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宫殿里,高昌王听说玄奘当夜要到的消息后焦急踱步,寝食不安。午夜,卫士们报告玄奘已到,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见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目的只有一个: 挽留玄奘做高昌国一国之师。 玄奘对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谢,但婉言谢绝。他志向高远,一定要远赴印度寻求中国佛教经典里阙失的经文。高昌王却态度强硬:“帕米尔的高山可以撼动,我的意愿却坚不可移!” 大臣们见高昌王如此心切要挽留玄奘,想出了一个计策:让玄奘成为国王的乘龙快婿。他们说,玄奘青年才俊,公主才貌双全,崇信佛法,玄奘不能不对这位公主无动于衷。高昌王便向公主提起此事,公主喜笑颜开。她听过玄奘讲法,对他崇拜有加,能与这位才智之士共度此生是她莫大的荣幸。 但玄奘却向高昌王陈情,他此生的使命就是远赴印度,求法取经,然后再回国弘扬于百姓之中,他恳请高昌王不要拦阻他。  '返回目录'   txt小说上传分享
唐僧与玄奘(6)
习惯了人们对他言听计从的高昌王,见玄奘竟然置他的恳求于不顾,不由得怒火中烧。他威胁道:“法师面前有两条路: 或者留下来, 或者回国, 请法师三思。” 玄奘毫不犹豫地回答:“君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 为了能被放行,玄奘开始绝食。整整3天,他不吃不喝,端坐冥想。到第4天,他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高昌王极为震惊:来去高昌的僧人络绎不绝,却从没有一个像玄奘这样的。他不仅学问渊博,修行深湛,且坚毅无畏,甘愿舍身求法,不愧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一个活生生的的觉悟榜样。《法句经》道: 从贪欲生忧, 从贪欲生怖; 离贪欲无忧, 何处有恐怖? 高昌王请求玄奘进食,恢复身体,继续西行,不过他诚邀玄奘从印度回来时在高昌住上三年。玄奘深感于高昌王礼佛的虔诚和修业的诚意,早有心归来再访。当他终于拿起饭碗时, 高昌王注视着他:经过几个月朝不保夕的旅行,加上几天的绝食,玄奘已十分虚弱疲惫。这个大唐僧人年轻有为, 但他身无分文又孤身一人, 他决定尽力帮助玄奘。他请玄奘升座讲法一月,同时为他预备西行一切所需之物。 正午的烈日下,胖老马挥汗如雨,他提议去大门外停车处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那儿是一块绿洲,满眼都是绿色。地上是散发着清香的盆花,头顶上方是带来荫凉的葡萄藤架。葡萄低低垂吊,伸手可摘,脚下清水汩汩, 欢快流淌。在经历了尘土、酷热和废墟之后,我现在终于可以畅快地呼吸了。我们吃了一顿地道的丝路午餐:新疆拉条、土耳其烤肉、印度的馕,胖老马喝了两杯冰啤酒后精神焕发,谈笑风生,并让人给汽车散热器添上水。 位于茫茫沙海中的富庶的高昌国,自古至今都是过往行者的给养之处。当年,玄奘和所有丝绸之路的旅人到达高昌时也像我们这样。他们在城内的旅馆歇歇脚,洗个澡,吃顿饭,再检查一下牲口,看看用不用更换更壮实的,或增添下段旅程中更需要的牲口。双峰骆驼往往是他们丝路之行的首选,因为骆驼不仅耐劳耐渴,还可以用鼻子嗅出地下泉水,而如果它们围拢在一起,鼻子埋在沙里,就预示着沙尘暴要到了。最重要的是, 在高昌国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商旅们卖出各自货物,买进当地特产,并为接下来的旅程储备好食品和物资。买卖要是赚了钱,他们会住进一间酒屋,那里有美丽的胡姬载歌载舞款待他们,在旋风般的舞蹈和优美歌声中,他们尽享杯中高昌特产的甘美的马奶葡萄酒。 丝路诸国的一大收入来自向过往商旅征收赋税,高昌国也是如此。一进城门,守卫就要求行人出示本国签发的过所, 也就是通行证,商旅们依据牲口载重多少当场缴税。一匹骆驼平均能驮300斤,一只马或驴只能驮骆驼的一半。一支商队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千人——当然越大越好,这样商队更有势力财力保护自己。 午餐后,我们出发寻找柏孜克里克石窟, 当地人叫它“带画的石窟”。胖老马告诉我,这是新疆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公元5世纪到13世纪###教征服此地前建造。起初是供僧侣坐禅,不久就成了俗家信徒们朝拜的中心; 另外,丝路上长途跋涉的商旅也向佛菩萨进贡,祈福旅途平安。玄奘没有提到这个地方,但胖老马确信他来朝拜过。“从高昌城到这里只有二十多里路,骑马一两个钟头就能到。再说高昌王要打动玄奘,绝对会想尽办法挽留他。从壁画的照片看,这地方当年一定漂亮极了。” 我见过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照片,极为精美,勾勒精细,色彩明丽,仿佛昨天刚刚完成。高昌王、王后、王子、公主、印度僧、波斯和罗马商人都身穿礼服,虔诚地站在两边墙上,正对着佛龛。