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曹操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颠覆曹操墓-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代又有西方传入。
  紫黄对比而言,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王不是帝,其形象是一个成功的帝王,是一个王朝的实际开创者,用黄欠缺,但黄与曹操贪色纵欲十分相衬,而曹魏虽称以黄代赤,但其得国不正,所以用紫不用黄。所以我们将肯定他帝王地位的阶段称之为大紫阶段。
  曹操的地位之所以在《三国志》中超过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而居最高一点都不奇怪,那是因为魏晋王朝的合法性都来自于曹操,西晋史学家在写历史时别无选择。
  我们下面按时代罗列人们对曹操的评价,期待读者自己回味、判断。
  曹操没有当官之前,桥玄说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见《后汉书》本传),同人同事在晋孙盛《异同杂语》中被记录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管“奸贼”/“能臣”,还是“英雄”/“奸雄”,都意味着曹操将是影响历史的一个人物。曹操本人得到这评价还挺高兴,屁颠屁颠(大悦)走了,靠这评语才弄了个出身,开始当官。
  曹操挟天子得志之后,陈琳代表袁绍评价曹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刘备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诸葛亮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孙权称“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周瑜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这几个人都是他同时代的人,大都是政敌。

何以如此?千古曹操只一人(3)
曹操在其部属和臣下中的形象,我们没有引述,像郭嘉、荀彧等人的评语,因为曹操是他们领导,自然不会说坏话。曹操死后,他的后代和臣子把他吹捧成伟大、光荣、正确、英明的皇帝,整个说吹的不亦乐乎,这可用曹魏官修《魏书》的评语代表:“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常以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属于盖棺定论性质的,明显有不少不实之词。
  进入晋朝之后情况有所不同,曹操的形象不再那么完美无缺和神圣不可侵犯,曹操诸多缺失,尤其其性格变态、为人酷虐变诈、诡谲忌刻的丑陋事实渐渐被揭露出来,曹操的道德形象便不再那么高大,而不是人们常常说的是在南宋以后。陈寿《三国志》评论曹操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陆机《辩亡论》评价说:“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孙盛指称“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后赵皇帝、少数民族领袖羯人石勒就看不起他,说他欺人孤儿寡母。习凿齿开“帝蜀”而“寇曹”的发端。袁山松说曹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是“窃国盗贼”(《太平御览》卷九二)陈寿、陆机是西晋人,孙盛、袁山松和习凿齿是东晋人。
  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南朝对曹操的看法,可以刘宋皇室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一书为代表,其中搜集、记录不少曹操故事,视曹操为假谲之人,将其旧事收入《假谲篇》中。这代表着南朝统治集团对曹操个人的道德评判。裴松之注《三国志》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这个评价和陈琳檄文中几乎一模一样。钟嵘《诗品》仅就诗歌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刘、裴、钟是南朝人。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大家对曹操道德评价较低,但对其创造的政治模式却照例仿效,南北朝帝王所谓禅代都不得不沿用曹操三让而后受之的程序,在形式上如辞让表等都全效曹操,如出一辙。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何以如此?千古曹操只一人(4)
唐人对曹操的总体评价褒贬不一,与南朝并无大的不同,但砝码不断向贬低那头倾斜。最著名的评价出于李世民,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路过邺城在铜雀台写《祭魏太祖文》文说:“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说明李世民佩服曹操的才能,肯定其匡正之功,同时也指出曹操“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指责曹操并没有真正拯救、扶持汉帝国之意,“有无君之迹”基本上就是说曹操是“奸臣”。唐太宗这篇祭文无形中为唐人定了调子。”但唐玄宗则常常自比“阿瞒”。大量唐诗中言曹操的不多,歌颂曹操的更少,偶见几首也大都深寓讥讽、挖苦之意。元稹评价说“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刘知几更是指斥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中国文化秩序之中,曹操之行为必然带来骂名。曹操之所以在北宋以前很长时间都能以正面形象出现而未遭到否定,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政权转换——取代前朝、建立新朝的模式、范式,历代多以所谓禅让称呼,这个模式一直持续到北宋才结束。曹操是其后七八百年、十数代的帝王(窃国大盗)学习的榜样。在此期间,士人如果乱骂曹操,当然会有指着和尚骂秃驴之嫌。自身王朝的创建人也大都由此模式而来,当朝皇帝即便不杀你,还不把你揍几十大板。当那种范式消失后,出现了相对公允的评价,公道自在人心。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说:“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途。其权臣夺国,则名簒弑,常相戒而不敢犯。……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簒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效之。”(《禅代》)还说:“每朝禅代之前,必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进爵封国,赐以殊礼,亦自曹操始(案王莽篡位已先受九锡,然其文不过五百余字。非如潘勖为曹操撰文格式……)其后晋、宋、齐、梁、北齐、陈、隋皆用之,其文皆铺张典丽,为一时大著作。”(《九锡文》)
  应该提起注意的是,在个人道德上,基本上是否定居多的,奴隶皇帝石勒就很看不起曹操,说应当像汉高祖那样提三尺剑以安天下,不能效仿曹操欺人孤儿寡母。
  大白:古今第一奸雄(奸相)
  白色是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称为全色光,白色明亮、干净、简单、朴素、畅快,具有最大的明度,具有向外扩展的视觉感受和外显性格,没有强烈的个性。象征光明、自尊、纯洁、贞洁、雅致、虚无、神圣和一尘不染,有无尽的可能性。白色在古代中国色彩体系中具有多义性,其心理效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平民称为〃白身〃、〃白衣〃、〃白丁〃。“五行说”称:“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把金与西方神太白对应,列入正色,说明古人曾感觉白色象征光明、充盈。在五方、五行、五色相配的体系中,西方为白帝,象征动物*被视为凶神、杀神,主肃杀的秋天,白色始象征枯竭、凶兆及死亡,政府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决死犯。因而也作为丧葬象征(办〃白事〃),设白色灵堂,亲人死亡后家属穿白色孝服(披麻戴孝),出殡打白幡,这些习俗已有长达两千年历史,白色成为一种基本禁忌,很少使用大面积的白色,体现古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对白色的摈弃、厌恶。现在,又延伸出腐朽、落后、失败、愚蠢以及无利可得的象征意义,比如战败方打“白旗”表示投降,智力低下被称为〃白痴〃,出力得不到好处被称为〃白费力〃、〃白干〃等,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被称为〃*星〃。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白脸、黄脸代表奸邪、欺诈和阴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现当代受西方影响,白还代表纯洁,象征着清净、纯洁、素雅、明朗和高远等等。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高雅纯洁、纯真无邪、纯洁光明等正面内容,是西方特别是欧美文化中的崇尚色,常作为婚事服色的色彩,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另外还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雪、百合花及新鲜牛奶等。

何以如此?千古曹操只一人(5)
白色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太吉祥的颜色,白脸奸相曹操是元明清戏台上塑造出的一个反面形象典范,至今仍然被沿用。曹操本人的行为自身是最重要的来源,就像公认《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演绎对成分一样,无中生有的成分并不太多,不存在所谓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