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历代名家名帖很多,忌都去临摹和学习,那样会变得芜杂、混乱,当然精力也不够用。费先生说必须“专攻一家”:“先习楷,重点临一家,或一碑,或一帖,也须兼临些他家,这样既有某家(或某碑某帖)特色,也有其不同处。”
重点临学一家,或一碑一帖,再兼及别家,并融会贯通。主体面貌让人一看明白出自何家何碑何帖,细辨又有他家的笔意、风致。只临习一家一碑一帖,没有任何变化,则称之为“书奴”,亦为大忌。楷书如此,行、草亦如此。
弘征年长我十岁,已七十有余。他诗文俱佳,精于治印,书法上篆、隶、楷、行、草皆能,但历年来主攻汉简、楚简,再融入他体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面目。
与施杰云同居一城,与他交往几十年,他的书法广受关注:楷书以欧阳询为主,行书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草书主学孙过庭的《书谱》,再兼顾各家之长。
成绩斐然的书家,忌胸无点墨,忌孤陋寡闻,忌不懂诗文。当今不少书家一开笔作书,便是古贤人语录,便是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篇、名句,自己的“话”一句也不见,便让人轻视。现当代书家中的鲁迅、郭沫若、启功、郁达夫、王一川……字写得好,同时兼有作家、诗人、学者的身份,书写的内容多出自己心,真正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两美互映,让人钦服不已。
治印的“三病”与“六忌”
我国印章历史悠久,据可靠资料,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已盛行刻字技艺(如甲骨文)。《尚书》载:“汤以印与伊尹”,可知商代就已风行用印章了。周代的印章(称为“周玺”),多以青铜为材质,上刻的文字为“籀书”。秦代由“籀书”演变为“篆书”,印文自然多为篆字。秦印一般分为“官印”、“私印”(私人姓名印)、半通印几种。
汉代印章达到空前的灿烂辉煌,印文以白文(阴刻)居多,由“小篆”演变为“缪篆”。特别是“官印”,篆法平直方整近似隶书,浑厚古朴,外朴内巧。而汉“私印”种类繁多,从印文制作来看,有白文、朱文(阳刻)、朱白文相间、回文印、图案边印、肖形印等;从形式上看,有一面印、两面印、多面印、母子套印、巨印等;从字意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吉语印等。齐白石曾说:“刻印,其篆刻别具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之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乎千古。”。xjqi。
中国的篆刻艺术,到了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印学书籍纷纷出版,而且形成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印派,名家辈出,逞一时之盛。
吴昌硕,为近代罕见之诗、书、画、印全精大师,堪称四绝。他精善周代石鼓文,善以金石文字的笔法来写字、作画、治印。他的篆刻艺术气魄雄伟、天真浑厚之处为以前名家所不及,被称为近代印林大家。
齐白石,“他以木工刀法用于篆刻,形成了雄壮、爽快、肯定的风格。苦学秦汉,特别是对汉官印中的将军印、急就章有突出的心得”(陈寿荣《怎样刻印章》)。
刻印,又名治印,因自古治印多用篆字,故称“篆刻”。古今说到好的刀法,有三个要素:一曰“准”,在用刀时看准笔画的边线,不可马虎;二曰“狠”,下刀有气魄,一气呵成,凌厉凶狠。三曰“匀”,和书法一样,要有起笔、收笔,行刀讲究用力匀,一刀到底,收刀时要稳要慢,力避“失刀”。
治印“三病”为:见闻不博,学无渊源;偏旁点画,凑合不纯;经营位置,妄意疏密。
“六忌”为:一忌“光”,笔意刀法全无,只求整齐;二忌“滑”,不认真写印稿,草率行刀;三忌“板”,生硬板滞;四忌“匀”,横竖如一(方块病),不求古致;五忌“弱”,毫无气魄;六忌“粗”,苟且了事,有伤大雅(见《怎样刻印章》)。
篆刻,是书法、绘画、雕刻三结合的艺术,而书法是最重要的,刻印犹如作书,讲究结构、章法、笔法、刀法,虽为刀刻,却具书意,因此有“铁笔”之说。
齐白石的《论印》诗写道:“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
译成白话为:世人治印,有的做作,有的死摹古人,有的不是刻而是“刮”与“削”,甚至刮削得如虫蚀剥落的模样,看不出笔意,若提倡这样错误的治印方法,令人发愁。我们不趋此风,讲究“刻”和“写”,似英雄斩蛟,似快刀割玉,果敢而痛快。
篆刻以篆文为主,故需通晓篆文,忌误刻、错刻。
篆刻以厚重为最佳之境,忌脱离汉印深稳厚重的基础,去追求无根无源的“新”与“奇”。