由于他们资助石窟和壁画的修建,壁画上给他们千古留名。唐代一则记载对此窟—— 当时称宁戎窟寺—— 做了生动的描述: 宁戎窟寺一所,右在前庭县界,山北二十里,宁戎谷中。峭巘三成,临危而结极;嶒峦四绝,架回而开轩,既庇之以祟岩,亦狠之于清獭。云蒸霞郁,草木蒙茏。见有僧祗,久著名额。 我们乘车进入峡谷。山势陡峭,荒凉秃兀,我能听见峡谷深处激流的水声,却看不见水。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窄小的石头路上。突然,前方出现了一片宽阔的地面,十多辆车停在那里。我飞快跳下了车,胖老马却没有动。 “我在这儿等你吧。柏孜克里克石窟就这么回事: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自己去瞧瞧吧。” 果然,尽管胖老马警告在先,石窟还是让我失望重重。照片上令我神往的华美壁画已荡然无存,五十多个石窟大多室门紧闭,就像没有动物的动物园。保存尚好的石窟几乎空无一物, 只有几丝壁画的模糊痕迹,惟一能看清楚的是德国探险家勒柯克和他的同伙将这些珍品掠夺到欧洲时用凿子留下的划痕。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柏孜克里克石窟和其他新疆珍贵古迹惨遭列强掠夺。那是一个扩张成性的年代。一位学者这样描述: 在维多利亚时代,最高大的英雄莫过于探险家。他们是好像帝国时代的电影明星, 草木、动物、山水,甚至整个山脉,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博物馆、美术馆争先恐后展出他们带回的物品。他们撰写的描述异国风情的书永远是畅销书。  '返回目录'  
唐僧与玄奘(7)
入侵新疆的发端,是由于统治印度的英国与觊觎东亚的俄国的地缘争夺。随后其他列强也不甘落后。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英国、瑞典、德国、法国、日本、美国的探险家纷至沓来,竞相挖掘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尘封千年之久的失落文明。许多文物带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特征,他们因此抢得更加放肆,认为理所当然。他们没有失望:数以吨计的被劫掠文物,运往了世界各地,现仍在各大博物馆中向世人展示着丝绸之路文明和佛教的光辉历史。 德国人把吐鲁番和库车等丝绸之路北道上的绿洲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04到1906年,柏林民族人类学博物馆的能说几门东方语言的勒柯克,带领他的助手于花了两年时间把整个吐鲁番的遗址挖了一遍。他们从一个牧民那里得知柏孜克里克,找到了这个积沙一直堆到洞顶的石窟。沙被清理后,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勒柯克在他的探险纪行《中国突厥斯坦埋藏的宝藏》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得到这些绘画,我们的探险就绝对成功了。”他和助手用一把锤子、一个凿子、一把刀、一把狐尾锯,揭下了柏孜克里克石窟内保存最完好的壁画,装了整整103箱,每箱子重达100公斤以上。 一年零八个月后,当这些文物在柏林民族人类学博物馆里展出的时候, 整个德国震惊了。而勒柯克居然认为自己对中国有功,“我们要强调:正是因为有欧洲考古学家,突厥斯坦的文物才获得了拯救。”他万万没有想到,柏林民族人类学博物馆成为了这些珍贵文物的坟墓。这些在沙漠中保存了近两千年的壁画,却在1945年柏林的炮火中灰飞烟灭,只留少许供世人凭吊的照片。 20分钟后,我走出了洞窟。悻悻而归的参观者不止我一个,一个穿着高跟鞋和黑绒裙的女人高声数落她的同伴:“我热得不行了,都怪你。我早说了应该去市场的……” 我上了汽车,向胖老马抱怨起野蛮人犯下的罪行。 他却说:“不全是德国人干的,也有我一个朋友的份。” “什么?你的朋友帮德国人抢劫?” “噢,不!那又是一回事。” 十年前,几个石窟里还残留着一些壁画。他的朋友和五个业余考古学家的任务是用肥皂水清洗壁画。尘垢和泥土被洗掉了,一幅幅佛陀的头像浮现出来。说到这时, 胖老马的声音低不可闻,仿佛怕被人听见。但几天后,干净的壁画出现了裂口,然后支离破碎,顷刻化为乌有。清洗不当导致颜料的粘胶破裂开来,饱经沧桑和一次次劫难而留存的壁画,就这样因为无知和莽撞被毁坏殆尽。 我听到这个故事,和我看到洞窟一样伤心。胖老马想让我开心些,“好了,轻松点,现在你要看的就很有趣了,我保证。” 距离石窟不到200米,狭窄的小路旁立着一尊金黄的泥像:一个笑嘻嘻的美猴王,还有小说西游记里一长串其他人物——猪八戒、沙僧人、红孩儿、螃蟹精、狐狸精,当然更有骑在白马上的唐僧。泥像制作粗糙,身上泛着荧光。我先前没注意到,因为这旁边就是那我听见了但却看不见的溪流。这些泥塑的后面是一个赤陶做的圆顶,顶上是###教的新月标志,大概是想吸引当地的穆斯林和远道的观光者吧。整个游乐园背靠火焰山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