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两首《渔父》词,是他题在一幅别人所画的《春江钓叟图》上的。第一首的大意是说:浪花仿佛是有意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一壶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象我这样快活的能有几个人呢?第二首说,在春风里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的是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看着长满河洲的鲜花,手拿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这首词里渔翁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隐士的生活。因为渔翁常年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看起来自由自在,所以在古人心目中,是行为艺术家,是潇洒浪漫的隐士标准像,并且在各种历史和文艺作品中不断地登场。
最早把渔父题材写进歌词,用来塑造隐士形象的是唐代的张志和,他多才多艺,诗词、书画、音乐,样样精通,但他偏偏放下翰林不做,到江湖之中做了一个钓鱼翁,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烟波钓叟”的外号。他曾创作了五首《渔歌子》,专门描写渔父生活的快乐与自由。其中最著名的是下面这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这些词在当时非常流行,可说是风靡国内外,连日本的嵯峨天皇都曾经跟风模仿过,因此《渔歌子》或《渔父词》就成了后世专门用来写隐士的歌曲名。
李煜虽然一直身在皇宫,没有像张志和那样真正去从事这种行为艺术,跑到江湖之中去做这个名义上是渔翁实际上是隐士的行当,但他从艺术世界中所感受到的自由与快乐却跟张志和是一样的。因此,当他看图说话时,自自然然就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借渔翁的形象,写自己的心情。
不过,如果我们将他的两首《渔父词》与张志和的进行比较,却可以发现两人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词就象一幅工笔的水彩画,有背景有特写,红白青绿,色彩纷呈。作者所写的虽然是自己的生活,但我们却感到作者实际上已从画中跳了出来,正站在远处欣赏这幅画,“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他替画中人的一种设想。而李煜却恰好相反。他的这两首词是题在别人的画上的,他自己本来是画外的欣赏者,但是在词中,他却一下子跳了进去,把自己变成了那个渔翁,正在那里拍着船舷高唱“世上如侬有几人”、“万顷波中得自由”,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惬意与快活。他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像“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都是粗线条的快速勾勒,重在写意而不是描绘形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意外登基 三(2)
关于这两首词的评价,曾有人嫌它们太浅,不够含蓄委婉。其实,“浅”正是李煜词最大的一个好处。他往往采用直写心意的抒情方式,把自己的整个心灵一下子捧到你的面前,让你一览无余,从而被他毫不保留的真诚所感动,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震动和共鸣。打个比方说吧,这种“浅”,就象《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练剑,“独孤九剑”是天下最复杂的剑法,但更高的境界却是“无招胜有招”,顺其自然,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克敌制胜。
就这样,李煜这位皇家少年在由笔、墨、纸、砚构筑的艺术世界中“隐”并快乐着。显然,如果有可能,他将沿着这种轨迹一直快乐地生活下去,成为一个终身的“皇家隐士”。
然而,就在李煜尽情地在艺术世界里遨游的时候,现实的世界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直以来笼罩在李煜头上的那片阴云忽然消失了:他那个一心一意要登上皇帝宝座的哥哥弘冀,居然死了。
弘冀怎么会忽然死了呢?