著名书法篆刻家邓散木(卒于1963年),其寓所名为“三长两短斋”,“三长”者:诗、书法、治印;“两短者”:画与词。他认为“三长”中,以治印为第一。沈禹钟老先生曾评其治印:“三长两短语由衷,自许平生印最工;巨刃摩天空一世,开疆拓宇独称雄。”
题款、钤印须用心
一幅书画作品完成了,书画家还有最后的两道工序:题款与钤印。别看是简单不过的事,他们往往十分用心,力避粗率、轻狂、随意,否则会影响整体效果,导致前功尽弃。
“题款,又名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款识,是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颜师古注释《汉书?郊祀志》‘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中的‘款识’说:‘款,刻也;识,记也。’又有一种说法,认为阴文是款,阳文是识。张世南在《游宦记闻》中说:‘款谓阴字,是凹入者;识谓阳字,是挺出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钟鼎上的文字,在外为款,在内为识。《博物图》中说:‘款在外,识在内。夏器有款无识;商器无款有识。’中国画上题款的称谓,就是从钟鼎彝器铸刻款识移用过来的”(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
国画、书法的题款,一般来说,要写上完成作品的时间和作者的姓名,叫做“单款”。如果是赠送他人的,则要写上“××雅正”、“××正腕”之类文字,谓之“上款”;再写完成的时间及作者姓名,谓之“下款”,总名为“双款”。
款式有多种,曰“单款”、“双款”、“长款”、“穷款”。题写的文字很多,为“长款”;单落一姓名或只钤一名章的,为“穷款”。
题款有一些禁忌,是必须回避的。不管是画和书法,忌讳题写的位置不对,不能破坏画面、书面的总体效果,不能喧宾夺主;字的多少、大小以及选择何种书体,都必须认真考虑。忌题写内容文理不通,或任意发挥,离题万里。题款必须遵循这样几个原则:化实为虚,平衡画面;拦边封角,以求聚气;因势随形,加强气势;文字精粹,相得益彰。
如果是赠人之作,要体现谦逊之风,称谓、行文要得体;书写时,不可“上款”、“下款”并头,以暗示自己不肯居人之下。如齐白石为人贺寿所作之《仙桃图》,“上款”为“逸菴老人正画”。“下款”低“上款”两字的位置,为“九十九岁白石”。“正画”,即请你指正我的画。
题完了款,再钤印。钤印,就是盖印章。
钤印亦有基本的要求:
印章应与国画(包括书法)风格协调。如大写意笔墨粗犷的画,应钤比较苍厚古拙的印章,工笔画宜钤比较秀丽柔挺的印章。
钤名章应在作者姓名下面或适当靠近的位置。“押角印”(闲章)钤在作品适当的下角;“引首印”(闲章)钤在款识上首的适当位置。
名章的大小,一般来说,应和款字大小相等,或略小,切不可比款字大。
此外,喜欢收藏字画的人,往往在字画上钤上“鉴藏印”,故钤印的位置要再三审视,禁忌破坏画面。尤其是字画数次换主,如果各人都钤上“鉴藏印”,又没有适当、多余的位置,便把好端端的作品玷污了,是为大忌。
好友施杰荣,集画家、书家、印家于一身。几十年来,见我喜欢画画写字,给我刻赠过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印章十余方,名章、闲章、肖形印俱备。加上其他师友,如李立、弘征、徐耕圃、楚石、吴超、吴志明……所赠之印,林林总总有近五十方之多,故我无论作何种规格的字画,都可钤上与之搭配的佳章好印。
新闻必须真实可信
我曾在一家党报供职多年,自谓是“报人”。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等样式)除注重舆论导向之外,最忌讳的是虚假。新闻的关键是真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皆不能弄虚作假、张冠李戴、夸大缩小、耸人听闻。
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辞海》)。
故新闻工作者注重的是深入现场,认真采访、调查,反复核实情况,然后才动笔写作。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现场,艰苦危险,亦毅然前往,以亲见、亲闻为快事。
著名报人冯英子,出版了他的《报海旧闻》一书。书中有一文《曾虚白与〈大晚报〉》,记叙了曾虚白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同仁刻意办报,并造成很大影响的事略。“曾虚白经营《大晚报》极为出色,在编辑方面,一是抓重大报道,一是抓社会新闻,例如“一?二八”之役,十九路军英勇抗战,《大晚报》即派出记者赴战地采访,作详细报道。救国会七君子被捕后在苏州高等法院开庭时,我兼任《大晚报》驻苏州记者,报社即派邵宗汉来找我,指示采访七君子新闻。《大晚报》广泛参加当时的社会活动,团结了作者。”
在解放前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新闻的管制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