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原1纵改为20军,9纵改为27军,12纵改为30军,另以原张克侠部与原渤海纵队合编,统编为33军,并以上述各军统编为第九兵团。
  (四)、原10纵改为28军,11纵改为29军,13纵改为31军,并以上述各军及两广纵队(仍保持原番号不变),统编为第十兵团。
  乙、各军以下师、团番号均按上述序列番号区分,自20军第58师第172团开始,依每军三师、每师三团计,逐次下推。其各兵团所属各军、所属各师、所属各团序列番号区分,另详附表。
  丙、原特种兵纵队(扩编为美式榴弹炮团二、榴弹炮团四、工兵团一、战车团一、高射机枪营一、特科学校一)仍归本部直辖。另由特纵抽出骑兵团,与本部特务团及由华东军区新升三个地方团(合编二个团)合编,组成本部直属教导师,担任本部直接警卫与培养初级干部。
  上述仰即遵令转饬所属遵照执行为要!
  此令
  代司令员、代政委 粟裕
  副政委 谭震林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记载,全军整编之后,陈毅与邓小平一起在总前委驻地,粟裕仍代理三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之职,指挥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因此,某些出版物将这段时间粟裕的履历写成“副司令员”而不是“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显然是不够确切的,很容易使人误解粟裕主持三野全面工作的实际作用。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7)
1949年3月30日,华东局和总前委决定,三野前委由粟裕继续主持,担任代理前委书记。从4月20日至5月3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从孙家圩子,到江苏省泰州以南的白马庙,再到常州,筹划、部署及指挥了第三野战军东集团、中集团的渡江战役。以“东西对进,追歼逃敌”的神算,共歼灭蒋军万余人,解放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并造成围攻上海的有利态势。从《粟裕文选》第二卷中的文电看出,粟裕独立或与三野参谋长张震共同署名,代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签发的电报、命令达21件之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在一次关于华东任务和人事安排的座谈会上,中共中央确定粟裕担任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同一时期,其他中央局主管军事的是:西北局彭德怀(书记);东北局高岗(书记);华中局(中南局)林彪(书记);西南局刘伯承(副书记)。陈毅事实上已经离开三野指挥部,转到接任上海市长等地方工作方面去了。因此,解放上海及东南沿海等军事任务,均由负责战役指挥的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粟裕担负实际责任。
  据《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阵中日记》记载,5月25日一天之内,粟裕就对主攻部队九、十两兵团发出3次指示:
  “9时,502(粟裕代号,下同)指示九兵团:包围市内残存之敌,以二十军、二十七军各1个师担任警卫,以主力向北宝及以东地区发展,高桥东南我炮兵向吴淞实行超越射击。”
  “12时,502指示十兵团:以3个军集中力量对吴淞作重点攻击,切断吴淞口敌退路,集中炮火射击吴淞口舰艇。”
  “22时,502、505(张震代号)指示九兵团:以主力迅速北渡苏州河,配合十兵团向江湾吴淞口攻击,并要十兵团猛进。”
  这本阵中日记同样清楚地表明,粟裕在上海战役中也是三野军事上的实际最高指挥员。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粟裕传》中,有一张标明“图114”的粟裕戎装相片。图片下的说明文字是:“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在上海战役中。”这与粟裕在上海战役中的实际作用是一致的。
    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工作的实际主持者。继续担负野战军全面领导责任。
  1949年6月上海解放以后,粟裕继续以三野前委书记的身份主持第三野战军的全面工作,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由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兼任)。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粟裕于6月7日主持召开第三野战军军事会议,全面部署进军福建和加强华东沿海地区守备的工作。会议决定,10兵团3个军进军福建,9兵团等7个军集结上海、南京地区,7兵团3个军集结浙江地区,32军2个师驻守青岛,24军2个师驻守徐州、1个师驻守连云港,25军2个师驻守海门、启东,1个师驻崇明。会后,粟裕即迅速组织指挥各部队,进行解放福建和长山列岛、舟山群岛等沿海岛屿作战。
  7月13日,奉中央军委和华东局的命令,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与华东军区指挥机关由上海移驻南京,并于7月15日致电报告中央军委:“已到南京。”粟裕正式担任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副书记唐亮),并以华东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的身份主持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总部工作,同时还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军管会主任。
