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做的一件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要做的一件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位美女是我妹妹的同学,因此我们认识,而且认识已近30年了,因为生活的各自奔忙,相互不曾说过10句话,如果没有互联网和QQ,也许今生都不会超过10句。

  30年,瞬间即过,美女与我妹妹一道上学的情景恍如昨天。

  青春年少的时候,总觉得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去做,想做出一片天地来,现在总是有许多许多的话想说,想说出悟出的人生道理来。“想做”与“想说”的变化,也成为青年和中年的分界线。

  有一次,我请一位朋友吃饭,久等他不来,于是打电话调侃地催询道:“你到那里了?酒都凉了。”朋友在电话中风趣地说:“你先吃着,你先吃也是吃饱,我后吃也是吃饱,结果一样。”朋友话的本意是让我随意一点,但却道破许多,我明白了些许。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一则寓言:一只狐狸看见院子里长着又大又紫的葡萄,因有栅栏进不去,于是饿了三天三夜,瘦了,从栅栏缝隙里钻进去。果然葡萄非常甜,吃了很多,却出不了栅栏,于是又饿三天三夜,瘦了,从栅栏缝隙里钻了出来……

  越来越被重视的清明,成了法定的假日,我没有写下文字,今天因为美女的“个性签名”,想到“亡人”,记住今天,感慨至此。 。 想看书来

书    事
离开这个小城,与这里的一切告别时,子菲把我比喻成一本书:她慢慢品读了六年,收获了今天的自信,变得了美丽。

  后来,我在她的QQ空间日记里看到这样的文字:已婚男人是一本借阅的书,内容再精彩,读后必须归还。有时正读到起劲的章节时,即使别人没有催着拿回去,也会有一种会突然失去的感觉。想照着去买一本,却是再版的,总觉得与原来那本不一样。

  我在她空间的日记后面发表了评论:修订后再版的书,内容会更臻完善。

  子菲的比喻,是我一生中最喜欢的称赞。就像每次在工地上,我非常愿听地勘院那位老工程师称我陶工,而不是陶总。

  二十多年前我正热恋的时候,我们小县城有了第一台复印机。那是一个诗歌的年代,我给女友阿艺写了很多的情诗,发表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然后剪贴在一本专门的笔记本里收藏,我想等剪贴满了,为阿艺出版一本诗集。当年这台复印机在我们小县城的出现,带给我的惊喜绝不亚我拥有自己的小车那天。那时想出版一本诗集是件非常艰难的事,为让阿艺高兴,我决定用复印机“出版”。

  我把那些剪贴的情诗转贴在A4的复印纸上,再从一些报纸和杂志上挑选意境相符的插花,配在情诗一块,也剪贴在复印纸上。诗集取名《写给阿艺的歌》,这几个字体在封面上要大些,不知翻了多少份报刊才拼凑齐。最费劲的是找那个“阿”字,虽说不是生僻字,但报刊中却很少用。剪贴的情诗复印出来后,我按小32开本的规格剪裁、装订,一本诗集就“出版”了,印数为1册,全世界印数最少的“书”。当时,阿艺翻读这本我精心“出版”的诗集时,感动得很久都说不出一句该怎么表达的话来。

  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现在是否存世也不得而知。与阿艺分手后的二十年里,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我俩再没有联系过。

  出版社正式出版我的第一本书,是十六年前的一本散文小册子,自费的,东借西凑用了六千多元。在我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无疑让我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那年正遇我结婚,母亲给了我二千块钱买去家具,我却交给了欠着印书费的印刷厂。

  这本散文集出版后,我如愿成了省级作家协会的会员。

  去年的圣诞平安夜里,我邂逅了文静、淡雅的女孩小渔,她给予我的那种温馨、美丽,如同多年喜欢阅读的《读者》杂志。她心里装有一个天真的梦:遥远的北极有一个“圣诞老人村”,很想去那个“童话”世界……

  于是,和小渔一起去北极看圣诞老人成了我心中很想实现的梦。

  新年那天是情人节,街头四处飘扬着各色玫瑰花。玫瑰和巧克力不适合我已成熟的“季节”,准备了另一种浪漫等候。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情人节也到了,在小渔家的楼下,趁着燃放烟花爆竹的欢笑,我送给她一本又是全世界印数最少的书,一册装帧精致的漫画绘本,由专业的绘画公司手工制作,书名《一起去北极看圣诞老人》,书里平安夜邂逅的漫画故事是我编写的:永不更换的手机号码,永远为你开机等候,带你去北极实现你和我心中的梦……

  缤纷焰火的衬映中,小渔红扑扑的脸庞更显文静、美丽,她欣喜地接过这本书,认真翻看着书中那些惟美的漫画和那个浪漫的邂逅故事,显然已为之动情,突然,她却意外地把书还给了我,说:漫画很美,故事动人,书很精致,但是我不“借阅”。

  我一下子明白了,我是一本早已被子菲比喻的“借阅的书”,再好,读后必须归还。小渔更明白这个比喻,索性她连“借阅”都不愿意。

  回到家里,我把小渔没有收下的这本书,顺手插进身后的书柜,隐藏在满架的好书丛中。

最古老的树与最高的桥
漫山遍野飘散着油菜花味道的时节,经历了沪蓉西高速路的一路风情,在这里拣起其中的一二片。

  从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进入沪蓉西高速公路,要经过谋道镇,老特突然把车停在路边,说:这里有一棵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水杉树,称为“水杉王”,我们去看看!

