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偷渡玉门关,历五天四夜滴水不进,艰难地通过了八百里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后又沿天山南麓继续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沿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来到素叶城(即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
玄奘继续前进,经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康国、米国、曹国、何国、安国、史国(皆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翻越中亚史上著名的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到达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东行至现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了印度。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玄奘此行,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九年。
千禧之年; 一个女子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路; 孤身一人; 依照《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沿着玄奘西行求法之路; 从西安出发; 穿过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 走遍整个印度; 经历绑架的危险; ###原教旨主义分子的干扰; 佛教圣地的极端贫困和暴力;效法玄奘,追寻过去,在历史的幽冥中寻觅真心……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交错中; 亲身去体验玄奘的经历;进入他的精神世界; 书云和她的主人公一样,完成了万里之遥的精神之旅。
她将这段经历整理成书,这就是――《万里无云》
序
结识本书作者书云女士已多年; 我深以为荣。她禀赋天成; 富于创造力; 为向英国、 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介绍中国; 制作了不少优秀的专题纪录片。《万里无云》一书标志着她写作生涯的开始。 此书创意甚美。 〃万里无云〃源自佛语; 涵义是我们平静的心如万里晴空; 毫无疑惑。 在我看来; 这也可以指玄奘西行求法之路; 他为解开佛经的疑惑而求学印度。 作为一个高僧大德; 作为他生活时代的见证人; 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 玄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玄奘于公元7世纪赴印; 迄今已有1300余年。 今天; 全球化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 很多人认为它是西方人的发明。毫无疑问,西方于19世纪把中国茶叶引入印度; 但是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 有近千年的历史; 并在玄奘的时代达到顶峰。 我认为; 这是世界全球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光是贸易的; 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 丝绸之路的驼队把中国的物品源源不断运到印度; 反之亦然。 书云在书中给我们一一道来。 比如说糖的故事。 从甘蔗里榨取红糖是印度人的发现; 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把它加工成白糖; 商旅们把它带回印度; 我们不胜欢喜; 于是白糖就成为 〃中国〃的代名词 。 当然; 我们对彼此文化的影响; 从印地语和汉语里的诸多的外来词就可略见一斑。 汉语的 〃世界〃、〃永恒〃 、〃平等〃 和〃绝对〃都来自梵文。 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自成一体; 不善于吸收外来的影响; 我想这是一种误解。 玄奘生活的唐代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也是中国天文历法最发达的时期。 天文对以天子自栩的中国皇帝至关重要; 而唐朝的皇家天文台竟然是由4个印度人主持; 可见唐朝的开放和自信。 有一位印度人深知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 他就是我们的首届总理尼赫鲁。 1934年; 尼赫鲁在英国人的监狱里写了《世界历史回眸》一书; 介绍他认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其中就包括中印文化的交流。 虽然他混淆了几位中国僧人到印度朝圣的年代; 但是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 世界应该了解我们两个古老文明交往的历史 。 现在书云做到了。 在她的书中; 我们一方面看到中印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包括佛教的影响; 另一方面; 她把人类交往过程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玄奘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任何成功之作一样; 《万里无云》也是一本多视角、 多层次的作品。 它是一部让人心悬的历险记; 生动地描述了玄奘以及作者追随玄奘足迹时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风险; 这本书中又充满了一个个让人爱不释手的故事; 令人拍案惊叹; 同时它也是一本寓意深刻的文化、 历史、地理和人文的好书。 《万里无云》 令人感动; 令人难忘; 给人启迪; 给人享受。 能出席此书发行仪式; 我深感荣幸。 我真诚地希望你们能与我一道分享阅读此书的快乐。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佳作。 阿玛蒂亚。森(此序摘自阿玛蒂亚。森教授在《万里无云》一书英文版首发式上的讲话。印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 现任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由于他对经济学诸多创造性的研究; 尤其是他对不平等、贫困和饥荒的新论; 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3年6月16日   。。
