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易中天品三国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情吗?所以陈迩冬先生说他“很为刘禅叫屈”。
  第二,不免挨训。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临行前上表刘禅,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出师表》当然是千古高风的华章,我们每个人读了都要深受感动佩服不已的。但有一个人可能例外,那就是刘禅。因为诸葛亮这篇表文的口气,完全是训小孩子。什么“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不宜偏私”、“不宜异同”,都不怎么好听。或许有人会说,不好听又怎么着?忠言逆耳么!对不起,你搞错题目了。我这里不是要讨论诸葛亮说得对不对,而是要讨论刘禅听了爽不爽。诸葛亮的话当然是对的,但刘禅听了不爽,怕也是可能的。何况诸葛亮在说这些话时,还动不动就抬出“先帝”来。你看短短一篇《出师表》,提及“先帝”就达十处之多,可见平时也是“先帝”不离口的。我要是刘禅,心里就不爽。什么都是我爸如何,那朕呢?
  第三,难以亲政。我们知道,诸葛亮只是顾命大臣,不是摄政王,更不是皇帝。他的任务只是辅佐刘禅,不是代替刘禅。所谓“托孤”,只不过新君年幼,这才要托。新君成年以后,就应该让他亲政。何况刘备说得很清楚:“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么,刘禅如果“才”呢?当然就不能“自取”了。但是,我们看不到诸葛亮有还政于君的打算,也不知道在他的计划中,什么时候才能让刘禅从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刘禅的“实习期”好像总是不满,总是不能“转正”。请问,如果你是刘禅,高兴吗?
  形同软禁,不免挨训,难以亲政,这三条加起来,估计刘禅是不爽的。于是我们就要问第四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君?
  通常的说法是刘禅太差。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么!把蜀国交给他,还不完蛋?那么,有证据吗?有。四个证据。第一,亲信小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说也罢。而且,刘禅的亲信小人,恐怕早有预兆,否则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不会大讲先汉后汉如何如何了。
  第二,不战而降。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刘禅准备投降时,他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极力表示反对。刘谌对他的父皇说,就算我们穷途末路必败无疑,也得君臣父子齐心协力背水一战以身殉国,才对得起先帝呀!然而刘禅不听,刘谌只好跑到刘备的庙里痛哭一场,杀了全家然后自杀。有刘谌做比较,刘禅不更显得窝囊么?
  

非常君臣(4)
第三,忘恩负义。据《三国志·后主传》及《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有份。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侯,偏偏没有赵云。后来,由于姜维等人打抱不平,才在第二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是刘备集团的大功臣,更是他刘禅的大恩人。追谥故人,居然不念赵云,还要别人提醒,岂非忘恩负义?
  第四,没有心肝。据《三国志·后主传》及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刘禅投降后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特地演奏了蜀国的乐舞(为之作故蜀技)。“凄凉故蜀伎,来舞魏宫前”,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所以“旁人皆为之感怆”,只有刘禅“喜笑自若”。这一表现,就连司马昭也看不下去。司马昭对部下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想念蜀国吧?刘禅说,这里快乐得很,不想念蜀国(此间乐,不思蜀)。这实在太不像话。于是,随刘禅入洛阳的旧臣郤正(郤音戏)就去对他说,下次再问,主公就说先人的坟墓在那里,没有一天不想念,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后来,司马昭又问这个问题,刘禅就按照郤正教的那样说那样做。司马昭听了大为怀疑,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马上睁开眼睛,说你猜对了,就是他(诚如尊命)!结果所有的人都笑(左右皆笑)。你说刘禅是不是没有心肝?
  但是这些说法也都可以商量。第一,历朝历代的皇帝,哪个身边没有小人?汉文帝有没有?汉武帝有没有?昭烈皇帝刘备的身边,难道就没有?比如那个法正,就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小人,很让诸葛亮伤脑筋的。再说刘禅也并非只是亲信小人。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号为“四英”,前赴后继地辅佐刘禅。刘禅的政府,难道不是“贤人内阁”吗?