  可能是我无心,曾途经往返这里多次,一直不知道,也未曾听说过“水杉王”。顺着老特的指引,这棵水杉树就生长在离公路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树高30多米,差不多12层楼房的高度,根本不需要我的形容,她就挺拔、伟岸地矗立在那儿,我由衷地派生出一种敬仰。

  1941年10月,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干铎在谋道的路旁发现了这棵古稀大树,后经多位植物学、生物学专家反复考察、研究、鉴定,于1948年正式确定为“水杉”,树龄约600余年,胸径米,冠幅22米,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水杉树,被称之为世界“水杉王”、“植物活化石”。水杉在世界其他地方早已绝迹,最早发现的水杉化石距今已有约六千万年至一亿年之久。谋道这棵水杉的发现,推翻了“水杉早已灭绝”的定论。

  曾有一位日本植物学家远渡重洋来到谋道,当他走到“水杉王”面前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三个响头,然后抚摸着粗糙的树干,流着泪、发疯似的大喊大叫:“我终于见到了活着的水杉啦……”

  面对眼前这棵古老的“水杉王”,我毕恭毕敬地站着,心底突然化成一泓清水,映出两个词来,于是,我双手合十,默默地祈求我和我的亲人、朋友:平安、健康。

  谋道“水杉王”的存在是我事先不知道的,但沪蓉西高速路上的“世界第一高桥”我却听说过,并一再告诉替换老特开车的建哥,说:恩施境内有一座“四渡河大桥”,是世界上最高的桥,桥面与峡谷底有560米,相当于200层楼高,开慢点,停下来看一下。

  我两眼直盯着窗外,特别留意路上设置的地名标牌,惟恐“四渡河大桥”一晃而过了。谁知这一路上都是桥连着隧洞、隧洞又连着桥,大大小小的桥梁有339座、遂道43条,路、桥、隧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沪蓉西高速路因此被称之为“桥隧博物馆”。桥、隧的交叉让我有点目不暇接了,突然,盯着地名标牌的斜视目光中,路边的一块石碑上好像“世界第一高桥”的几个字一晃而过,我忙喊叫“四渡河大桥到了!”等建哥将车减速、打开靠右指标灯、减档……再打开应急指示灯等一系操作程序做完,停在应急车道时,我们已在桥的中间了。

  四渡河大桥东接宜昌,西连恩施,全长1365米,比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法国米约大桥还要高290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悬索桥。这里峡谷太深,两岸绝崖峭壁,用飞机、热气球等方式都无法抛送架桥的先导索到达对岸。后来大桥的项目经理生病住院时,从针管的原理中突发奇想:发射火箭抛送先导索。正是这个奇想,成为了世界桥梁史上应用军工火箭成功解决施工难题的首例。

  下了车,感觉凉飕飕的,峡谷弥漫着河雾,看不见谷底。这时的老特比这位项目经理还敢想,站在桥边,对着峡谷就小便,得意扬扬地边撒边说:看!我撒了泡世界最高的尿。

  建哥当然不甘落后,也跟着撒起了小便。撒着撒着,老特觉得不过瘾,翻过大桥的护拦,下到狭窄的检修道上,说这样才撒得出去一些。我连声阻止道:“兄弟伙,太危险了,莫下去!”他哪里听得进,回头笑着问我,恐怕这尿还没落下底,就被风吹散了?

  我本来提议在桥上临时停车已属违章,对他俩的不雅行为也不好制止,只能催促快点上车离开。

  我坐到驾驶位上,转动车钥匙,启动汽车向前驶去。我想,前面已虔诚地敬拜过古老的“水杉王”,现在又踏上了“世界第一高桥”,前面还有什么样的路能够阻挡得了我们的奔驰呢?!

  再说,过了这座世界上最高的桥,就是宜昌的地界,我们将踏上的是“夷陵”之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稿    费
我生平第一次得到的稿费只有八角钱。

  “处女作”在报纸上占的位置太小,行内人士都知道这连“豆腐块”也算不上,只能称作“火柴盒”。那是1981年3月份,具体的日子记不起了,我在市里的《万县日报》上刊登了一条百多字的小消息。我满以为第二天就能收到稿费,结果一个月后才通过邮局寄来。

  这八角钱的稿费,是报社沿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稿酬标准计发的。在八十年代初我学写新闻时,还听过有关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