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for Meaning) 一书里,他回忆了自己在集中营中的生活,认为即使在集中营里,在这个充满着苦难和毒气室、死亡只是个时间问题的地方,生命也从来没有失去过意义。他的体验是:
人生,在任何情况下,从来不会失去意义,而且这种永恒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和垂死,剥夺和死亡。
如果生命根本就是有意义的,那么苦难也肯定是有意义的。苦难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就像死亡和命运。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不可能完整。
他对于苦难是有意义的信心基于他对于人的精神自由不可破坏的信念。
这种自由使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选
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决定是否屈服于那些威胁要剥夺你的自我的力
和艰难量……决定是否成为当时情况的玩物,和自由与尊严断绝关系,而成为一个典型的被囚禁者。
毅力的测试 他很清晰地记得,即使集中营里环境恶劣,还是有几个人“在小茅屋之间走来走去,安慰大家,分发他们最后的面包”。这些美德活动支持了他的观点:对于尊严、勇敢和无私的选择永远不会被剥夺。这里有两点需要重述:
从概念上看,苦难和美德紧密相联:如果没有苦难,有些简单的美德我们无法解释。
从实际上看,即使在充满苦难的生活中,美德、尊严和人性也可以发出光芒。
现在,如果我们想要明白苦难的意义,我们就会说从概念上讲,苦难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一个纯洁和舒适的世界没有美德的空间。当问到苦难的意义或价值时,我们这么说是很稳妥的:即使是在充满了苦难的生活中,有德行的行为和有意义的选择仍是可以存在的。
但是,我们在这里应该小心,不要再迈出危险的一步,仅因为苦难在理论上可能有作用,就把苦难是有意义的和苦难是合理的混为一谈。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我们需要注意下面的两点差别:
1。 理论必要性和道德需要性之间的差别
毫无疑问,世界有痛苦、逆境和受罪,从理论上讲,它们对于我们理解诸如勇气和忍耐那样的美德是有帮助的。而且,很自然地讲,应该存在充满着逆境和受罪的世界以使我们可以加入有美德的事业。比如,我们需要有像纳粹一样邪恶的政体的“思维图画”,来“想象”与纳粹作斗争的勇气。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怎样理解苦难(8)
但是理论必要性是一回事,道德需要又是另一回事。现实中,我们需要的是美德而不是苦难和逆境。我们需要美德来面对逆境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们需要逆境来使美德成为可能就显得奇怪了。比如,我们需要勇气来和纳粹做斗争,需要忍耐力以逃过大屠杀,但是我们不需要纳粹和大屠杀来使多余的勇气和超级的忍耐在世界中存在。相似的是,英雄主义在抗击“非典”时期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如果说由于它能激发英雄主义的奉献,一些疫病是需要的,这就是非常疯狂的。超级的苦难和超级的美德或许在概念上不可分割,但是如果以超级的苦难为代价来获得至高的美德就会在道德上破产。虽然美德是必要的,但是由此说需要一个邪恶的世界,以使道德的皇冠更加耀眼真的很荒谬。我们认为其荒谬,是因为为了得到美德所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这种差别想要说明的是,苦难作为一种概念或许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在真实世界所看到的大多数的苦难——那些人为造成的、不公正的、过分的、非自觉遭受的苦难——根本不是必要的。苦难确实有一定的作用。没有人想要进行这种残忍的计算,来看多少的好事和美德能够使一定程度的残害和一定形式的苦难有道理。
2。 不伴随着苦难的意义和由苦难产生的意义
在弗兰克尔后期的写作中,他澄清了自己曾强烈提倡的苦难是有意义的观点。他最想澄清的一种误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苦难都不是必然有意义的……( 而且) 遭受苦难只是有可能会带来意义——毫无疑问,条件是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意思是苦难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可能的话应该避免。只有在它们不能避免的时候(情况总是这样),我们才不得不做次优的选择:即使遭受苦难也要尝试创造有意义或有德行的生活。
换句话说,如果意义存在,它应该是伴随遭受苦难者而存在的,存在于他们的意志、信念和想象力当中,而不是存在于苦难之中。我们甚至可能像内尔。 诺丁斯(Nel Noddings) 那样,说:“这些人在生命中已经有了意义……作为他们苦难的结果,意义更加集中了。不是苦难本身有意义。”
如果苦难从来都不是我们本来就想要的东西,或许我们应该停止使用“苦难是有意义的”这种说法,好像它真的是受欢迎的,或者因为给我们生命意义而值得欢迎。让我们记住两点:第一,是遭受苦难者的抵抗力和英雄般的忍耐,而不是苦难本身有道德上的价值;第二,人的道德价值的实现,虽然很好,但是不
生活的意义 — 84 —
能成为苦难合理的借口。
结论: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苦难有什么意义?
