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玩着游戏长大的一代人。这么多年来,人变了,游戏也变了,可我们对游戏的喜爱没有变。我们玩家群体在这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变。当我们累了一天,打开那扇月租2000元的房门却面对的是如此畸形的一个游戏时,心里只有无奈。”这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游戏玩家的心声和无奈,在所有关于游戏和网瘾的争论中,他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不甘心被代表!
这场有关魔兽有关网瘾的战争,作者用这句话做结:只要互联网还在发出我们不想听的这些钟声,这场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止!
网瘾战争引起了社会关注,但讨论至今,依然是两个简单层面的讨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如今借助“网瘾战争”进行论述的只有三大群体,那就是教授、网游玩家与网游厂商。这三个群体在讨论层面上都代表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不论谁对谁错,都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考虑三方“社会公德”方面的影响。
在三个群体中,玩家群体的责任是最小的。因为作为数量最多的一个人群,玩家中出现的个例实际并不具备说服力。不能因为有人猝死就说明网络游戏有害,交通事故每日造成的伤亡,要远远超越网络游戏。但为何没有教授站出来让取缔汽车,全部步行呢?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众多教授中的一位抵制网游,是因为众多玩家中的一些个例发生悲剧。这就让一个小群体对应了小群体,当其中之一对另外一个施于“电击”这样的过激行为时,就会受到受害者代表大群体的谴责。
责任次之的,就是教授群体了。作为教授,怀有拯救青少年的美好愿望是正确的,但即便现在没有一家网瘾治疗所是免费的,这就说明教授出来劝解不是要做公益活动。伴随电击的出现和网瘾治疗机构的少年死亡事件,教授们并没有明白强制治疗是无用的这一原因,反而站在社会层面高调为自己辩解,这是加大两群体矛盾的根本所在。换句话说,如果教授们发现了错误并面对错误,提倡网瘾戒除需要从心理治疗的话,要比自己继续提倡死亡一人只是意外要强的多。
下面来看下责任最大的,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实际是网游厂商。如今的网游厂商成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不仅是“网瘾战争”,但凡和网络关键字有关的种种名人、草根、关注人物,都有网游厂商在背后做推手。社会公德化应该首先整顿网游企业,但不是简单整顿运营的产品,还要对其使用的网络公关及营销模式进行转变。动不动就拉美女关系,什么广告都想沾点潜在*因素,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率,网游宣传已经无孔不入。芙蓉姐姐火了,多半是网游在借势;凤姐火了,多半是在说她要代言网游;犀利哥火了,多半也是在说自己的产品同样犀利。但你回避掉产品去真实观察这些人时才发现,芙蓉姐姐依然*不减,凤姐姐依然自命不凡,犀利哥依然身世凄凉。网游厂商,借助热点之时往往忽略热点本身,这种不解决问题的追求方式,也是如今网游产业带给网络公德危机的关键。
有了以上的因素,教授们依然叫嚣,玩家们依然谩骂。网络游戏企业从中借势借力,引起玩家关注和媒体关注,也颇为满意。网游产业已经迫切需求法律的规范,只有出现考核和规范网游产业行为的法律出台,教授们才不会变身“警察”,而玩家们也不会成为愤青。
80后的现状歌(1)
五成“80后”自认压力大于“70后”
三成是“月光族”
四成“80后”每月补贴父母家用
“80后”,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一代,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
“80后”作为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特指国家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据统计,中国的这个群体超过2亿人。
转型社会的洪流造就了“80后”的独特性,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小皇帝”们,却要面对社会变迁进程中的狂风暴雨。头上顶着“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脆弱”等负面评价,还伴生着“富二代”、“房奴”、“卡奴”、“蚁族”、“宅男”等社会现象。
梦想很遥远,现实很残酷。为了探清“80后”们真实的生存现状,《广州日报》日前联合新浪网、大洋网,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展开了一次大调查。截至2010年2月5日零时零分,共有来自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各地的3313位“80后”在网上参与了调查,为我们全面、客观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依据。
调查发现,住房、婚恋、竞争压力、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感到迷茫与焦虑。但他们同样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
