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流-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天,陈绮贞以其亲切以及清澈的歌喉,和一把吉他的清纯和简单,博得大家心生爱怜与好感。据说歌手梁静茹赞美自己同行说:“绮贞一人在台上弹着吉他,只觉得她身后要长出一对白色翅膀才对。”
  多么完美的巧合,她的制作人、吉他手钟成虎,正好是她的男朋友。他赞美她,说她音乐中的“温柔和强劲”能让他心甘情愿地“粉碎”。多浪漫呀,台湾人就是敢说。
  爱情是什么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一个女歌手,加上一个吉他手兼制作人,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结合吗?正如刘卓辉之对刚出道的艾敬、金武林之对正当时的丁薇,以及钟成虎之对出道近10年、刚刚独立制作的陈绮贞。八卦的后面,是爱情,是合作,是对音乐的怜惜与共同理解。有什么比音乐更脆弱?有什么比爱情更强大?日渐萧条的唱片工业,有什么比一个内行人的帮助更为关键?风起云涌,名利自是名利,歌手所要的,只是才华与命运的契合。
  

沈志华:“草根”出身的历史学家(1)
“草根”身份的沈志华的一些史学观点备受争议,但他冷战史方面的造诣却少有出其右者。面对来自“正规军”的责难,沈志华苦笑道:“我对现在的教育体制深恶痛绝,那就是在摧残知识分子,就是一架行政机器。”
  “我很少谈论公共话题的。”访问一开始,历史学家沈志华就给自己定了性。
  “你看我这个经历,我不想再招惹谁了,也不是什么怕,我现在事太多了。”
  他借助苏联外交档案,澄清了很多共和国历史上的悬案。比如毛泽东的朝鲜战争决策,苏联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介入,等等。这些研究和现有的认识出入很大,招来某些同行或者上面大人物的侧目自不用说,还有人在网上骂他“汉奸”。
  “这些人根本没有看过我的书。不可理喻,我也不理他们。”而对站在对立阵线的那些同行们,他则有特殊的心情:“其实我知道很多人特别恨我,但是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社科院有一批人,他们老想批判你,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也只有到处封你,不给你发文章。”
  他其实喜欢争论,“但是他们不会。我觉得这些人不愿意下这个工夫。我倒真的希望他来批判我,那样子他就真的是去做学问了,不只是去喊口号。喊口号批我是没有用的,我说的就是事实,你不能说没有这件事,你要说没有这件事,那你拿档案来跟我说。我只做事实的描述。”
  他最近牵头大陆学者主编了一套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马上就要出了。第一卷,是他的老朋友杨奎松,第二卷是笔名,“好几个人不敢用真名。因为有些人跟我们还不一样,他不是在大学,大学里面相对还是宽松一点,但是在国家机关的,像党史研究室、社科院的,就有些担心了。”
  ● 学历史,是基于年轻时代的屡屡受挫
  沈志华学历史,完全是基于年轻时代的屡屡受挫。“40岁前我就没有顺过。”前途一片看好,却莫名其妙地从部队复员;明明是高分,却上不了清华。他不甘心,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想搞明白社会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家6个孩子,都是大学生,就我不是。小时候我们都想当科学家,那会儿有一本书叫《科学家谈21世纪》,就是谈现在,对我影响特别大。后来我上了男四中,也是奔着清华去的。”
  “文革”爆发了。“我比较幸运,1968年2月就当兵了,是航空兵,修飞机。”他在部队干得很好,在别人忙着背毛选、搞政治的时候,他去钻研业务。19岁就成了机械师,有资格和专家一起参加发动机会诊。“我们师长对我太器重了,拍着我肩膀,‘小伙子你就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啊。’”
  “一直干下去,现在少说也是个少将、中将什么的。”但他的将军梦很快就破灭了,因为被人诬告,他卷进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反革命集团。复员,回北京当了工人。他很快就重新振奋起来,继续学。
  “一年以后,正好赶上1973年考试,原来都不考试的,1973年周恩来说要改革教育,说上大学不考试不行。我考得很好,四门,在电力系统考生里门门第一,清华大学非我莫属啊。后来出了个张铁生,交白卷,就变了。不但没有录取,还批判我,说你为什么考这么好,这里有问题。说明你不安心当工人,不安心做一个无产阶级,非要往臭知识分子那圈子里面钻,走白专道路。 。。

沈志华:“草根”出身的历史学家(2)
“给我气的,真是气疯了。我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道了,一把火就把数理化的书全烧了,不学了,学这个玩意没有用,我就研究政治、研究社会科学,我真的很想搞明白共产主义到底怎么回事,想自己来研究。”