前几部分的讨论会支持以下观点:(1)多数的苦难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表面上的;(2)任何伴随在苦难之后的好运都是偶然的而不是必需的;(3)苦难可以产生意义,但是苦难本身还不足以有意义。毫无疑问,这听起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和鼓舞,而且很容易产生生命对于苦难如此脆弱,于是没有意义的想法。但是,笼罩在理性的悲观阴影下的生命也比基于妄想、虚假的希望、自欺和盲目乐观的生命要好。如果这个世界不会是完美的,对于生活唯一积极的立场就是充满勇气地面对它,而且了解我们的脆弱和不完美。无论如何,这和假装苦难不存在或者认为苦难能带来美德,并且对于带来美德不可或缺这些态度相比,更加积极。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苦难,我们首先应该阻止那些否认苦难、逃避苦难和赞扬苦难的尝试。让我们相信即使不是从可能有好的结果或者这个世界及来世存在繁荣的角度看,我们也能认为带有苦难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让我们清楚地辨别我们赋予勇敢地面对苦难者的意义,以及痛苦和受罪本身缺乏意义。如果我们还有疑问,让我们坦然承认我们不能给苦难找到意义。这和不惜一切代价来捍卫苦难的合理性相比,更加合理。过分的赞扬和正常化会导致危险的观点:苦难或者是无人能避免的命运,或者是一种公平的分配而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吗?(1)
尽管死亡被人们看做是一片未被发现的王国,人们对它一无所知,但却能提出关于自然死亡和可能有来世的一些具体言论。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对人们普遍接受的与灵魂和来世相关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检验。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揭示出这样的结论,即并非所有我们所理解的关于死亡和来世的观点都经得住理性的推敲。
陶女士:当我们很难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的时候,我们似乎会认为理解死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是简单地生活,而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死亡的问题。
于博士:如果有来世将会怎样呢?也就是说,如果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那将会怎样呢?陶女士:你想说什么呢?于博士:啊,我的意思是,如果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也就是让我们设想在
死后我们继续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难道这不是一种重要的值得
思考的问题吗?陶女士:为什么呢?于博士:因为,在死后我们是否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关乎我们未来的命运。
有些人认为我们死后,灵魂将依然存在,而且我们屈从于一种神圣的审判。你难道以前没有听到过这种说法吗?陶女士:你所说的是指关于死后的一些永久的奖赏或者惩罚的期望;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并不能确保人们死后是否可以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
于博士:我同意你的观点,确实没有直接的例子发现我们在死后是否仍能复活,以及人们是否有灵魂。而且当不同群体的人发表不同的言论时,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难以回答。有的人认为人有灵魂和肉体;有的人认为鬼魂就是死后的灵魂;有的人认为我们的灵魂会随着肉体的再生而再生;而有的人则认为我们并不能再生,但是我们必须接受最后的审判。我得承认,这的确令人困惑。但同时所有这些言论最终将会有重大的意义。
陶女士:如何理解呢?
于博士:让我来讲个故事吧。设想生活就是一段旅程,这里要讲的就是关于生活这段旅程中两个旅行者的故事。其中一个旅行者叫约翰,他认为在生命这段旅程的后面一无所有:这段旅程只有这么长,当旅程结束之后,完全不可能过渡到下一段旅程。另一个旅行者杰克则坚持截然不同的信念。他认为生命的旅程不仅仅是眼前所见到的这些;相反,整个旅程只是为了一个人更好地进入下一段旅程做准备。由于坚持这种想法,杰克必须认真思考在这个旅程中他都做过什么,以便为第二段旅程提供一些相关的提示。我想你现在会认为约翰和杰克可能将会拥有不同的人生。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认为约翰是一个坏人而杰克是一个好人是没有必要的,反之亦然。即使我们认为约翰和杰克在生命的旅程中都表现得很糟糕也是没有关系的。不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旅程,这里有一个基本的不同点:约翰认为生命的旅程就只有眼前这么长,而杰克则认为这段生命旅程之后还有别的旅程。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当中一定有一个人是对的,而另一个人是错的。也就是,假如生命的旅程之后什么也没有的话,杰克将会是那个错的人。
陶女士:好吧。现在我对你的观点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