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美国人的少林之道-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分钟和尚
  我每年都会拜访一次少林寺,在其中的一次拜访中我师从于一位年长、悟性深邃、睿智的和尚,从他身上我第一次领悟到了“一分钟和尚”背后的含义。有一天在做功课时,我问他是如何成为一个少林和尚的。他告诉我,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就听说了所有那些少林英雄的了不起的故事,并且希望有那么一天他也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少林武僧。他带着一种幸福安详的微笑望向远方,回忆起那时他所期望的和他进入少林寺后所做的一切,与他在孩提时所想象的完全不同。
  老和尚告诉我在少林寺接受的训练比他以前所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所以他一点都不喜欢那里,并多次想过要离开。他和我分享这些让我感到受宠若惊。接着他说道,他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才有足够的毅力让自己留下成为和尚,继续接受训练。
  我问他是什么东西改变了他——改变了他离开少林寺的想法。他说:“除了要开悟,每天我都要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诲,告诉我为什么成为一个少林和尚是如此的至关重要,那就是成为了一个少林和尚,我就有更大的力量去普度众生。”
  我惊呆了。谁会如此无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专心+纪律=成就(3)
“大师,”我说道,“我知道人类的天性就是避免去做困难的事,尤其是要付出巨大牺牲的事,那么你当时是如何克服这种天性的?”他的回答好似一剂解药,开始时我觉得这药方很怪,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对症良药。我的老师解释说他会跟自己对话,他会先问自己:“如果是我师父的话会说些什么?”或者“他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这就是“一分钟和尚”的由来。
  “我跟自己对话,”他继续说,“我跟自己辩论。我先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我会按我师父的思维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我总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一分钟和尚”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适用性。我可以把这个技巧用于任何一种有内部冲突的困境,不管逃离这种困境需要专心纪律,还是克制愤怒之类的情绪。
  回想居时代,你就可以理解纪律不是一个词,它是一种需要去实践的行为。它是通过部落里长者的实践和观察才学会的,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若非必需,纪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吃、需要穿、需要行,还需要一个家。我们的生活需要快乐、友谊和幸福。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除此之外的就是奢侈品了。即使仅仅获得这些基本的,我们也需要赚钱,需要依靠相当多的纪律才能为自己提供这些必需品,更别提要供给一个家庭。如果你想提高标准,去得到那些奢侈品,比如说在高级餐厅里用餐,穿更漂亮的衣服,开更豪华的汽车,拥有一个更大的房子,或是有更加舒服的假期,就需要一种全新的纪律:付出更多的专心。
  在生活里你需要的是什么?这是个真正的问题,因为如果你知道答案,你就有了目标,而有了目标,你就有了方向。只要你朝着那个方向付出一点点的专心和纪律,你就可以达到任何目标。不然,你就是混淆了行动与成就的区别。
  记得有一次,我对我的少林师父说我一直都刻苦地练习少林拳法,所以我很想学“双刀”,这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刀法。不像我的那个商人朋友,师父没有对我说很多人都刻苦练功,但没有资格去学他们想学的刀法。他用少林的方式回答我:点点头,然后两年之后才教我双刀。
  我知道和尚的方式不是告诉你做错或说错了什么,少林的方式是在你准备好做一件事时,只告诉你一次做这件事的正确方法,然后就让你再三地在失败中成长,直到你意识到正确的方法并完成这件事。自省是少林技艺的一个重要部分:你必须靠自己把事情想清楚,不然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好像在刚开始心理治疗时,即使你认为你的医生可以立刻看穿你的灵魂,在一两次治疗之后就可以轻易地分析你的心理,他也不会提前告诉你任何事情。最终你要在治疗过程中观察自己,如果医生提前就告诉你他对你所察觉到的一切,对你来说也不会有任何意义,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去认识这些。
