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古董-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养老,那就都是这类聘礼送来放生的。
    大尾巴羊在我们中国西北,是大众的恩物,“衣”“食”两项都离不
了大尾巴羊。三教九流不论季节,谁也少不了一件老羊皮袄,西口皮
筒子,不但畅销平津华中一带,就是闽粤人士有人宦游西北,也要带几
件羊皮筒子回南送人呢!羊皮里老滩羊皮袄,是最平民化的啦,在西
北各省,凡是赶火车拉骆驼的,人人有一件肥肥大大的白碴儿皮袄,既
不吊布面,也不钉纽扣,用一条布搭膊,往腰里一系。吃的锅盔硬馍,
喝的土酒白干(盛酒的小壶叫瘪子又叫咋壶)都往怀里一揣。白天是
皮袄,晚上当被窝,方便利落,而且实惠。有钱的人讲究穿萝卜丝滩
皮,毛头细密而长,质地轻软而暖。毛头最长的有丸道弯,有的一整件
皮袄,卷紧能塞进粗不盈握的毛竹筒子里,那叫九道弯竹筒滩皮,那算
西口出产的特级品啦。
    西北大草原上,羊肉羊奶是游牧民族主要的饮食。在黄沙无垠的
沙漠里,纵马急驰了一整天,又累又饿,从宰好的绵羊身上斫下一条羊
腿,搽上调味料架在熊熊火焰上炙烤,等到羊脂温润,肉香四溢,用自



己所挂的解手刀,看哪块好就割下来,尽量引卮大啖一番。就是平素
不吃羊肉的人,吃起来只觉得红炖炖、油汪汪、香喷喷,肉嫩味厚,也觉
不出什么腥膻羊骚味了。醉饱之余,倒上一杯茶砖熬的酽酽羊奶茶,
躺在厚厚都噜毡子上,疲劳尽释,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出个
中滋味的。
    羊肉在中国食谱上,虽然没有猪肉来得普遍,可是各有吃法不同
罢了!像湖州双林的板羊肉,扬州老伴斋红烂全羊头,苏锡菜的冻羊
膏,上海邑庙的羊肉大面,西安的羊肉泡馍,平津的爆烤涮,随便写写
就是一大篇,足证羊肉在我们饮食里其普遍程度,仅次于猪肉而已。
    谈到吃羊肉,据老一辈的人说,平津一带吃的爆烤涮,都是从张垣
来的。口外(北平人称张家口以北为口外)的羊因为风高草肥,虽然膘
头足壮,可是多少带点膻味。可是从口外南来,行行去去,从海淀到北
平,所有羊群喝的都是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脉流,所以羊群一进北平
城里就会肥嫩腴润,膻味全无。这种说法虽然不敢全信,可是当年住
在天津的寓公阔老要吃涮羊肉,总要让人从北平带去,那倒是不假,而
且天津的涮羊肉确实比北平的羊肉要膻一点呢!
    羊是最驯顺合群而且能服从的动物,羊群走在街上,领头的必定是
一只有犄角的黑色山羊,脖子下面还挂着一只钤铛,羊群自然会跟着头
羊款款而行,很少有炸群乱窜的。曾经听回教前辈陈阿訇说:“这种黑
色有角,高而且大的羊,最初并不是一般山羊,而是‘源羊’。这种羊原
产西梁,卓荦耐劳,能远行负重,羊群有一源羊为首,自然慑服无哗。北
平市井人管这种羊叫领魂羊,因为带队往来终岁辛勤,到头来可免一



死,是羊群中最幸运的了。
    早年北平宰羊,不是送往屠宰场宰杀,而是由羊肉床子请阿訇来,
先唪一段《可兰经》而后由阿訇操刀宰杀。屠羊都在天亮的一清早,笔
者幼年每天清早上学,总要经过一家羊肉床子,木桩上用铁钩挂着无
头屠体,地上血渍斑斑羊肉堆在一处,实在惨不忍睹。来到台湾虽也
常吃羊肉,可是阿訇唪经屠羊的情景仍有时在脑子里打转,从前是不
敢逼视,现在是想看而不可得啦。
    北平耍猴儿的除了主角齐天大圣之外,也有一狗一羊为配,这种
羊也是大尾巴绵羊。耍猴儿的说:绵羊心灵性巧,教玩意儿两三遍就
会而且记住就不忘了,山羊可就不灵光啦,教起来费事,而且转眼就
忘。另外山羊吃得多费草料,拉得多到处留情随地撒羊粪蛋儿,如果
有人叫到深宅大院去耍猴儿,弄得满院子都是羊屎蛋儿岂不大煞风
景,所以耍猴儿没有用山羊的道理在此。
    新疆督军杨增新,不但善演《易》礼,尤擅子平,更精羊卜。先师阎
荫桐夫子说:“杨鼎帅久驻天山南北路,得西羌异人传授羊卜,又叫灼
占法看休咎,灵验不爽。杨在被刺前一月,曾卜吉凶兆系主位大凶,并
且要见血光,谁知杨果然遇刺逝世。”羊卜方法,据说是用干艾绒来烧
羊腿骨,炙久骨裂来看裂纹长短、深浅、歪直来判断吉凶祸福的,源出
龟筮,木过西域改用羊髀骨而已。当初尧乐博士来台,在新公园露天
请客吃羊肉抓饭串羊肉,有位招待人员,是新疆库尔勒人(姓氏已记不
清)就对羊卜博解宏拔,得有真传,所谈休咎多数灵验。至于信不信,
就由您啦



