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文集 精校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顾准文集 精校本-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81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并正式发表过。——作者注)这篇文章在学术界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已不必在此多说。要指出的是,这篇文章给我们这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教益是前所未有的。
“《关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文,反映了顾准同志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成果。文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存在的矛盾和发展趋势都作了分析。令人惊奇的是,在文化革命中,那样恶劣的研究环境里,他何以能产生出这些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即使在今天,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堪称高论。这似乎多少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聚集了一大批像顾准这样明察秋毫、才华出众的人才”。
够了,引述得已经够多了。这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者在认真审读这部文稿以后,反应也是十分积极的,1988年6月,编者提出了以下意见:“全稿文字凝练晓畅,笔锋犀利,激荡人心,读来爱不释手。”认为“作者忠于革命,热爱人民,他写的文稿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从观点到语言都不超出学术范围”,因此可以出版。认为“作者竟能在文化革命万马齐喑的年代,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这一系列真知灼见,他的智慧和勇气实在令人钦佩”;云云。不久,文稿的出版已成定局,是年8月我为此书写了一篇序言。1988年年底、1989年年初校读了清样,满以为不需多久,就可以看到样书。然而,谁能意料得到,1989年春,以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本书终于未能面世。这一搁,整整三年过去了。
现在,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天日。鲁迅在为《白莽作(孩儿塔)序》中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更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些年来,我手里捏着的不仅是一团火,而是一团熊熊烈火。现在,当我手里捧着这本装桢朴素的遗著,终于见到了先兄的遗墨,因此而能得以流布,心里感到的欣慰是难以言喻的;先兄若地下有知,可能会稍稍感到意外吧,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他为我写的这些“笔记”,居然还会出版。
既然结成集子出版,需要为之题一个书名。《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我提出、在同时提出的五六个书名中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后选定的。曾经想采用《娜拉出走以后》为书名,征求王元化同志的意见,他也认为还是《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好,这个比较严肃的书名符合书的内容,不会产生误解,就这样定下来了。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大体上体现了本书各篇蕴含着的主要精神和思想,我认为:不仅如此,也可以认为它概括和如实地描绘了作者一生走过来的路。其实,也不光是他一个人如此。不是吗,所有和他同时代的人,不是都从“30-40年代的战争与革命,某种远大的理想——超过抗日的理想,以及由于这种理想而引起的狂热,宗教式的狂热”(引文如未注明出处,均见本书,以下同)中走过来的吗?不是都经历过50年代“一天等于二十年”那种狂飙式的革命浪漫主义吗?不是都需要从理想主义转到经验主义吗?所不同的是,作者较早地就“痛苦地感到,人,如果从这种想象力出发,固然可以完成历史的奇迹,却不能解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因而,早在20年以前就提出现在需要的是“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知道我们已经解决了什么,哪些没有解决,哪些是走过了头,实事求是,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客观实际”。
“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将来的问题,而是紧迫的现实问题。它正在困惑着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革命的激情,而是“冷冰冰的解剖刀”;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验主义地解决现实问题。作者在这里斩钉截铁地向我们表示将:“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作者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经历应当是和作者同时代的人所共有——本文作者)“深深体会,斯巴达体系(即平等主义、斗争精神、民主集体主义)是艰难环境下打倒压迫者的革命运动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斯巴达本身的历史表明,籍寡头政体、严酷纪律来长期维持的这种平等主义、尚武精神和集体主义,其结果必然是形式主义和伪善,是堂皇的外观和腐败的内容,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作者还进一步极其尖锐和深刻地认为“要克服异化而又反对僧院共产主义、斯巴达平等主义,这是非常非常高的理想,是一种只能在人类世世代代的斗争中无穷尽的试验和反复中逐步接近的理想”。这样,作者又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中来。不过,正如作者在这里极为惋惜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学生中未必有几个人能够懂得这一点”。