“在奋斗的路上”——这是这一代人目前最重要的人生主题。
“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地扩张,就像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他们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名称:另类。这个词曾经是贬义的,意指品格低劣的流氓。而在今年最新修订的《新华词典》——中国最权威的词典中——对〃另类〃的解释则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不再有贬低的含义。”《时代周刊》如此写道。
这是《时代周刊》亚洲版2004年2月2日的报道,这篇名为《新激进分子》的报道也许是海外媒体第一次对中国“80后”一代的聚焦。
时至今日,“另类”早已不足以概括中国的“80后”,对于社会舆论贴在自己身上的“宅男宅女”、“脆弱”、“自私”、“垮掉的一代”、“叛逆”等标签,大部分“80后”并不十分认同。经调查,约有的“80后”认为这是社会加诸于他们身上的不公正的标签。
在许多人看来,“80后”是温室里长大的幸福一代,但调查显示,他们的幸福感却普遍不强。
在回答“你觉得〃80后〃面对的压力大吗”的问题时,的受访者认为“很大,超过〃70后〃、〃90后〃”;对此持宽容态度,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是正常的”;认为“一般,不如〃70后〃和父辈”;只有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那么,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呢?的受访者认为压力主要来自“生活,如买房子、养孩子”等;受访者认为来自“工作,要闯出一番事业太难”;1认为“整个社会都在给我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另有表示压力来自于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消费:一成有私家车,六成表示两年内不买车。
相对于婚房这类迫切的刚性需求,车子对于“80后”而言还是奢侈品。
油费、桥路费、停车费等养车成本居高不下,购车后的日常支出直线飙升,令大部分“80后”不敢拥有自己的座驾。调查显示,“80后”中的“有车一族”仅占1,的人表示打算近两年内购买;而的受访者表示近2年内不会考虑买车。
80后的现状歌(2)
在消费习惯上,对于“先透支、后还款”的信贷消费,大部分“80后”持谨慎理性的态度。的“80后”曾经有过透支信用卡购物的经历,但经常性透支者则仅占,偶尔透支消费的占。
值得一提的是,的“80后”表示自己根本没有信用卡。
生活:近四成“80后”每月补贴家用“啃老族”并不多
调查显示,的“80后”每个月都会给父母补贴家用。其中,每月给1000元以下,给1000元~2000元,给2000元以上。尽管不算太多,但对比于“81%月入6000元以下”的收入水平而言,每月补贴家用,仍体现了“80后”对父母的孝顺。
与此同时,需要父母每月给钱过活的“啃老族”仅占。排除因读书深造而未获取经济收入等特殊因素,“80后”并不像有些人臆测的那样是“啃老族”。
工作:近七成不满意生活水平,近五成想立即跳槽。
调查显示,有的“80后”曾有过跳槽的经历。其中,有三次以上跳槽经历的,占。而的人“现在就有跳槽的打算”;从没有跳过槽的“80后”占;只有的人打算在现在的单位干到退休。
这反映出“80后”群体普遍受到“青鸟综合征”的困扰,具体表现为:总是对自己现有的成就不满,频繁跳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总认为“理想在别处”。就像童话《青鸟》中总也找不到理想的那只青鸟,只是一直不停地奔跑。
调查还显示,有高达的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感到不满,考虑转换环境。但因为生活经济压力,敢于跳槽的仍属少数。
收入:五成“80后”月收入3000元以下,三成是“月光族”。
调查显示,“80后”群体的收入状况在6000元附近开始呈现“二八分化”。81%的受访者表示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的,占比高达。
在19%自称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高收入“80后”中,6000…10000元/月的占,10000…20000元/月的占,20000元/月以上(含20000元)的占。
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10000…20000元、20000元/月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相对集中于京沪粤三地。
而在京沪粤等生活成本偏高的大中城市,月收入3000元以下,实在不值一提,刨掉交通、吃住、通讯等基本花销,几乎所剩无几。对于生活在这些城市的“80后”,生活压力相当明显。调查显示:的“80后”是“月光族”……每月收入基本当月花光的“零存款一族”。
买房:八成“80后”存款不足,10万元婚房成为“第一恐慌”。
当被问及“你现在有多少存款”时,的受访者表示存款数目在1万~5万元之间,表示在1万元以下,表示在10万元以上,在5万~10万元之间。合计,存款不足10万元的“80后”超过八成(8)。
毋庸置疑,在如此的经济收入和存款状况下,大部分“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