前 言(1)
在我的心目中; 书是神圣的; 作家是伟大的; 我从来没敢想自己也能写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切。不过; 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作家; 我只是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而已。 1991年我从牛津大学毕业后; 一直给英国电视台做专题记录片; 主要是想让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个基本了解。千禧之年; 我沿着玄奘西行求法之路; 从西安出发; 穿过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 走遍整个印度; 然后返回西安; 历时将近一年。我的西行; 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 体验盛唐的开放和辉煌。但随着我对玄奘认识的加深; 也动了做一部专题系列片《西游真记》的念头; 旨在把真实的玄奘; 而不是小说里的唐僧; 展示给人们。由于中亚局势的动荡和阿富汗战争; 《西游真记》的拍摄未能如愿。 回到伦敦后; 在祝贺一位作家朋友的新书出版的晚会上; 我遇到热情活泼、满头金发的苏珊女士。苏珊是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一家出版公司的高级编辑。我和她谈起玄奘。她马上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我为什么舍弃制片人的工作去寻找一个1300年前的和尚。我途中遇到了什么? 我最后又在历史的幽冥中发现了什么? 我是否想过把这身与心的旅程写成书? 我摇了摇头;说写书是作家的事; 和我无缘。再说; 大多数英国人根本不知道玄奘是谁。我和她交换了名片; 然后礼貌地走开了。 三天后; 我接到苏珊的电话; 新闻集团决定用英文出版我西行的经历。 〃可是; 我不是作家。〃 〃我觉得你是。〃 〃你不了解我; 我没有文采。〃 〃但我很喜欢你的故事; 而且你很有想法。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在寻找什么; 但你身体力行地做了。〃 〃那我就把我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讲给你听; 但那不是文学; 希望你不要后悔。〃 〃一言为定。〃 我很感激苏珊。正如她所说; 人不能生活在自己划的框框里; 她给了我一个拓展自己的机会。没有她; 就不会有《万里无云》。 当我开始写此书的时候; 我在西行路上遇到的人物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 清晰如画。他们的追求; 他们的精神; 还有他们的恬然; 既深源于历史; 又超然于现实! 没有他们; 就不会有《万里无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教授一直非常关注中印文化交流以及中印两国的经济改革。他在伦敦主持了《万里无云》一书英文版的首发仪式; 并在现场与我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对话。他对本书的溢美之辞; 实在难当。这是长者对后辈的关爱和提携; 只能鞭策我像他一样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继续努力。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对佛教了解的并不多。面对浩瀚如海的佛经; 我甚至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特别有缘的是; 我结识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净因法师。斯里兰卡参学8年; 加上伦敦东方学院的5年苦读—— 他是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僧人 —— 使他的佛学造诣非同一般。在他的身上; 我看到了玄奘年轻时的影子。 净因法师不厌其烦地为我答疑解惑; 并仔细阅读了《万里无云》的英文稿。如果此书对佛教和玄奘有一点认识的话; 便要归功于他。当然; 我对佛教的理解和表达上如有不妥的地方; 那是我的悟性不够。 要了解玄奘; 就必须了解他生活的时代。时世造英雄。开明的唐朝成就了玄奘; 也接受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执政。在诸多的唐史专家中; 我有幸结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胡戟教授。在汗牛充栋的唐代研究著作中; 他指点迷津; 使我能够利用最有思想、最有新意的成果。更重要的是; 在我们多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 还有从他等身的著作里; 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深邃和良知。胡戟教授秉承了北大人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 敢于直言; 力求还历史以真实。如果《万里无云》能够做到像他的书一样关注人性; 关注历史; 给人思考; 则足以自慰。 在牛津大学; 我选择了现代史专业。追寻玄奘的足迹; 我渴望能走进历史; 发现真实。如果没有诸多学者的热情帮助; 没有得利于他们毕生研究之心血; 我这一趟恐怕真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只能看个热闹。北京大学考古系马世长教授和伦敦大学考古艺术系教授韦陀教授; 使我懂得如何欣赏神圣而又绚丽多彩的佛教艺术。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的王树英研究员和牛津大学历史系的塔番教授; 是两位著名的印度问题专家; 他们通读了书中所有关于印度的部分; 确保其历史的真实。另外; 我还得益于新家坡净宗学会的净空法师、香港佛教联合会的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