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爸爸爸-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都面带微笑,甚至衣冠楚楚,不像是刺客。说不定他们只是来寻找情人或恩人的?或者是拾金不昧来寻找失主的?或者是受台湾熟人之托来寻找什么故旧?
  他们四处探头探脑东游西荡的时候,街上寂静了许多。
  据闲人们说,这个小镇的居民后来都习惯于晚开门和早关门,习惯于养看家烈犬,而且多了一些流行口白。人们见到做了恶事的人就忍不住诅咒:“等着吧,总有人要长龅牙齿的。”或者是:“就算老天没长眼,他也不一定过得了西门桥。”喜欢恶作剧的人还曾这样吓唬朋友:“不得了,今天街上有个眼生的人到处打听你哩。”直到有一次,一个被吓唬的人当场晕倒,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差一点猝死,大家才知道这种玩笑不能乱开,往后的口舌才谨慎了许多。
  2007年9月
  ◇ 前者最初发表于1987年《钟山》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北门口预言》。
  后者最初发表于2008年《中国西部文学》杂志。
  

鼻血(1)
马坪寨,错错落落的一片木楼房,夹着一座青砖楼,老远就能看见。砖楼的梯形封火墙檐角高翘,一角叠着一角,一级落下一级。檐草居然已粗大如树,当然是*了漫长岁月的结果,若出现在夜里,将冷不防给路人一种黑森森的狰狞感。苔藓从墙基蔓延开来,蓬蓬勃勃泼染于墙,眼看就要把砖楼完全包藏。
  老屋空了多年,囤积着一屋发霉的气味。但不时有人跨进门槛,把一角角黑暗认真地盯上几眼,似乎努力地要看出个什么究竟。他们是过路歇脚的农夫,叽叽喳喳的少女,或一些坐汽车远道而来的读书人。读书人喜欢负手闲步,把门口两尊石头狮子拍拍打打,把蛀眼密集的大木柱抚摸抚摸,更喜欢在厅堂里一张女士玉照前整顿神色,交头接耳一番。
  女子的大照片陈旧灰黄了。年龄说不准。衣着在今天看来不算十分洋式:一件短袖旗袍把胸脯小心裹住,却把颈脖大面积裸露出来,交给公共目光去七叮八咬。
  本寨人都知道,这里原住着一个大户,姓杨,是个大药商,家有两位千金。姐姐在九州外国行医,照片中的这位则是妹妹,曾是著名演员,用本地人的话来说,在上海“唱电影戏”唱得大红大紫,想必在大码头上赚了不少银洋。如此而已。本寨人不知城里的读书人为何这样惦记一位戏子,一趟趟来查看老屋。有什么可看呢?有曹跛子耍蛇那样好看么?有湖北班子的大变活人那样好看么?
  他们把外地统称“开边”,似乎唯马坪寨才是中央,只有身处中央的人才活得最有道理。而“开边”人总是有些古怪的。
  待外地人走了,本寨人进去捡个烟盒子,捡个汽水瓶子,看能不能废物利用。有时他们也把招引远客的大照片评议一番。
  “乖致得婊子样的。”
  “乖致什么?嘴巴好大,丑死了。”
  “*它它的,养五个娃崽不碍事。”
  “色是祸呢,没听说过吗?红颜薄命。”
  “莫搞下的。人家是人民代表,毛主席都请她到北京去坐皮椅子。我舅舅说过,那皮椅子一坐下去就塌两尺,你脔心都到了口里。”
  “死猪仔,你坐了我的斗笠。”
  众人意见各别,有一点共识却坚定不移,即这号洋式女子担不得粪桶,铡不得猪草,只能摆看,切切不可做娘子的。至于电影戏,他们也觉得不以为然。县里的班子来挂白布放过两次电影戏,既无锣鼓也无唱腔,不论生旦净丑,只是讲讲白话,才端上碗就吃完了,才上床睡觉就天亮了,快得实在没有道理。当时村长看见银幕上又打仗又开荒硬有几百号人,忙煮了两锅面条办招待,后来电灯一黑,千军万马不知去了哪里,场上只剩下两个放片子的伙计——他娘的电影电影,就是这样骗人的呵?
  杨家二小姐不过是唱唱这种没腔没板的骗人戏,一没当上县长太太,二没在城里开铺子,马坪寨乡亲觉得这事并不怎么光彩——尽管她还算仁义,给乡政府捐过一台水泵。
  乡长严禁马坪寨人破坏老屋,也不许用它来囤粮谷或关牛羊。有一次,三老倌拆了一根檩子去修水车,乡长知道后立刻瞪眼开骂:“胡闹!你晓得人家是什么人?毁了人家的家产你有几个脑袋去赔?就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了,你搞破坏呵?”
  众人想到第三次世界大战,觉得乡长的眼瞪得极有道理。
  这一年,坡上的竹子全开了花;挖山时又挖断一条碗口粗的冬眠蛇,各户都剁去一截煮着吃了;有人还更下作,在水井边上屙下一堆臭粪,沤出了一窝蛆。总之,这世道有些不正经了。城里的一些青年学生跑到马坪寨来贴大字报,喊口号,打石头狮子,开批判大会,撕下杨家二小姐的大照片,四下里瞪眼睛恶狠狠一番。据他们说,*开始了,这臭妖婆也被都市里的革命人民揪出来了。哪是什么革命艺术家呢?她不过是个臭妖婆罢了,大破鞋罢了,美国女特务罢了,不但大搞反革命活动,还同好多男人不干不净——妖婆子有*术哇,勾的都是大人物。你看看,你想想,有这样的祸水,中国还能不*亡国么?有朝一日美国和日本的飞机还能不来丢炸弹么?……这些话,说得马坪寨人面色惨白。