弘冀的死,说起来正跟他对皇帝宝座过分的热衷、权力欲太强有关。前面我们讲过,弘冀这个人敢作敢为、心狠手辣,曾经因擅自杀俘虏的事情惹得李璟很不高兴。他在做了太子后,仍是这么一种强硬的办事作风,喜欢自作主张,这样,他和心软手软耳根也软的父亲李璟之间,自然是摩擦不断,冲突升级。有一回,李璟气得拿起打球的杆子将他一顿暴打,还扬言说:“你别想登上这个皇位了,我要把你的叔叔景遂叫回来,让他继位!”这下弘冀可就慌了神。要知道,李璟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他继位时,就曾经在南唐第一任皇帝李昪的灵前发过誓,要将皇位传给兄弟而不是传给儿子。不过,他的弟弟景遂后来坚决不干,弘冀又立了打败吴越侵略军的大功,这才使弘冀好不容易当上了太子。现在,弘冀眼看离皇位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李璟居然又旧事重提,放出这样的口风,你说问题严不严重?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弘冀决意要除掉这个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亲叔叔。就在李璟说过这番话不久,弘冀打听到景遂曾因故杀了部下袁从范的儿子,就派亲信带着毒酒送给袁从范,让他伺机毒死景遂。有一天景遂踢球以后感到口渴难耐,叫人送饮料来,袁从范趁机递上毒酒,景遂喝下后暴死,还没来得及入殓,身体就已溃烂。终年才三十九岁。
弘冀的做法让我们感觉到,李煜先前选择做一个隐士来躲避兄长的猜忌,逃避权力之争,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然而,命运仿佛一定要让李煜的帝王之相应验似的,这个为夺皇位不择手段的弘冀,在杀了自己的亲叔叔后,却得了心病。据说,他连日梦见景遂变成狰狞的鬼魂来找自己麻烦,不久之后,就卧床不起,呜呼哀哉了。从此,李煜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不用、也不能再做皇宫隐士了,他成了李璟最大的儿子,成了皇位的当然继承人,并且,很快就被李璟立为太子。
公元961年六月,李璟去世。失去了父亲荫庇的李从嘉,终于不得不暂时离开他心爱的书籍和音乐,离开他无忧无虑的艺术世界,由一个皇宫中的隐士,走向那张象征着南唐国最高权力的龙椅,走向万众瞩目的中心。
那么,意外登基的李煜将面临着怎样的局面?这个从小立志要做隐士的人,
在国主的位置上,会有怎样的表现?他的前途,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导语
从上一集李煜意外登基的前后情形来看,我们可以说,李煜做帝王,对他来讲,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从事了一种对他来说非常错误的工作。所谓错误的工作,是因为他本来是个文艺天才,他给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也是做个文艺工作者,甚至还对古代的行为艺术家——隐士这个行当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哥哥弘冀的死,使他意外地成了皇位的当然继承人,父亲死后,便顶职当上了南唐的国主。那么,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又是怎么个说法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就要看看南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叫做“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李煜登上皇位的时候,是五代十国的后期,他所面临的天下大势,正处于“分久必合”的过程中。当时的中国,有后周、北汉、后蜀、南唐、楚、吴越、荆南、南汉等几个独立的政权,其中,以占据了中原大片土地的后周最强大。分裂动荡的时代,对于强者来说,是最好的时代。时势造英雄,在一片混乱中,他们有机会乘势而起,利用一切手段,成为时代的主宰、历史的主角。然而,这样的时代,对于弱者来说,却是最坏的时代。他们即使因为种种偶然站上了权力的高峰,最后,也只能是坠落谷底,成为强者登顶的垫脚石、胜利的牺牲品。
五代十国既是这样的一个乱世,自然不乏强者。就在李煜登基的前一年,后周的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他就是宋太祖,在这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大片中,他将成为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主角。然而很不幸,李煜却扮演了一个弱者的角色。他所领导的南唐,在父亲李璟手上时,就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失败的命运,其实从他登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弱国君主 一(1)
历史,其实也曾给过南唐成为强者的机会。
李煜的祖父李昪,虽然在登上皇帝宝座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光明的权谋手段,但却非常有治国的才干。当中原大地各路军阀混战不休、烽火不断的时候,他并没有急于去参加群雄逐鹿的危险游戏,而是把保境安民、善交邻邦作为基本国策,使南唐保持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公元941年,邻国吴越京师发生大火,吴越王钱元瓘被活活吓死,继位的皇帝只有13岁,国势疲弱,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这时,南唐有大臣向李昪提议趁火打劫,出兵灭掉吴越。但李昪面对这样绝好的扩张版图的机会,仍然毫不动心。他批评臣下说:这样做乘人之危,太过歹毒,这种时候,帮忙救灾才是圣贤所提倡的正道。于是,他反而派人送去许多钱粮衣帛,援助吴越进行重建。他因这种做法,被有些人讥为“田舍翁”,意思是没有远大志向的农民,但是,这同样也为他赢得了仁厚的名声,而且,这种仁厚的作风还遗传了下去,影响到了李璟和李煜,甚至,对南唐最后的灭亡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后话,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和平的对外政策,使李昪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内政上来。他采取了轻徭薄赋、奖励农桑、修明法典等一系列兴利除弊、富民强国的有效措施,使南唐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而他自己,又带头厉行节俭之风。据史书的记载,他当了皇帝以后,所住的皇宫只是在原来的官邸的基础上稍加修缮,平时衣着也十分简朴,脚上甚至还穿着草鞋,宫里面洗漱、饮食等用的日常用具都是铁制品。夜晚用油灯照明,燃的油是乌臼子榨的植物油,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