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四:公开场合表扬孩子好的行为。
中国父母常常喜欢在人前夸别人孩子,贬低自己孩子,这是最损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想让孩子有自信,一定要在人前表扬他,诚心诚意地把孩子性格中的闪光点,行为上、习惯上让人欣赏的地方提出来,让孩子感到你为他骄傲。人前表扬,即使是很小的一点点小事,比如孩子很贴心,出门会帮妈妈拎东西,对强化孩子良性行为的效果都极大。
要注意的是,在公开场合表扬的一定是孩子好的性格与行为,不是孩子取得的任何成绩或者荣誉。若是后者,性质就变了,成了炫耀,同时也违背了原则二,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同时,“人前表扬”和“人前表演”也绝不能混为一谈,有的母亲喜欢让孩子在人前把“特长”表演一番,这有作秀及与人攀比的嫌疑,容易让孩子变得虚荣。
原则五:不要事先赞扬。
有的父母在孩子考试前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考好,爸爸妈妈等着听你的好消息。”这样表面看似鼓励赞扬的话实际上会给孩子增加压力。经常听到某某考生临场发挥不好,都是孩子心理承受了太大压力所致。
父母的态度应该是告诉孩子:考试就像平时做作业一样,要有平常心,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即可。
原则六:少用物质奖励。
不少家长喜欢采取物质奖赏的办法,许诺孩子如果考试得了高分,或者弹钢琴考过了级,便给孩子买贵重的物品或者领孩子去旅游等,可结果却往往不令人满意。
为什么呢?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老师对A组的孩子们许诺,“只要画得好,就给你们奖品”,而对B组的孩子们只是告诉他们“我想看看你们自己创作的画”。两个组的孩子们都画了画,但是心理学家通过暗中观察,可以看到A组的孩子们大多都是被动地画着什么,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被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却都是兴致勃勃地在创作。最后检验画作,B组孩子的画充满了创意,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组。这个实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龄组里都进行过,得到的结论完全一样。
按常理推断,对孩子们的绘画成绩给予奖励,会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水平,然而事实却正相反。心理学家解释说:奖品虽然可以强化某个行为,但它会使人的兴趣集中在奖品上而对被奖励的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
画画属于短暂的一次性活动,物质奖励尚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需要孩子长期努力才能见效的行为,比如学习,物质奖励就更不适宜了。
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期末考试考进前十名就给孩子买台电脑,那么孩子暂时为了奖品会冲冲刺,但是这种刺激会使孩子渐渐丧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属于釜底抽薪的行为。真正想让孩子学业上有长进,就得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精神,让他们对探索未知世界、解决难题本身有兴趣才行。
最后要说的是,大人表扬孩子的态度和语气有时候比说的话更重要。夸奖孩子时一定要真诚,要发自内心、实事求是,不能明夸暗讽、言不由衷和夸大其词,孩子非常敏感,父母一次的虚伪会让孩子不再信任你的言辞。
有时,一个爱的眼神,一个紧紧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孩子的独立来自父母的培养(1)
有一次,“妈妈俱乐部”的几个妈妈约好一起带孩子到餐馆去吃午饭,那天去的是一家比较正式的西餐馆,孩子们基本上都在三四岁左右。
去中餐馆吃饭是点来的菜大家分着吃,而西餐是一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所以一个人点了一样就不能再点另一样了。小孩的菜单和大人的不同,每个小孩都领到了两支蜡笔和一大张游戏纸,上面有各种涂涂画画的游戏,背面印着菜单,列着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有汉堡薯条、比萨沙拉、意大利面条等等,还有几样是这家餐馆的特色食品。
我家三猪爱吃比萨,我把菜单上的食物名给他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吃比萨。”
同去的另一个中国妈妈坐在我旁边,悄悄跟我耳语:“想吃比萨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这里来当然要点没有吃过的,你给他点个新奇的东西,他肯定高兴。”
我看看菜单,向三猪游说另外两种这家餐馆的特色菜,三猪不为所动,大声坚持:“我就想吃比萨。”
那个女友的孩子听三猪说要吃比萨,也跟着嚷嚷:“妈妈,我也要吃比萨,我也要吃比萨。”
坐在三猪旁边的老外小女孩本来都跟妈妈说好了要吃的东西,听到两个男孩点比萨,就扭头问她妈:“妈妈,我可不可以改主意?”她妈回答:“在服务员过来记下你点的东西之前,你都可以改主意,一旦他记下来,去告诉厨房准备了,你就不可以变了。”
女孩点点头说:“那我换一样,我也点比萨。”她妈妈点点头说好。
而女友和她儿子一直在拉锯,孩子要点比萨,妈妈坚持让他点其他的:“比萨可以到比萨店去吃,妈妈在家里也可以给你烤,到餐馆来吃饭就是要尝尝不同的食物。”孩子撅着嘴都要哭了:“我不想尝新东西,我就要吃比萨。”妈妈小声哄他:“听妈妈话,妈妈为你点的东西你肯定喜欢吃,比比萨好吃一百倍。”