  第二,不战而降也可以讨论。历史上不战而降的并非只有刘禅,刘璋也是。难道刘璋不战而降就是弃暗投明,刘禅不战而降就是丧权辱国?讲不通吧?当然,刘禅和刘璋还是有区别的。刘璋说得很清楚:我们刘家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反倒让老百姓遭受战争之苦,实在于心不忍!这就值得肯定。刘禅却没有这个境界,他考虑的是保命问题,因此原本准备逃跑。只是因为跑不掉,才投降。所以,刘禅的不战而降没什么可取之处。但蜀汉亡国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亡国之君就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第三,不追谥赵云也有原因,原因就在刘备称王时只封了四员大将: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也没有“五虎上将”一说。事实上,赵云终其一生,也未能做到“名号将军”。刘备在世时,是翊军将军。刘禅继位后,做到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后来又因“失利于箕谷”而被贬为镇军将军。所以,赵云的地位一直不如关、张、马、黄。刘禅按照四员大将的名单和规格来追谥已故将军,正是继承了其父的做法。这当然是委屈了赵云,也确实忘恩负义。但这笔账得先算在刘备头上,不能只骂刘禅一人。何况刘禅最后还是追谥了赵云,应该说是从善如流,何必厚非?
  

非常君臣(5)
第四,刘禅在司马昭面前的表现确实恶心。即便是亡国之君,也不该这样窝囊,这样没有骨气,没有心肝。刘禅降魏十三年后,吴帝孙晧降晋,被封为“归命侯”,级别比刘禅低一等。据《晋书·武帝纪》,孙晧到了洛阳,登殿拜见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让他坐下,并对他说,朕设此座等待足下,已经等得很久了。谁知孙晧倒驴不倒架,鸭子死了嘴巴硬,反唇相讥说,臣在南方也设此座以待陛下!常言道,败军之将不敢言勇。孙晧作为一个亡国之君,面对受降者,居然如此张狂,至少比刘禅的表演更有“审美价值”。
  但是,刘禅虽然窝囊,却绝不弱智。他只是没有骨气,并非没有心眼。说白了,他是装疯卖傻。刘禅很清楚,作为亡国之君,他是永远也回不去了,能保住性命就是好事。他也清楚,要保住性命,就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有复辟之心,就连想念蜀国也不行。正如《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所言:“思蜀之心,(司马)昭之所不欲闻也。”因此,他必须表示自己“乐不思蜀”。而且,他还必须表示,即便有了思蜀之心,也是别人教的,自己学不像。结果,“左右皆笑”时,他这个“安乐公”就“安乐”定了。因为他那一句“诚如尊命”,不但证明自己并不思蜀,还证明自己缺心眼儿,可谓“一举两得”。做到这一点其实极难。试想,刘禅在照着郤正所教说了做了以后,如果司马昭不问“何乃似郤正语邪”这句话,又该怎么办?这就说明,刘禅要么有胆,敢赌这一把;要么有智,算准了司马昭会问。无论何种情况,都证明刘禅不是草包。
  其实,对于刘禅的智力,诸葛亮是有过评价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刘备临终前曾有遗诏给刘禅,说丞相感叹你“智量甚大”,进步也快(增修过于所望)。果真如此,朕也就放心了。诸葛亮不会拍马屁,刘备也不是护短的人,此说应该可靠。或许有人说,这是诸葛亮安慰刘备,属于“善意的谎言”。这当然也有可能。但再夸张,也不至于“智量甚大”。也就是说,刘禅顶多是平庸,不是弱智。
  事实上刘禅并非弱智之人。尹韵公先生的《刘禅与诸葛亮》一文,就曾用两件事说明这一点。第一件事,是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就不再任命丞相,以免自己再次大权旁落。刘禅的做法也十分精彩。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总统国事”。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四月,任命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恢复了汉武帝以后的制度。延熙二年(公元239年),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也录尚书事。大司马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大将军费祎主管军事,兼管行政。两大权臣权力交叉,相互制衡,各有侧重。这样一种高明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岂是弱智的人想得出的?而且,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事”。如此这般不动声色地从辅臣手中夺回君权,又岂是弱智的人干得了的?
  第二件事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军至辽东,征讨公孙渊。这在蜀人看来,无疑又是一次北伐的好机会。然而刘禅给蒋琬的指令,却很沉着冷静。据《三国志·蒋琬传》,刘禅说:辽东三郡发生的反曹事件,就是当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呀!看来上天是要灭亡曹魏了。请爱卿整治行装,奖率三军,进驻汉中。等到吴国的军队也开始行动(须吴举动),东西两方相互呼应(东西掎角),魏国内部又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发动进攻了(以乘其衅)。好一个“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其实就是告诫蒋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