一列电车经过,有面容稚气的少年隔着雾湿的玻璃向外看来。时间就倏然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他们相遇的时候。

  染了猩红热的少年在路上突然开始呕吐,一个女人急匆匆的走来,动作麻利地接了桶水,冲地上的秽物,然后拧了块布擦干净他的脸,耐心拥抱他,送他回家。

  该是个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的少年,得了猩红热,母亲和妹妹都匆忙避开。越富有的大家庭越是空虚。

  所以他定会怀念偶然遇到的那个女人所给他的温暖。所以病刚好就买了花去看她。

  成熟的女人总会有种致命的魅力,尤其是对于母爱缺稀的少年。靠在她怀里会像靠在圣母怀里一样安心。所以故事最初,少年对她的感情更像依恋,更多的是情欲。认真地问过她的名字,她诧异地回答了,叫汉娜。

  这个女人的感情很淡漠,她的阅历让她老成而现实,只不过把少年当做床伴,并且打从心底没怎么看得起这个富家子弟。她的态度一直是命令式的,强势霸道。

  后来渐渐变了。从少年给他朗读了第一本书开始。《奥德赛》,旅程开始。

  她突然发现这个孩子比她强的一面,她开始崇拜。都说女人的爱来自仰视,或许如此。她让少年给她念了很多书,沉浸在少年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时而哭时而笑。她笑着时少年陪她笑,她哭着时少年搂住她。此时这个少年渐渐发现了她的脆弱,懂得了怜惜,也在她的称赞里日益自信。可以说,是她帮助他成长。

  少年日渐成熟,曾有一次带她骑车出来放风。农家的露天餐馆里,她看不懂菜单,很依赖地对少年说,你点吧,我随你。又看见旁桌的一群小孩对着菜单有说有笑,于是自卑感益发强烈,她用一贯的中年妇女式表情掩盖过去。

  后来少年拿地图看,她说不要紧,孩子,我不想知道。

  该是这样的意思——你带我去哪里都可以,我相信你。

  在教堂里听唱诗班的孩子唱圣歌时她哭了,少年站在门边看着她,目光怜爱包容,像是看着自己的女儿。

  如果说最初是欲望的话,那后来就该是爱了。欲望是索取,爱是包容、怜惜和给与。

  可就在这时,她因工作调动而离开了。或许还有别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她觉得少年该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了,她该放他走了。她说,回你朋友们的身边去吧。

  《奥德赛》中,奥德赛因为遇到海难而流落荒岛,历经重重考验,在灾难与诱惑中沉沉浮浮,最终回家。曾遇到一个女神(是女神还是女巫我记不清),和她共枕,最终女神放他回家。可是奥德赛真的想回来吗,真的一点不留恋曾经的大风大浪和曾经同床共枕的女子?

  少年再去找她时她已经离开了。少年最终回家,他的父亲说,我们都知道你迟早会回来。

  时空不断地变换。

  再见时她已经是个被告。被诬陷成了主谋。只要她说出自己是文盲就能推翻罪证,可她不说。她觉得承认是文盲比认罪更难忍受。她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实质上是在干什么,不知道那些年轻女孩最终被送去了哪里。她倔强地只知道自己要负责,要做好看守的工作。

  她不懂得辩驳,只有默默承受。

  那时生活已经步上正轨的少年哭得像个孩子。但他明白她要强,她自卑,所以忍着不说出她是文盲这个秘密。他理解她的倔强,却理解不了她为什么会做出将年轻女孩送上刑场、不拯救被火围困的犹太人的事。

  毕竟是活在水晶罩里的少年,没有经历过她的世界。在他的眼里容不了罪恶。可她的存在却逼迫他挣扎。

  或许他恨过她很多年,直到他们都老了,他才释怀。想起她喜欢听他朗读,于是从《奥德赛》开始,一本一本朗读,录下来,寄过去。

  这是另一场旅途的开始。

  他没有原谅她,却念念不忘。上帝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在上帝的慈悲被人们怀疑的时代里,还有这个男人在验证上帝的话。

  她出狱时他有挣扎过,最终还是来看她。却问她有没有忏悔。她是怎样骄傲而坦白的人,她说死者已矣。

  死者已矣,生者再怎么忏悔也没用。还不如好好面对自己的人生。

  可他不理解,走得冷酷。

  结果她自杀了。狱监说她根本就没准备离开这里。

  她是知道的,从他不回信这一点就看出来了,自己会给他带来烦恼。

  也是知道的, 有多深的罪孽。

  所以不如归去。

  
  最感人的片段便是她听磁带时不断重叠的场景和朗读声,声音越来越大,语速越来越快,轰然充满了整个世界。

  仿佛神的灵运行在世间,然后他说,孩子,不要怕,有我在。

  
  突然想到《钢琴家》里的一个片段。钢琴家在德国军官的要求下为其演奏。窗外投下银白的月光,正好照在钢琴家的手和头发上。他沉浸在琴声里,沐浴着圣光。像是找到了人间的伊甸。

  此时也像是听见了神的低语。

  孩子,不要怕,有我在。

  有我在你心里。

  人间有寒冷,可是还有希望在。有战乱,可是还有人性在。

  即使微弱,却也是引路的星光。

  《生死朗读》在揭露纳粹的丑恶之时也在诉说着——或许有些人尚存人性,可是在当时被淹没了。事后德国人曾有的转移视线的行为或许曾将无辜者压倒在碑下。

  汉娜不幸中标。她的不幸是因为她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非要掩饰自己是文盲。

  迈克尔也是不幸的,他非要掩饰自己生命力曾经有过的叛逆,曾经爱过有罪的女人——结果他永远失去了她。

  ——这就像纳粹急于掩盖自己的丑陋一样。

  于是便有了不幸。

  迈克尔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从否认到挣扎到痛苦,再到释怀。最后他对家人敞开了心胸,带女儿去看了汉娜的墓,对女儿说起了他和汉娜的故事。

  这和当年历史的发展相同。

  整部片子里,爱情与历史的走向有种庞大的统一。这是一部杰作,既有极美的爱情,又有着深刻的内涵。

  说的是爱情,却也让我们看到战争;说的是战争,却也让我们看到了爱。

调琴师
刚看到这本书时,封皮还包得好好的,上面裹着颜色艳俗的纸,几个桃红色的大字:热带雨林的湿热爱情。就因为这封条,差点把这本书放回去。

  但又看了眼封面,设计得优雅至极,背后的第一行字:“从燃烧着火红木槿花的蒙蒙细雨中,从萨尔温江蜿蜒流过的寂寂丛林中,曾有遗落的钢琴声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