昔日最高学府国子监
    去年“双十”节成大林教授介绍一位荷兰邓霍尔先生来看我,接谈
之下,他是来台湾研究中国风土文物的,最近他在一本书里看到庄士
敦先生拍摄的几张北平国子监的照片。他对于前朝皇帝“临雍讲学”
这一套制度,觉得好奇,这对于现代的莘莘学子也有若干鼓舞作用,所
以很想知道国子监的概略情形,林教授一太极拳就打向笔者来了。笔
者离开北平已经三十多年,当年先伯是官学生,每月初一十五要到国
子监听“经授”课,笔者有时追陪先伯到国子监随班听祭酒讲“经授”
课,博解宏拔,肃括精深。当时年幼听了似懂非懂,兀坐无聊,于是偷
偷溜出来东瞧西看。听经受业虽然毫无所得,可是对于国子监里的一
切情形,了如指掌,历久不忘。
    国子监在北平安定门内孔庙西边,和孔庙是有门相通的。它最初



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54),在元代是最高学府。到了明朝永乐年
间修建改为国子监。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又加扩大,距今是六百多年
前的建筑物了。
    国子监大门——集贤门,是一座黄色琉璃瓦文采灿明的大牌楼。
集贤门里,便是国子监最突出的建筑“辟雍”,它是一座重檐四垂,桁梧
复叠的大殿。殿的顶尖上,安了一颗巨大镏金宝顶。锦云金阙,映日
增辉。殿外环以月牙池,池上围着汉白玉石栏,虬龙顾尾,丹凤衔珠,
雕琢工巧,气象万千。四面有石桥可通,殿中设有讲经宝座,是皇帝
“临雍讲学”的讲堂,旁边竖立乾隆写的“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
碑记”石碑。
    辟雍后面,正南有奂奂宏荣的彝伦堂,堂的正中设有康熙皇帝御
制“祭酒箴”屏幕,雅瞻工致,夔夔齐立,发人深省。东庑有“绳愆厅”和
“率性”、“诚心”、“崇志”三间讲堂,西庑有“博士厅”和“修道”、“正业”、
“广业”三间讲堂。彝伦堂是国子监祭酒讲学和生员谒见宗师座师的
场所,东西上堂是监生们听经受业、解惑的课室。
    国子监祭酒,在清朝是满汉各设一员,虽然官阶只有从四品,可是
国子监是高等学府,国子监祭酒更是经常衡文量才清高的京官,像晚
清国子监祭酒盛伯羲(昱)不但是衡文高手,而且刚棱疾恶,耿介宏达.
蔚成一代文坛盟主。
    据传说,每科殿试传胪之后,大魁天下的新科状元,要率领全榜的
新进士,到国子监行释谒典礼,所有贡士都要大礼参谒祭酒。祭酒朝
衣朝冠,巍然北面高坐,肃静无声,受新贵们谨敬参拜。相传祭酒只要



微露笑颜,或是欠身招手,这都对新科状元公不利的。盛伯羲祭酒在
光绪思正并科进士中,有十多位跟盛伯羲平素都是交好甚厚的老友,
倘若夷然不顾坦而受之,内心必有不安。光自抑谦又恐对新科举子们
不利,后来被他想出一则绝妙高招,等新贵人们鱼贯进入彝伦堂,他就
闭目合睛默诵《圣谕广训》一段,等他念完,正好参谒大礼告成,就不致
失仪了。萍乡才子文廷式跟盛伯羲都是清流派中坚分子,文给盛起了
一个外号叫“背书祭酒”,文的“驴面榜眼”也就是盛老投桃报李的杰
作。这段文坛雅谑,现在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
    国子监大成门过道左右,陈列着周宣王大狩,史籀作项记功,刻为
石鼓形,鼓共十只,东西各五,每只石鼓圆径只有三尺多。据说唐代中
叶原存陕西凤翔府的孔庙,可惜因为久弃荒野只余九只,到北宋盱,才
向民间搜得,凑成完璧。鼓文因为汉唐时期,散弃甚久,风雨剥蚀,宋
代大儒欧阳修所见石鼓仅存四百六十五字,宁波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
四百六十二字。据以写石鼓著称的吴缶老说,这算是他历来所见最完
整的拓本了。笔者在上海见刘公鲁收藏的石鼓拓本仅残存二百六十
七字,沈寐叟朱疆村均有题跋,认为公鲁所藏字少而精,仍是海内善
本。国子监从前有一位崔姓司库,他酷爱石鼓,搜藏插本有四十余种,
其中多者达四百六十一字,自称是海内最完善孤本。其实乾隆皇帝临
雍讲学时,看见原刻日益漫漶,于是选石考正,费了近四年的时间,才
把新石鼓摹勒完成,共得四百六十四字,仅次于欧阳公所见珍本,比崔
君海内孤本还多出三宇。民国二十年左右,如果到国子监观光访古,
这种拓本碰巧还可以搜求得到,售价也不过是二十枚银洋左右而已。



国子监彝伦堂西侧,有一棵古槐,丫槎耸矗,是元初大儒(世称鲁斋先
生)国子监祭酒许衡亲手栽植的。清荣峻茂,令人对前代先贤的宏达
博雅,兴起无限钦佩。
    还有一件引人注目的文献是清代儒生蒋湘帆穷毕生精力,用了十
二年时间所写的《十三经》石碑,林林总总一共一百九十座石碑淡荡雍
容,鳞次栉比,陈列在后院太学门东侧。笔者每次到国子监,总要到那
片碑林瞻谒一番,这种毅力气魄,足供后世的垂范。
    国子监仪门外,还有一座赢镂雕琢的巨型石碑为明太祖朱元璋
《训示太学生的敕谕》,是用白话文写的,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