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花谢了春红-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他负心行为的原谅。据说娥皇在临终之前,曾经非常平静地与李煜告别,说:
  婢子多幸,托质君门,窃冒华宠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
  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十国春秋》)
  大意是说我非常幸运,能够嫁到你家里来,并且受到你的宠爱,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世上女子所能享有的荣耀,是不会超过我了。遗憾的是,我的孩子死了,我自己也要死了,就没办法来报答你对我的好处了。说完这番话,她又拿出公公李璟当年送给她的烧槽琵琶和平时戴在手臂上的玉环,送给李煜作为纪念,并留了一封要求从简办理丧事的遗书。三天之后,这位才貌双全的南唐第一夫人就香消玉殒了。
  娥皇的死,让这个多情的南唐国主李煜哭得死去活来,史书上说他“哀苦骨立,杖而后起”(马令《南唐书》),就是伤心痛苦得瘦了一大圈,骨头都耸出来了,必须要撑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他亲自给娥皇写了洋洋洒洒两千多字的追悼文章《昭惠周后诔》,文中尽情歌赞娥皇“婉容无犯,均教多方”(容貌美好无暇,有着多方面的良好教养);既有着“孤映鲜双”的“柔仪俊德”(独一无二的美好操行),又具备“丰才富艺”的傲人才华;他深情地追忆起两人“燕尔情好”的甜美爱情和十年来“俯仰同心”的那些个朝朝暮暮,尤其是“我稽其美,尔扬其秘”(我查考它的美妙之处,你显扬它的奥秘),共同整理修复《霓裳羽衣曲》的美好日子。“历历前欢,多多遗致”(遗留下来的情致)啊,而今竟然“玉润珠融,殒然破碎”!文章用大量篇幅,将“爱而不见,我心燬如”(永远看不到所爱的人了,我的心里就象发生了一场火灾,五脏六腑都在燃烧)的沉痛抒发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呜呼哀哉”在文中出现了十四次,如同乐曲的主旋律反复奏响,把铭心刻骨的悼妻之情逐步推向高潮。在这篇哀悼文的结尾,李煜说:

啼笑因缘 一(3)
杳杳香魂,茫茫天步。抆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
  于方士。
  他说,你的一缕香魂已经远远地逝去了,走到离我那么遥远的天上,擦拭着我的血泪,抚摸着你的灵柩,我将与你邀约在何方呢?如果说到冥间的路还可以穷尽的话,那么只有希望那方士来与我们传情了!这里,李煜用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典故:传说杨玉环死后,唐明皇日思夜想,于是他的老臣们找来一个名气很大的方士(古代传说可以与鬼神相通的方术之士),经过种种曲折,终于在仙境找到了杨玉环,为他们传递了爱情的信物和誓言(见白居易《长恨歌》)。李煜是多么希望有这样一位方士帮他召回朝思暮想的爱妻啊!
  这篇诔文可说是情真意切,字字血泪,而且李煜还自称“鳏夫煜” 。鳏,本来是一种鱼类,据说生性喜欢独来独往,因此后来就用“鳏夫”来表示成年后没有妻子或死了妻子的人。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除了第一夫人,还有一大堆妃子的,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李煜当然也不例外。但他在娥皇的悼词中这么称呼自己,就是表示说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只认你这一个老婆。弱水三千,我只喝你这一瓢。娥皇下葬时,李煜不仅将亲手书写的诔文烧掉以表祭奠,而且将这篇诔文刻之于石,与娥皇平时最喜欢的一具金屑檀槽琵琶同葬了。
  史书上曾说李煜的这种哀痛是故意掩饰他与小周后的偷情,但字里行间的悲伤确实是痛彻心肺的,没有品尝过这种滋味的人是装不出来的,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无法从这种哀痛中解脱出来,他写了八首悼念娥皇的诗,占他现存诗的一半 ,可见娥皇之死给他造成的打击确实很大。尤其是我们不要忘了,此时的李煜还是一位刚刚经历过丧子之痛的父亲,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连续丧子丧妻的打击该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他的悼诗中就常常倾诉这双重的痛苦: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
  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挽词二首》之一)
  掌中身:传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轻盈,可以在手掌上跳舞,这里比喻娥皇的轻盈舞姿,其实也有掌中宝的意思。如果说爱子的死,就像是眼前最宝贵的珍珠碎了,那么爱妻的死,就像是花儿凋谢带走了春天!剜去心头肉的遗恨还未销除,紧接着又失去了手心里的宝!特别是看到:食器里还有娥皇没来得及吃完的药呢,可是梳妆盒上已经蒙上一层灰了,他与爱妻已经阴阳相隔,永无见日!古人说:痛定思痛,痛如之何?爱子突然死亡、爱妻得病永别的情景,这前前后后的哀痛一齐涌上心头,叫李煜悲哀得已经是欲哭无泪了!
