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国的疆域在赵魏之间,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及陕西东部一带,西与秦接壤,南与楚接壤。北、东与魏接壤。

  当时,宋、郑、卫都比较弱小了,赵、魏、韩三国在内部巩固后,挥师南顾,便是楚国。西顾便是秦国,东顾便是齐国,北顾是胡人与燕国。战国七雄初成规模,时而联合,时而战争,以争伐为能事。不过,此时,历史也进入战国,先进的铁器农具广泛使用,春秋时期残留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即便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世族兵赋制度也遭到冲击,生产力的发展与战争的需要,使得自由民(农民)得以大量产生。这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为日益颁繁的争战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战争规模到战国后,迅速扩大。各国参战人数,已不是春秋时期车数百乘,卒几万人了,而是以上千乘,数十万人计。

  楚简王(熊中)在位共二十四年(…431…408),即位即北伐灭莒,将楚国的版图扩大到山东半岛南部。其卒后,其子声王(熊当,…407…402)立,声王五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声王不道,被盗所杀,其子悼王(熊疑,…401…381)立。这段时间,楚国国势日衰,国无雄主,朝无贤臣。内政逐步败坏,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逐步丧失。各国内部都在进行了迅猛的变革。而这时,韩、赵、魏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是强国,他们已不满足于三晋界内。在他们看来,楚国外强中干,架子虽大,但已没有惠王时期的盛况了。

  到楚悼王时期,三晋两次伐楚。第一次在悼王二年(…400),第二次在悼王十一年(…391)。悼王四年楚伐周一次(…398),九年伐韩(…393)一次。三晋第一次伐楚,史载不详,只说至乘丘而还,乘丘在今山东兖州东。应无大的战事。第二次伐楚,史载为:“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这说明,这次三晋与楚发生了较大的战争,且是楚战败,楚于是厚赂秦,让秦出来主持和议,阻止三晋的进一步进攻。也有可能秦参加了三晋伐楚的大军,楚军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厚贿秦国,与秦平,分化联军,从而结束战争。大梁就是后来魏所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本属楚,大概在此战后,归魏所有。榆关在今河南省*县南,大梁以西。伐周伐韩,史无详载,不知其果。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社会各方面都在变,推动着各国变法图存,激烈的兼并战争很明显就到来了。楚国,这个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的大国,已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了。当然,历史并没有就此让楚国暗淡。司马迁在谈论秦孝公元年时,天下形势时说到,“河山以东彊国六,(秦孝公)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史记&;#8226;秦本纪》),群雄并存的局面已经在前面不远。历史注定要重演春秋争霸的故事,只是,这次来得更猛烈,群雄不满足于争霸那种形式上的臣服了,而是实质上的国土兼并。如果说“三晋伐楚”只是战国到来初期的一个序曲,那么,随后,七雄之间的相互争伐,就是战国的交响乐。只不过,这乐奏得遍地是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