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母亲恭顺,可母亲夺的他皇位、软禁他;对妻子言听计从,可妻子偷汉子、背叛他;把儿子立为太子,可儿子造他反;对女儿无比宠爱,可女儿最终毒死了他。

  这就是唐中宗李显的悲惨一生。

  如果李显是个太平王爷,把心思全放在妻子儿女身上,倒也会逍遥一生,可惜他软弱可欺的性格和他炙手可热的座位相矛盾,决定了他如此凄惨的皇帝生涯。别人最差只是个妻离子散,可这位,在全身心付出宁愿当傀儡皇帝的情况下,被最信任的亲人毒死,可谓史上最悲惨的皇帝。

  李显在家事上没处理好,国事上也是一塌糊涂。应该说,武则天给他留下的家底和环境是非常不错的,但由于李显亲小人、远贤臣,并且内部争斗不休,导致了边境的不稳。

  北面的突厥进犯骚扰,西面的吐蕃也发兵滋事,最后,中宗只得将养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和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结婚,这才平息了西部边境。这次联姻和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外嫁不同。一为松赞干布的求婚,彰显了大唐的领导地位;一为兵临城下,被迫把女儿嫁出去求和,丢大唐的脸面。

  好在中宗第二次当皇帝只有区区5年,也没采取什么大的变革措施,没造成国内的动荡,如果他多当几年皇帝,说不定安史之乱就提前到来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机关算尽  难逃一死
毒死中宗后,韦氏才发现自己动手太早了,和婆婆相比,她还远远不具备直接当女皇帝的条件。

  武则天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就已经是皇太后,从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就开始内部辅政,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当时和高宗并称为“二圣”。到她称帝时(公元690年),已经行使朝廷大权30年,威望卓著,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是她提拔起来的。再者,武则天称帝时已经67岁高龄,甚至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活不到这个岁数,就算是她当皇帝,还能撑几年,最后还不是要把江山还给李家。所以当时反对的人并不是太多。

  韦后则不然,首先他把持朝政满打满算不过5年,虽然同武三思合谋去掉一些反对势力,但终究在朝廷中根基太浅,何况她所依仗的武三思父子已经被李重俊杀死。再者有武则天坐皇位的前车之鉴,各路李姓王、朝廷大员对韦后登基的想法肯定已经有所防备。

  中宗活着,就是韦后的一把保护伞,虽然韦后当权,但经过了中宗的授意,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只能是向中宗提。

  鼠目寸光的韦氏母女明显缺少*经验,把自己遮阴的大树锯掉。当然也里面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唐中宗李显发现了韦后和女儿的野心,于是幡然悔悟,决定制止两人的行为。韦氏母女权势熏心,最终铤而走险毒杀李显。

  李显死后,武后立即把中宗最小的儿子,只有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暂时送上皇位。韦皇后的想法是和原来的武则天一样摄政,掌握大权,待时机成熟之后取而代之。

  可惜,理想总是可望不可及,现实与梦境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时,朝堂之上存在着三大势力,一方是以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为首的皇后势力,一方为太平公主势力,一方为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的势力。

  权力争夺面前,亲情都成了狗屁。

  中宗尸骨未寒,三方就开始密切磋商蛋糕分配问题,经过再三权衡各自的实力后,确定写一份子虚乌有的中宗“遗诏”,内容主要包括: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太平公主职务不变。

  应该说这份“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是根据三方势力的实力以及大义、名分制订,基本符合三方的利益。

  “人心不足蛇吞象”,韦后不想把自认为自己胜利的果实分给别人,偷偷把内容改为立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从而达到架空李旦,自己专权的目的。

  韦后私自改了所谓的“遗诏”,自以为阴谋得惩,又想办法进一步算计李旦和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

  这种钻头不顾腚的行为必然遭到了另两方势力的反对,在李重茂上位后仅10天。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突然发动政变,偕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率领羽林军上万骑包围后宫,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将韦氏一派一举铲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两位疯狂的女人,一切美梦如同肥皂泡一样砰然碎裂。

  (活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皇宫内的兄弟情深
照例啰啰嗦嗦地上演了一阵多次禅让的戏剧后,相王李旦座上的皇位。