  他从读马列著作开始,因为想看看老祖宗到底是怎么说的。“但是因为你要读这些书,是需要了解历史的,特别是马克思的书。”历史可以作为工具,帮助他理解马列原著。“1975年的时候,可能是中央军委下了指示,让军队学现代知识,所以翻译了一大批西方的军事著作,像丘吉尔24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戴高乐回忆录》等等,我都看了。”
  那好像开了一扇天窗。“读这些历史书的时候,就给了我一个印象,这历史怎么跟我原来学的都不一样啊。”这疑问越来越大,他又看了很多所谓的“灰皮书”。“当时能看的就是‘灰皮书’,是内部发行的,因为我父亲能买很多那方面的书。”和很多同时代过来人的记忆一样,这些原本作批判用、内部发行的西方著作都成了思想启蒙的火种。
  到了1978年,招工考进社科院时,他的思考已经有点头绪了。他写了一篇文章,“想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革’,为什么共产党的政策总是要‘左倾’,总是要超越现实。”
  他的结论是,中国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达到那个条件。“当时在社会上传得非常厉害,几个杂志上转载。”这直接影响到他当年考取社科院研究生,他的通知书生生给扣下了。
  文章也被当时实际主持社科院工作的副院长邓力群看到了。
  沈志华直接找到邓力群,请他出面。“我去了他家,我们聊得挺投机的。我讲了我的经历,讲了我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他觉得我是挺不错的小伙子。”结果第二天,通知书就到了。
  ● 监狱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
  社科院的3年,沈志华学得很刻苦,发表了8篇论文,俨然一个青年明星学者了。但是,毕业临答辩还有十几天的时候,一场劫难降临了。“夜里10点多,家里来了大批警察,直接就给铐走了。我还正在床上和孩子玩呢!”
  事情的起因,今天显得十足荒唐。“有一段中美关系紧张,这期间美国在纽约飞机场抓了一个中国人,说他盗窃美国经济情报。而我们这边在北京抓了一个美国间谍,然后又抓了他周围一批认识的人,我就在里面,罪证是我曾向他提供过国家机密——给他看过几份社科院办的内部杂志。这也算得上国家机密?这个东西图书馆都有啊。”
  关押受审的时候,单间囚室隔壁就住着蒯大富,“文革”时清华大学造反派的头头,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两个人还时不时地对着墙壁敲击做暗号,因为闷。“当时能见个活人,就觉得亲。”
  最后判刑,泄漏国家重大机密罪,两年徒刑。
  本来公安系统的家里人打算凭借关系办个取保候审什么的,但谁知撞上1983年的“严打”。“监狱只进不出,一个不许出来,上面下的指示,谁都不敢违抗。我1984年5月22号从监狱放出来,那是‘严打’以后全国第一个被释放的人。”
  “‘严打’那会,一个小房子要挤几十个人。我们那会儿睡觉,一个挨一个,排着队睡。翻身也要一起,往一个方面翻。你总不能脸朝脸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沈志华:“草根”出身的历史学家(3)
后来条件好了,他转到劳改农场正式服刑。“然后就开始想写书了。一开始没有纸笔,我就用牙膏皮,写在《列宁选集》的边上。那会儿的牙膏跟现在不一样,都是铅皮的,能在纸上留下黑色的划痕,我这个还是看《列宁传》看的,列宁被关押的时候就是拿牙膏皮写字。我做那个硕士论文虽然写了3万多字,实际上材料非常丰富。我要用的书,都是家里给我送进来的。那会人家盛传北京第二监狱的图书馆就在沈志华床铺底下,我铺底下全是书。”
  他在监狱里面还开了一个世界史的课堂,给大家讲世界史。“那帮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不能白听,你得给我做卡片,结果我们那个牢房所有的人都给我抄卡片。我在书上做好标记,他们就摘抄。”
  监狱里,自然是鱼龙混杂。“那个时候小偷流氓认识一堆,跟我都不错,大家觉得我挺仗义的。我刚开始的时候,也特别受人欺负,监狱里头都是那样,他就欺负新来的。我那个世界史班一开,气氛大不一样,整个二监狱的桥牌全是我教出来的,包括那个监狱干部。大家还是尊重读书人的,后来真的不错,有人给你倒洗澡水,叫沈老师什么的。有人这么叫,因为我给他们上课。”
  “监狱生活对于我来讲,他们都说是度日如年,我倒是觉得过得蛮快的。因为监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信息非常闭塞,没有任何事情干扰你,你一天到晚脑子里想的就是你眼前的这个事,我想的就是我这本书。所以你看,我不到一年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后来出版了,叫《历史的启示》,关于20年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的,用的化名志华,不敢写姓,因为害怕被追查。
  ● 中国第一号黄金贩子
  熬过了两年的监狱生活,1984年5月,沈志华出狱。“最痛苦的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