鼻血(2)
到岁末时分,马坪寨的返销救济粮没有发下来,大概是杨家妖精婆反了革命,乡亲们也跟着受连累。众人便气愤,尤其是男人们,纷纷诅咒那*的*。
  某位妇女被柴烟呛了一口,不免火冒三丈:“*也是本事,你要曹跛子的妹子去勾勾看,勾猴!”
  几位女子立即附和:“勾猴!”
  妇女又说:“哪个叫你们男人浑身骨头轻?勾了魂,活该!”
  几位女子再次附和:“活该!”
  旁人便默然。
  关于杨家二小姐的消息从此绝迹。她或许死了,或许坐了大牢,大家对此都吞吞吐吐。马坪寨青砖老屋的阶基已被荒草淹没,再无什么人来探访。
  不知什么时候,邻居开始悄悄议论,说半夜时分常听到空楼里有人咳嗽,还有清清楚楚的脚步声和泼水声,想必是老宅子不干净,闹鬼。这一说,男人们胆子再大,也不敢用老屋来码柴和囤石灰,白天也躲它远远的。有时候母鸡跑到那里去了,或许生了野蛋,男人们也不敢去寻找清查。
  这一年,公社机关的干部又多了一两桌人,加上有几个单身汉要结婚,房间显得十分紧缺。公社干部看中了马坪寨这栋砖楼,又觉得有责任打破闹鬼的迷信。黄秘书来看过几次,说根本没听到什么脚步声和泼水声么,只有几只老鼠么,看把你们吓成了这样。乡亲们不相信黄秘书,说你们吃国家粮的福气大,八字硬,阳气足,火焰高,自然是看不到鬼的,哪能与我们农夫子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一个奉命搬进空楼的是伙夫,一个叫熊知仁的后生,众人都叫他知知。他挑着铺盖卷来到老屋前,被前面一团黑影吓了一跳。他挺长脖子,眯缝眼睛,透过又破又旧的两块小眼镜片,把前面的黑影警觉地辨认了一番,发现是棵普普通通的樟树,方定下心来。
  他的小眯眼自然是被灶火柴烟熏坏的,很多东西看不真切,以至他迈进大门时,差点又被门槛绊了一跤。他晃晃地站稳脚跟,收收鼻孔。
  “香!”
  天井里只有鸟粪和腐草的酸臭,左边厢房里有两个木匠忙着破木下料,松木味也不能说是香。
  黄秘书说:“你放下东西,去下湾村喊四个泥匠来。”
  “香!”他依然专注地收缩鼻孔。
  “什么香?”
  “牙膏香。”
  “哪来的牙膏?”
  “真真是香。”
  “鬼打蒙了,快去喊泥匠吧。”
  “贼养的,我鼻子明明……”知知觉得自己的鼻子是有点不堪信任,咕咕哝哝去下湾村请泥匠。
  下午,他清扫着老屋,扫走几堆落叶和鸟粪,又嗅到了那股似有似无莫可名状的香味,不觉有些奇怪。那香味到底从哪里流出来的?或者——到底有没有那股香味?他四处查找,挺长脖子,对楼宅的各个局部投去警觉目光。一砖一石都放大了,清晰了,凸现了,柱子在移动,墙壁在旋转,头顶的大瓦盖也波动翻涌起来,似乎有了某种活气,暴露出某些意思。他在天井一角捡了个破灯盏座子,觉得分明有个人,曾经在这盏灯下等人,想起了什么伤心事,默默地流泪。他看到后院荒草掩盖着的一条石板小径,觉得分明有个人,曾经在这里跑来跑去捉蝴蝶,笑声碎碎地装满一院子,还有汗津津的肩胛在枣树干上倚靠。他又发现一口废荷塘,全盛着干泥,长满茅草,有个癞蛤蟆跳了一下就不动了,胸有成竹地盯着他。他猜想当年这里定有一湾碧水,半池莲荷,映着蓝的天白的云,映出塘边一件红衣衫,跳动得像一团火。塘边有块石板特别平滑,差不多是一面墨色大镜,那当然是一双柔嫩的赤脚,曾经反复在这里踩踏,才有今天细腻柔软的石面。

鼻血(3)
他像一条狗,继续找着,嗅着。他来到楼上,看见许多碎瓦片。他还在板壁上发现了一个墨写的“羊”字,在一道壁缝中发现了丝线球和钢笔帽,在一个窗台上发现两道刀砍的痕迹,一个缺了腿的铸铁香炉。这一切过于琐屑零散,没有什么含义,但似乎也能串起来,串出一个关于某人的故事。知知是一条能嗅出故事的狗,甚至明白了这个故事的许多细节,连很久以前的一个眼波,一声病中的呻吟,他也能用鼻子在尘封的砖瓦梁桷中细细挑剔和挖掘出来。
  他很有信心地走进一间杂屋,与蛛网和蚊虫大战,在成堆的松子里果然又有新收获。有一个玻璃镜片,不知曾照过什么样的容颜。还有一根泥垢包裹的银簪子,在掌心里一擦,便闪出一道诱惑的银光。
  “乱丢乱丢,不就在这里么?”
  他自言自语,带着一种埋怨的口气。话一落音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