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月之暗面-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用一个叫做采样器的空心金属管子,奥尔德林将这个家伙打进月面,采集里面的石土。几厘米厚的粉状沙石下层非常坚硬,他们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把管子打进13厘米深,采集了这一层面的样品。他们相信这些样品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会更有用。最后他们把所采集的样品。装在两个铝制的标本箱里,盖上盖,用四条金属带加固,通过升降机压力的加压,用聚乙烯塑料密封。最后一项工作是收起了太阳风的铝箔。奥尔德林将它装进包里,准备带回地球。
  该到返回的时刻了。大约凌晨1点,奥尔德林第一次离开月球。可以想象的是他有多么的不愿意啊。
  当奥尔德林配合阿姆斯特朗将他们的成果转到舱内以后,回头深情地望了月面一眼,然后迈步踏进了“鹰”舱。在奥尔德林回舱后不久,阿姆斯特朗也返回了登月舱,和奥尔德林一样,他同样舍不得这里。
  整个返回舱内的过程大约持续了将近20分钟。他们已经圆满完成了此次在月面的工作,共采集到了22千克的样品,月面活动时间为2小时31分40秒。丰硕的成果让地面工作人员都为之振奋。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已经远远超过了预定的量。
  此刻他们俩坐在舱里,默默地享受着这一刻难得的宁静,阿姆斯特朗微笑地看了看奥尔德林,同伴会心一笑,他知道此刻他的指令长在想着什么,其实他们的心情都差不多。
  关闭舱门之后,需要给真空的“鹰”舱里充满氧气。当这项工作做好之后,俩人便脱下了在外面行走时穿的太空服,这一下子显得轻松多了。接着俩人开始整理从月面收回来的东西,进行分类与打包。另外还将返航时多余的东西分开,为了使返回时舱内尽可能地减少东西,以减少燃料消耗,他们准备将不需要带回地球的物品直接扔在月面上,如背包、摄影机、套鞋、支臂架等。扔掉这些东西的时候“鹰”舱不远处的月震仪很负责地记录下了这次很小的震动,地面很快便收到了信号。
  扔完那些无用的东西,他们又重新关闭了舱口,使船舱处于内压下。此时,从降落月面以来,两位宇航员已经在月面连续工作了长达15个小时,连眼皮也未合过。他们感到非常疲倦,准备吃一顿饭后,好好地睡上几个小时。他们打开自动报警装置,开始睡觉。可是两位宇航员没有睡好。狭小的登月舱连个躺着的地方都没有,阿姆斯特朗坐在发动机的罩子上,头和后背靠在舱口盖上,脚搭到挂在支柱上的绳套里睡着了。奥尔德林在地板上找到一块小小的平地,蜷曲在那儿睡觉,此外,拉上窗帘,遮住光线,寒冷难熬。打开帘子,虽然暖和了,但又亮得令人睡不着。难受的姿势和寒冷的温度使他们难以入睡。指挥中心的医生们观察他们的脉搏,发现阿姆斯特朗的脉搏总是升升降降,说明他正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至于奥尔德林更是闹不清他到底是睡着还是醒着,估计休息得更不好。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飞离静海
在完成月面探险之后,宇航员们开始准备离开月球。这已经到了7月21日,也是自发射升空以来的第六天。
  这天上午两位宇航员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呼叫声中醒来,接着开始检查登月舱“鹰”的系统状况,一切正常。此时两位宇航员所面临的任务是很艰巨的,由于受登月舱所携带的东西的重量影响,用来发射“鹰”升空的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备用发动机,所携带的氧气也是有限的,一旦发动机失灵,等待他们的是氧气耗尽,后果不言自明。围绕月球飞行的“哥伦比亚”也是爱莫能助,根本不可能施行援助。
  发射时间接近下午2点。
  在大家焦急的等待中,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准时启动发动机升空。“鹰”把登陆装置作为发射台,上升部分起飞时与之脱离,独自飞离月面。在上升部分的船舱周围装有四组制动发动机(小型火箭),以它们的喷射来改变前进方向。
  上升过程一切正常,这令地面指挥中心的人们稍稍放下心来。在到达预定的轨道高度时,“鹰”打开会合雷达,目标紧紧地盯着“哥伦比亚”。此时“哥伦比亚”位于高度接近110千米的月球轨道上,而“鹰”还在高度接近83千米的月球轨道。为了会合对接成功,不仅要对准高度,而且必须把对接双方的轨道面纳入同一平面。为此,“鹰”在正好转一周之后的离月面83千米的高空,用制动发动机调整飞行角度,对准“哥伦比亚”的轨道面。这项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鹰”沿着椭圆形轨道不断爬高,从后下方飞近“哥伦比亚”。“哥伦比亚”把指令舱的前端指向“鹰”。“鹰”则启动会合灯闪光,让制动发动机喷射调整着姿势。飞船的双方互相用会合雷达和光学测定仪取得联系,都做好了对接工作的准备。距离越来越近了,柯林斯把“鹰”上的十字型对接目标正好对准了窗口上的六分仪刻度。好,对接!双方都屏住呼吸,密切配合,只听“哐当”一声,对接上了。