  李重茂在当了几天皇帝后,屁股还没坐热,又当回了温王。不过经过这一升一降,温王的位置也呆不痛快。等睿宗上位后“置温王重茂于内宅”,把他变相囚禁起来了。

  在剿灭韦后势力的过程中,李隆基表现非常突出,他胆大心细(诛韦后的计划,没通知李旦)、有谋略(联合太平公主)、懂得拉拢人心(私下招集智勇双全之士)、遇事果断(一见时机不对,及时行动),事后,李旦抱着儿子的头泣道:“社稷宗庙不附于地,汝之力也。”

  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没有李隆基,就没有睿宗李旦(听着好像是反了)。

  李旦坐稳皇位后,因为身体不太好,就想早立太子。按照惯例来说,应是立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明显没有平王李隆基更成器。要不是李隆基,说不定李旦自己已经被韦氏所害呢。

  李旦虽然个人才能不出众,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比他哥哥李显强多了。尤其李成器知道父亲的难处后,主动找到李旦,推辞说:国泰民安时,当然要立长子为太子,但国家多难时,应立有功劳的为太子。(“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

  与安乐公主那厮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都是一个爷爷的后代,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泥!

  李成器一再恳请弟弟应该做皇帝(“臣今敢以死请。”),大臣们也大多认为李隆基应优先做太子。经过再三思量之后,李旦顺应群意,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又上表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李成器,睿宗没有同意。

  《诗经.小雅》中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三国名人郑玄曾说:“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李成器和李隆基难得在皇家的争权夺利中,表现了一次兄弟情深。

  后来,李隆基做皇帝之后,李成器与玄宗紧密配合,杀掉了太平公主及其重要党羽数十人,巩固了玄宗的统治。并且避皇后之讳,成器改名为宪。李宪病逝后,李隆基“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 并下诏追谥哥哥为“让皇帝”,以皇帝之礼安葬,称其墓曰“惠陵”。

  两人的兄弟情谊在处处布满阴云诡计的皇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人何亮基曾在《游惠陵》诗中写道:“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李成器的作为也是无奈之举。

  李成器和李隆基兄弟俩的情况,跟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的关系非常想像,一位为嫡长子,应立为太子,另一位则功劳大大的。玄武门之变血染萧墙在前,李成器和李旦不得不掂量掂量,就算是日后李隆基没当皇帝的意思,跟着他铲除韦氏的将领们也未必答应,何况现在众位大臣就已经有了倾向(“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

  李成器思量之后,认为还是当个太平王爷吧,于是才有了再三辞请太子之事,而李隆基也就坡下驴,名正言顺的成了太子。

  李旦当上皇帝之后,这大唐王朝按说应该安定了,但由于还有一股皇帝以外强大的势力存在,给将来的太子继位带来很大的变数。

  这股势力的核心就是太平公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章  这位公主不太平(1)
《吕氏春秋&;#8226;大乐》曾说“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唐高宗给女儿取道号名为“太平”(李渊号称是老子的后代,所以道教是唐朝的国教,皇家子女多人入过道教,如太平、杨玉环等人),所以人都称其为太平公主。

  (如果太平公主知道自己的大号竟然变成后世形容女人的身材的专有名词,不知会不会气得七窍生烟。)

  名为“太平”,不过太平公主一生太不平,她从小受宠,以母亲为偶像,野心勃勃地觊觎着皇位。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经常让她参预军国机密要事的谋画(“预密谋”)。但太平眼看着李弘和李贤两位哥哥身死,也没有敢恃宠而骄、招势揽权,在这一段时间内,一直老老实实,基本不参与政事(史书只是不明确的记载了她参与除掉薛怀义和来俊臣的行动)。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是铲除张宗昌、张易之的行动,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太平公主参与了这次斗争,事后她因功被唐中宗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自此,太平开始走向幕前,她自认为智谋强过韦后等人(那是当然的,要是比不过韦后和安乐那两痴人,那就枉被武则天称为“类己”了。),于是在朝堂之上横行自如。《新唐书&;#8226;诸帝公主》中说她:“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响之。”

  在人才作用上,太平和她母亲非常想像,都不拘一格、礼贤下士,对贫寒的儒人还厚赠送金帛,不管是不是出于收买人心的目的,对受赠的读书人来说,都感恩戴德。于是太平公主的声名远播,竟然达到了美名“翕然响之”的地步。

  真正把太平公主推动政治顶峰的,是平定韦后作乱。

  韦后当时采用“矫诏”架空了李旦,虽然没有采取任何针对太平公主的举措,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