  当他走进娥皇生前所住的瑶光殿西室,看着娥皇生前所弹奏过的琵琶,睹物思人,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题琵琶背》
  侁,往来行走的样子,有时候也指往来行走的声音。大意是说,看到这琵琶,仿佛就看到娥皇那美肩如削,弱不胜衣的袅娜身影在眼前晃来晃去,似乎还听到她轻盈细碎的脚步声;她曾经怀抱着这琵琶弹奏过多少美妙的乐曲啊,如今捧起这琵琶,好像还闻得到她身上散发出的馨香,还能感受到她的纤纤玉指留下的温暖。我们知道,只有思念过度才会导致这种神思恍惚的状态。因此,以李煜天生多情的秉性,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怀疑他对大周后感情的真诚,顶多只能说他是喜新而不厌旧吧。
  但尽管如此,他和小周后之间的恋爱,却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的,已经不可能再停下来了。娥皇的死,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暂时降了一些温度,但同时也让他们的结合再也没有了任何障碍。而且,由于小周后从小就很得李煜母亲钟氏圣尊后的欢心,所以很快就被确定为娥皇的继承人,只是因为年纪太小,不得不等一段时间再举行正式的转正仪式。
  不过,命运似乎还想给李煜一些惩罚,不愿意让他的婚外情太顺利地修成正果。在娥皇死后的第二年,钟氏圣尊后也死了。母亲的死,不但再一次从感情上沉重地打击了李煜,而且按照中国古代的礼节,李煜必须“守制”三年表示孝心,在这三年之内,要停止各种歌舞娱乐活动,不能谈情说爱,甚至连夫妻同房也不允许。也就是说,我们的李煜,必须在他的皇宫里,做三年带发修行的“和尚”,他和小周后的婚事,自然也只能暂时地推后了。
  那么,李煜的“和尚”生活究竟过得如何?他和佛教是否结下了真正的因缘呢?
  

啼笑因缘 二(1)
佛教起源于印度,它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到后来逐渐有了许
  多中国特色,与土生土长的儒家、道教被并称为三家或者三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教义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首先它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苦海;然后它又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从这苦海里上岸。
  在五代十国时的南方,佛教一直非常兴盛。南唐李氏家族的几任皇帝都对佛教比较信仰和推崇,因此寺庙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旺。李煜在小时候因为有做隐士的打算,所以对佛教的那一套出世理论本来就非常地熟悉和认同。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连续失去了爱子、爱妻、慈母三个至亲至爱的人,能够安慰自己的小情人在三年里都不能卿卿我我,可以消愁解闷的歌舞汇演活动也不能办了,皇帝的本职工作干不出什么名堂,小朝廷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老是受赵匡胤的欺负,你说他苦不苦,闷不闷?像这样一个连遭不幸、极度苦闷的青年,自然会对佛教宣扬人生苦海无边、烦恼无尽的教义顶礼膜拜,自然会希望能从佛祖那里讨到消除人生痛苦的灵丹妙药,
  于是,在这一段变故不断、痛苦灰暗的日子里,国主李煜彻底变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李煜,佛祖成了他的精神导师。在悼念他儿子一首诗中,他说:“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空王”是对佛的一种尊称,“穷子”,即贫穷的游子之意,在佛经故事中用来比喻芸芸众生,此处用了佛经《法华经》中的一个譬喻。说的是一个男子,年幼无知时即离父出走,漂泊异国几十年,一直到五十岁,仍旧穷困不堪。其父思念儿子忧伤不已,奔走四方寻儿,却一直未找到,于是便在某一城中住下来,慢慢地家业兴盛,成为一方首富。恰在此时,那儿子为生活所迫,回到自己的国家,到处求衣乞食来到这个城市。有一天为了找份活干,来到了他父亲的豪宅。他畏畏缩缩的侧立在门外往里看,看到富丽堂皇的大堂内,一位长者坐在师子座上,脚放在宝几上,数不清的仆人在侍奉他。他并不认识这就是他父亲,只是为如此的豪贵气势所吓倒,拔脚就逃开了。而富豪父亲远远地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儿子,急忙派使者去追回他。儿子见有人追赶,以为会被杀,又惊又怕,竟然昏倒在地。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志向低劣,性格自卑,一下子很难适应自己的豪强富贵,便决定用权宜之法引导自己的儿子。于是另外派遣两个形容憔悴毫无威势的人,让他们传话给儿子说,愿雇他扫除粪便,将加倍付给工钱。儿子一听,便高高兴兴地同他们来了,从此,就在父亲家中干起了除粪、扫地等又脏又累的活。父亲为接近儿子,也穿上破旧脏衣,手持除粪器具来到儿子身边。他表扬儿子干活勤奋不耍心眼,鼓励他长期在这干下去,愿意将他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增加了他的工钱,又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提高了他的待遇。儿子虽然非常欣喜自己能遇到这等美事,但并不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仍自认为是受雇的贱人。时间过去了二十年,这期间,在父亲的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