服务员手拿笔纸过来记菜名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诉服务员他们要吃什么,只有女友没让孩子说话,她替孩子点了。
等到大家的饭都上来了,三猪和女孩一边大嚼比萨,一边吃配的胡萝卜条蘸酱,好不快活,其他的孩子也都兴高采烈地吃着自己点的食物,只有女友的男孩闷闷不乐,看着眼前的食物,不动弹。其实在大人眼里他妈妈替他点的食物看着真是比比萨要好很多,可他就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女友劝道:“你吃啊,真的很好吃的,你尝尝就知道了。”拿起一块鱼条递到他嘴边,孩子不得不张口含住,慢慢嚼着,毫无兴致可言。
唉,这时候,孩子吃的不是饭,吃的都是失望和沮丧啊!孩子天生就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本能和意愿,想要独立自主,可如果连最简单的点一样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做不到,“独立”一词从何谈起。
孩子从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妈妈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妈妈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如果这样的意识一再地被强化,孩子的独立性就慢慢被抹杀了。
这位妈妈平时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总说要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是遇到事情却忍不住越俎代庖、要替孩子做决定,不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样孩子怎么能学会独立呢?独立不是说孩子到了十八岁,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变得独立了,它是个渐进的过程,是孩子从小就由点点滴滴的小事中累积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的独立来自父母的培养(2)
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大便之后,妈妈帮他擦了屁股,他气得大哭,说:“我要自己擦,我会擦!”我家三猪三岁多,每天要自己选衣服裤子袜子穿,我拎出一件又漂亮又舒服的衣服,他头摇得像拨浪鼓,非拣那又破又难看的往身上套。我会由着他自己选,这是他为自己做决定的开始。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可以做主的不外乎吃饭穿衣这些小事,如果父母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自信和独立精神就会不断地得到加强。再稍大些,孩子能够决定的事情就会重要一些,比如想参加哪些课外活动,读哪方面的书,直至后来,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有什么职业规划……这种自我设计的能力和自信是孩子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
常听到父母抱怨,我家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其实对于“不听话”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不听大人的哪些方面的话?如果是行为上道德品质上的问题,那么父母一定要把好关,让孩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如果是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孩子自己有主意,说明他的独立意识比较强,父母何不让他做出选择呢?这种时候,父母的意见和孩子的意见很难说谁的更正确,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够得到实现,但是,孩子的意志呢?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实现?
等到他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时候,他是否有能力去做呢?
父母挂在嘴边的话是:“孩子懂什么?大人不替他做主怎么行?”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从不懂到懂的学习过程,如果父母总是替他做主,他永远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没有犯错误纠正错误的机会,等到他进入社会必须自己做决定之时,他的懦弱不独立不敢负责的性格已经形成了,孩子的职业生涯和家庭关系都会因为这种“依赖型”性格而难以成功。
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从眼前看,父母为孩子做决定好像对孩子有利,长远看,说得严重点,是害了孩子。就好比小鸟小时候,大鸟会衔食喂它们,等到有一天,必须把它们推下巢让它们学会飞,自己去觅食,这个时候它肯定饥一顿饱一顿,但是它学会了飞行与觅食,就独立了,可以自己生活。大鸟如果不放手,一直喂小鸟,那么小鸟一定养得胖胖的,它可能歌唱得很美,舞跳得很棒,可是它一辈子都不会飞翔,不会自己觅食养活自己。
父母不放手的孩子就是那些不会飞翔的胖胖的小鸟。
有网友和我通邮件,谈她的婚姻出现的问题,我每给她一个建议,她都要说,我回去跟我父母商量一下。我说你都结婚了,怎么还不能自己做决定呢?她说从小到大自己就没做过什么决定,小事上包括穿什么衣服,搽什么牌子的面霜,大到上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和谁结婚等等都是父母替她拿的主意。她工作后曾经在几个女友的怂恿下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