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就就是出版了一本书名叫《Catcher in the Rye》的名著,如果有机会建议我看看。
  回到房间,我在网上查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忽然之间我才意识到,这不是儿时母亲让我读过的那本名叫《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么!
  原来,我和我的偶像之间是这么的近。从那天起,我便开始搜寻他的足迹,走在教学楼里,我仿佛能够感觉到他的存在,每一张旧课桌我总会看看桌面上或者桌子下面有没有这个顽皮的男孩当年留下的痕迹,似乎随时他都会从一个教室里走出来一样。
  我想起了校长的话:他唯一的毕业文凭是在我们学校拿到的。当我们国内在热火朝天地讨论“高中文理要不要分科”时,古今中外多少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是“偏科生”啊!
  我彻底地改变了对这所学校的看法,毕竟这里走出了一个性格叛逆,却用思想的火光照亮了校园的伟人。
  

“马桶门”事件
最近这门那门的事件频发,在此我也赶个时髦,谁叫我是塞林格的校友嘛。那是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几个无所事事的高中生肆无忌惮地聚集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一定不会有好事发生。
  百无聊赖的我们,聚在一个屋子里聊天,也算是打发一下这个无聊的周六的夜晚。我们抱着一颗“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打算做点什么事情,为学校添添乱。已经不记得当时是谁想到的主意,我们决定为值夜班的教官增添一点“乐趣”。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以“门”命名的事件是当年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其实我们这个也有相似之处,只是我们没有安装窃听器装置,而且排水量上也有区别,为了显示我们的特殊性以及不让后人给我们带上一个“山寨”的帽子,我们所选择的标的物则是“马桶”。
  选定了“作案工具”后我们立刻行动!首先我们找到了卫生间里那个闲置着,还未安装的新马桶,接着把马桶搬到了夜班教官的办公室门口,接下来录像,静观其变!在这里提一句,尽管马桶是新的,但是在搬运的过程中,心里还是对马桶有一种“敬畏”之心,不敢过分地和马桶“亲近”,毕竟,在我们的心里,对马桶那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直在心中作祟。
  我们躲在窗前拿着摄像机等待着,二十分钟过去了,没见一点动静,有人开始打了退堂鼓,认为那天晚上的执勤教官已经巡视完校园,不会再从办公室里出来了,还是把马桶搬回来吧。渐渐地我们剩下的几个人也有了这种想法,可是正在我们想着要把马桶搬回来的时候,教官开着巡逻车回来了!我们十分激动与兴奋,还差点暴露了我们的藏身地点,架设好摄像机,把嘴巴捂紧,我们就像猎手看着他的猎物一样,丝毫不敢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那辆车上挪开,当然也包括马上就要从车上走下来的人了。
  车子在距离马桶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教官下了车,看到了门口的马桶,手叉着腰,面对着他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似乎有些惊讶与不知所措,更准确地说应该说是“吓着了”!
  他站在那里沉默了一分钟,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转身走进了办公室,就在我们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的时候,没想到他竟然叫了另外一个教官出来,和他“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二人面对着这个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似乎乱了阵脚,曾经面对枪林弹雨也毫不犹豫的他们,面对马桶却没有了办法:一个保持着原有的造型手叉着腰,而另外一个把一只手架在胸前而用另外一只手托着下巴,电影上常能看到的美国军官在思考问题时的典型“身段儿”。经过了几分钟的沉默,又经过了几分钟两个人互相的嘟囔,奇迹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两个人竟然同时地走开了!
  回头再看看楼上那几个设计这个事件的人,已经笑得是前仰后合,有一个还差点因为缺氧而晕过去。
  一阵小风吹过,夹带着几片树叶,我们在场的所有人突然对那个孤零零的,独自矗立在寒风中的可怜的马桶产生了怜悯之情。这个季节外面夜里天也挺冷的,它那么一个“人”的待在外面也不知道会不会“着凉”。就这样又过了一会,终于出来了两个校工,毅然决然地把马桶给抬走了(此时间的录像在某知名国际视频网站上可以找到并观赏,请支持正版!)
  (整个事件历时32分钟,录像中包括我们这些“主犯”的32分钟笑声,以及画面中四人的各种行为,神态。在这里,我要郑重声明:“本片不是虚构,如有雷同,不是巧合。严禁盗版!”)
  
   。 想看书来

“打架事件”
人家俗话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句话在我身上应验了。去了军校这么多年,要是没和别人打过架,说实话这也是挺丢人的,尤其是我这个从来没有打过架的,不经历一下实在是太浪费这机会了。
  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因为冬季没有阅兵式,所以从教堂做晚礼拜出来,大家便可以享受剩下的美好的周日下午。
  也许是心情太好,我们几个朋友玩闹了起来,结果闹着闹着闹急了(我们那会还都是孩子)我和一个比我高一头的白人男孩打了起来,由于以前训新兵时我已经和大家打过了招呼:
  一旦我以后和别人打架,不许有人来拦,只可以围成一个圈,别让其他连队的人来拉我。
  因为那时我总觉得打架这种男孩子的事情就应该以一个“输赢“的方式来解决,既然选择了要打,就应该把决定了的事情做好,而不是拖拖拉拉,这样双方都会不服。
  弟兄们果然密密实实地在教堂门口围了个“人墙”,保障我不受他人干扰专心一意地打架。
  不打不知道,真打起来了我发现我还挺能打的,他的个子比我高很多,所以他一直是从上往下打,我的头部中了他很多拳,确实在挨了前几下时我整个人有点发蒙。不过我也不弱,个子矮也有个子矮的好处,我一直在用勾拳来击打他的肋骨下侧,然后直拳打他的胃部,这几下下来他也挺吃不消的,毕竟他给我的是“外伤“,而我给他造成的是“内伤”。
  不过毕竟大家总是要有人制止的,教官来了,事情结束了。
  在被同学们拉开的时候,我被那个男生重重地打了几下,后来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被打的地方全都*了。
  我们被分隔开后,由同学看着呆在房间冷静了一下,等到冷静后,我去厕所清理时刚好他也在,偷偷地都用眼睛的余角光瞄了一下对方,他先开口对我说:“你还挺能打的,有几下我都没招架住。”
  我对他说:“你也挺能打的,我这紫了好几块。”
  沉默了几秒,看着各自身上的伤,我们两人都乐了,都觉得自己刚才挺傻的,互相道了歉,最后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
  后来他转学了,我们一直没有联系对方,直到一年后的有一天,我在去学校旁边的大卖场的时候碰到了他,在那里的一个商店里打工,大家互相问候,询问着最近的生活,一见如故。
  美式校园的友情,我们建立在了一场打架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