我们都是被革命的理想主义鼓舞着参加到改变现实世界的革命运动中来的,我们经历了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一切,现实生活又向我们提出了许多过去从未想到过的问题。显然,从革命导师那里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可能,是用严肃的科学态度,不带任何偏见,严峻地重新审视和剖析人类迄今为止、尤其是现代的全部历史经验(当然包括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乎历史逻辑的对未来的规划。这就是作者所以如此坚决地要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的根据,我认为。
诗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散文的时代。
陈敏之
1992年8月18日
顾准《顾准文集》目录页

附二:顾准传记

顾准(我的五哥)于1974年12月3日因患肺癌不治病逝,至今已经14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丧失亲人的感情上的冲击已经过去,现在更多的是理智的思索。然而,由他的亲人来为他写传略,仍不免蒙上一点感情色彩,虽然这篇容量不大的传略并不企求对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顾准,1915年7月1日(农历5月19日)生于上海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兄弟姐妹共10人,在兄弟辈中行五。因外家无子嗣,自幼从母姓。原籍苏州,民国初年在父亲一辈举家移居上海。父亲晚年业中医。以家境清贫,无力继续求学,1927年在黄炎培所办中华职业学校旧制商科初中(学制为二年)毕业后,由留云小学母校教师殷亚华推荐,经王志莘介绍入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任练习生。
1927至1937年的10年间,正是我国民族工商业有相当发展的时期。潘序伦从美国学成归来,移植到国内的新式簿记——现代会计学,是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旧式簿记的一种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他借助科学原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按其不同类型的具体特点,设计各种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检查,它较之我国传统的旧式簿记,要精确、及时、科学得多,因此受到开始运用现代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新兴工商业者的普遍欢迎。适应这种社会需要,潘序伦的会计事业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扩展到立信会计补习夜校,以后又创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立信会计编译所、立信会计用品社等。当时众多中小工商企业中从业的中小职员、练习生、学徒,迫切要求增进业务知识,改善社会地位,因此,这种业余补习、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不仅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多数业主的支持,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和会计事业在这一期间有极大的发展。
1927年,顾准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时,不过12岁。以后经过勤奋自学,逐渐学会和掌握了会计学这门学科。然而毕竟年事过小,稚气未脱,因而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当他第一次登上立信会计补习夜校的讲台讲课时,(当时只16岁),竟被学生轰下了台。又过一年之后,第二次才算站住了脚。
从1927年到1940年离开上海,顾准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前后工作了14年。他从刻蜡纸、印讲义、改课卷,到在夜校讲课、担任夜校部主任、撰写会计学著作、在之江和沪江等几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时期,是他职业向上时期。193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此时不过19岁。以后,陆续出版的有《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簿记初阶》、《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中华银行会计制度》、《所得税原理与实务》、《中华政府会计制度》等。这些著作出版问世时,有的用了顾准自己的名字,有的署了别人的名字。值得在这里提到的是,顾准与潘序伦的关系。1934年顾准参加革命活动以后,曾几次被迫流亡。潘序伦对顾准是一个危险的赤色分子并非没有觉察,但他对顾准几次进出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仍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并且还同意他可以采用在家撰写会计著作这种更为自由、也更适合于从事秘密活动的职业方式,甚至在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向潘序伦提出警告以后,他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潘序伦对顾准爱其才,也敢于用其才,在他心目中还曾把顾准视为自己会计事业的继承者(潘序伦直到晚年还这么说),不问他政治面貌如何,采取了一种开明、宽容的态度,而顾准和他的家庭也因此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条件,这在30年代的旧社会,确实难能。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四省沦亡;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失败,国民党坚持奉行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普遍的民族觉醒的推动下,顾准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了革命运动。经过1933年下半年的积极活动和酝酿,1934年初,以顾准为核心,成立了一个自发的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进社。参加进社的最初的成员是团结在顾准周围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事和立信会计补习夜校同学中的先进分子。第一批成员有顾准、李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