  1949年,中央军委曾经设想华东海军北移青岛,并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粟裕从解放台湾作战的需要出发,于7月30日午时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海军暂缓北开,以便参加对台作战部队的联合演习。中央军委于8月2日复电:“同意粟裕陷午(即30日午时)电意见,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并仍归华东系统即归粟裕指挥。”在这里,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归华东系统指挥”即是“归粟裕指挥”,是粟裕为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实际主持者的一个明证。8月6日,毛泽东致电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并贺龙、习仲勋,指出:解决西北地区问题,“除用战斗方式解决外,尚须兼取政治方式”。同时,毛泽东还特意在这份电报旁边加上批注:“此报加发华中局(第四野战军),湖南省委,(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华东局及粟裕。”显然,这里的“粟裕”是指代他主持全面工作的第三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8)
9月中旬,粟裕当选为三野首席代表,率领三野代表团出席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与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徐向前、一野司令员彭德怀、二野政委邓小平、四野司令员林彪一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军队委员。这一大野战军首席代表的经历,在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还有三位后来于1955年授衔的元帅(贺龙、刘伯承、罗荣桓)拥有过。
  10月初,粟裕出席中央军委召开的有各大区各野战军司令员参加的军事会议,讨论消灭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解放全部领土问题,主要讨论解放台湾问题。10月5日,作为三野首席代表的粟裕,又出席全国文联为人民解放军代表举行的茶话会,并发表了讲话。
  1950年3月8日至4月8日,粟裕以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实际领导人的身份,到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各战略区负责人会议。毛泽东于3月18日致电彭德怀(第一野战军司令员、西北局书记)、邓小平(西南局书记、第二野战军政委)、饶漱石(华东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方方(华南分局书记)、高岗(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为讨论军事和土改等项问题,拟请各区同志来京开会一次,请你们五位接电后数日内即动身来京(林彪、粟裕二同志已到京)。”毛泽东在这份电报中特意指出的已经在京的林彪,当时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南局书记,而粟裕显然即是第三野战军及华东军区的实际主持者身份了。
  华东战区准备50万人参加的攻台战役,毛泽东任命粟裕为总指挥,并令其兼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1950年6月上旬,粟裕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他考虑到此战不仅仅牵涉三野一个野战军,还有其他野战军四个军参加,已经成为全国的重大战略行动,并影响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国际局势,再次谦逊地请中央安排刘伯承或林彪指挥时,毛泽东出于对粟裕军事才能的绝对信任,依然坚持原来的任命。可惜此战因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而中止。1950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粟裕也被毛泽东点将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担负抗美援朝之战的指挥重任。
  粟裕接到新职的命令后,旋即因病赴青岛治疗。临走前,他带病主持召开了三野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并部署了攻台作战的准备以及华东军区的军事建设工作。张震在《张震回忆录》中回忆说:“粟裕在去青岛休息前,主持召开了三野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对攻台准备以及全区部队的军事建设也作了部署。”此后,因粟裕赴苏联疗养,陈毅开始实际履行华东军区司令员职责。1950年11月16日,考虑到粟裕的身体状况,陈毅、饶漱石致电中共中央:“为加强华东军区的领导和集中进行工作,决定陈毅住南京主持军区工作。”毛泽东于11月17日复电指出:“这些决定,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请即照此执行。”据当时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的记录:毛泽东发来电报指示陈(毅)返宁(南京)主持军区工作。张震在《张震回忆录》中说:
  “开始,我们对朝鲜战争的考虑并不太多,而是集中力量在准备打台湾。粟裕同志因操劳过度,身体很差。因此,就在那次华东局常委扩大会议上,研究并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让他病休两个月,后经毛主席批复,只同意他休息到8月中旬,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还要准备执行新任务。
  “粟裕在去青岛休息前,主持召开了三野会议,研究了朝鲜战争问题,对攻台准备以及全区部队的军事建设也作了部署。
  “他病休后,陈毅同志由上海回宁主持前委工作,又要他挂帅,两面牵扯。而粟裕病休了没多久,因朝鲜战事紧张,军委又通知我们,已任命他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率兵出师抗美援朝。但粟裕同志身体实在不行,未能赴任,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