  然而就在着个时候,整个舱开始剧烈晃动起来,并且还伴随着强烈的响声。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们准备重新分离然后对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随着一次大的颤动,两个飞行器对接上。就这样他们成功了。“鹰”又回到了“哥伦比亚”的身边。此时接近7月21日18时。
  当“哥伦比亚”与“鹰”重新连接在一起之后,柯林斯迫不及待地打开两舱的连接甬道,开始向“鹰”舱内吹送氧气,目的是防止来自于月球的“鹰”携带了未知的月球细菌。三位宇航员终于又见面了,此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激动。
  两位登月宇航员将登月舱“鹰”内的所有要带回地球的东西转移到指令舱里,然后他们重新聚集在指令舱。
  此时的登月舱“鹰”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为了节省燃料和不影响指令舱与服务舱的飞行,在成功对接后不久,“阿波罗11号”不得不抛弃“鹰”,尽管它劳苦功高。宇航员将“鹰”与母船分离,并且点燃它的发动机,让它在绕月轨道上继续飞行下去。三位宇航员怀着深深的感情目睹登月舱的离去,心里充满着感激与留念。
  

凯旋的英雄(1)
随着登月舱的离去,“阿波罗11号”剩下的指令舱与服务舱也开始了返回地球的准备工作,他们还是先继续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着,等待恰当的时间启动发动机脱离月球轨道,进入月球与地球中间的过渡轨道,然后再进入地球轨道,尔后便脱离地球轨道,穿过大气层溅落在太平洋的某个海域。
  一切准备工作进行完毕,他们便等待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
  和前几次喷射一样,这次脱离也在月球背面进行,所以地面的指令到时候无法到达,因此在22日午夜0时10分,休斯敦通知“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开始进入地球喷射。”喷射活动在46分钟后准时进行。
  “阿波罗11号”飞行到了背面,此时它与地面指挥中心的联系已经中断。幸好准备工作已经完毕。
  同样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着急的时刻,因为如果此时喷射的发动机失灵,那么这就意味着“阿波罗11号”不能脱离月球的引力而不得不继续绕月飞行,永远绕月飞行,三位宇航员将永远与“阿波罗11号”一起留在了绕月轨道上。
  “阿波罗11号”是幸运的,此次喷射非常顺利。
  7月22日0时56分,“阿波罗11号”准时点火,发动机急速喷射。“阿波罗11号”顺利脱离绕月轨道,开始了返回地球的飞行。这时,船舱里洋溢着宇航员们轻松的、成功的幸福感。
  发动机的成功启动使“阿波罗11号”飞出了月球轨道,与地面的联系也随之而恢复,这使得地面上的人们欣喜若狂,“阿波罗11号”要返航了,这大概需要60个小时的时间。
  由于长时间的工作,三位宇航员感觉到非常累,因此在“阿波罗11号”脱离月球轨道之后,他们还是进入睡眠状态,这一次睡觉时间持续了很长,他们太需要休息了。
  回家无疑是令人高兴的,地面上的人们好像比飞船里的三位宇航员更加高兴。大家衷心希望返航的旅程一帆风顺。
  随着时间的逝去,地球在三位宇航员眼里逐渐变大。尽管由于月球的引力使“阿波罗11号”的速度越来越慢。可是当“阿波罗11号”在7月22日13时39分通过了月球和地球引力的平衡点后,由于地球引力不断增大,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了。
  同日下午15时16分,“阿波罗11号”按照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进行了一次轨道修正。由此公布在太平洋溅落的时间为7月23日12时49分。
  轻松的返程之旅显得是那么的惬意。为了给宇航员们解闷,地面指挥中心专门安排他们回答地面人们的提问。这一天晚上“阿波罗11号”还向地面播送了电视录像,他们的轻松表演也让电视机前的人们受到了感染。为了让地面的人们进一步了解飞船内的情况,他们还特意让人们观看了舱内的各种设置和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各种物品,这让地面上观看电视节目的人们大开了眼界。
  23日照常飞行,三位宇航员依旧没什么可做的。因为接近地球,地面指挥中心安排了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次电视转播。晚上7点刚过,转播开始了。
  指令长阿姆斯特朗首先来到摄影机前,他激动地说:“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100年以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本月球旅行的小说。书中的宇宙飞船‘哥伦比亚号’从佛罗里达起飞,在完成月球旅行后,溅落在太平洋。明天,现代的‘哥伦比亚号’就如同小说中的‘哥伦比亚号’一样溅落到太平洋。借此机会,谈一谈我们成员组的想法。”
  柯林斯站到摄影机前。平时活泼、健谈的柯林斯这时似乎有些紧张。他认真地说:“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