  少林技艺和传统的西方心理治疗方法都无法让你直接成为一个更有纪律的人,正如在我没有准备好之前,我的师父是不会教我双刀的。因此在你能够区分行动与成就之前,你就没有准备好用你必需的纪律去完成生活中的工作,并用纪律与专心去达成你的目标。
  想想自己当领导或经理的经历吧。有多少次你都感到沮丧,一些员工做事很专心,但你就是不能满意!中国所有的励志书籍、磁带或研讨会,即使是关于像齐格·金克拉(Zig Ziglar)、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或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这些人的,在教给一个人怎样做到有纪律之前,都先会告诉人们什么是纪律以及为什么纪律如此重要。这个人必须想受纪律约束。我们应该有纪律,大多数人都听得太多了,虽然有些人能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点,可仍然有些人不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自我价值来自反省(1)
  混混儿与大师
  传说很多年前,有个少林老和尚每天都会走同一条路,经过树林然后回家。有一次他正走路时遇到了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年轻人健步如飞,认为自己的武功要在老和尚之上,就决定向这位大师挑战;他已经四处打听过,得知了老和尚的武功高强,但他认为自己年轻力壮,还是很有把握获胜的。年轻人觉得他会轻松取胜,盼望着打赢老和尚会让他蜚声武林。但只有一个问题:虽然身为少林武僧之一,老和尚却拒绝跟这个自大的年轻人打斗,并说道:“不了,多谢小兄弟:愿佛祖保佑你。”即使老和尚单手缚背也肯定能打败这个精神空虚、有勇无谋的挑战者,但他就是不肯挥拳出招。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月。每天早晨这个年轻的莽夫都会等着老和尚,然后向他挑战。这位内心平和、大慈大悲的老和尚终于也忍不住了,不胜其烦,他接受了年轻人下的战书。
  他们互相躬身行礼,然后摆好了迎战姿势。
  正当年轻人准备动手时,老和尚突然平躺到地上。年轻人困惑地望着老和尚说:“如果你已经倒下了,我又怎么出招呢?”年轻人百思不得其解,愤怒地挥舞着拳头。少林武僧抬起头,沉默地望着年轻人冒火的双眼,答道:“正是。”
  带着困惑和沮丧,傲慢、愚蠢的年轻人愤怒地冲进了树林。他此举只是证明了自己的傲慢与完全缺乏自我,年轻人从此再没去打扰,老和尚则慢慢走完了那段路。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说,自我价值并不来自于你向别人证明什么,而是向自己证明。
  如果我们要向父母、老板、伴侣,或其他什么人证明——无论是证明我们是最优秀的歌手、演员、武术家,还是其他什么——我们的行动都可能会受影响,因为我们并不完全自信可以处理眼下的情况。如果那个年轻人真的认为自己有打败大师的能力,那么当初他根本就不会去挑战。这根本不是武术竞技,需要基于表现去衡量你的价值,而只是个受惊的孩子以为只要自己比另一个人出色,就可以向自己证明自己。
  我们从这个故事里得到的启示就是不论何时缺少自信——如果我们不够自信去约女孩出去、要求加薪,或是参加一场真正的竞技来证明我们的英勇——我们也不应该像那个混混儿一样愤怒或沮丧。我们应该记得这些事实——我们是谁(聪明、有趣、敏感、健康等)、我们想要达成什么目标(任何事)——然后专心完成它。
  在与少林弟子的较量中,混混儿事实上还不够资格,他们甚至还没有接受过防身自卫术的训练,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混混儿就意味着你缺乏自我价值,并试图靠欺侮别人来补偿,到处卖弄你的能耐和实力好让别人最终能够接受你、赞同你。
    自我病菌
  对于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男孩子来说——不论他是住在少林寺附近还是与少林寺相隔万里——只要可以实现成为一个少林武僧的梦想,很多人都愿意去做任何事情。
  接受这些严格训练的男孩将来都不可以结婚,不可有男女之情,也不可以做成年人那些情绪化、寻欢享乐的事情,但有些人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少林武术和不可或缺的心灵训练,他们仍会一往无前。
  几百年来,中国人都对武僧的故事耳熟能详,也有成百上千的男孩进入少林寺跟随寺内的大师学习。当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够资格被少林寺接纳为弟子,而其中资质最差的人还是会失败。因为要把“你”与你的自我分开来的话,需要某种特别的纪律和能力,而他们并不真正合格。
  也许你认为让和尚摆脱他们的自我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生活。根据佛训,和尚必须要剃度,舍弃一切尘世间的财物,穿上一模一样的长袍,这样大家就不论美丑,没有谁会与众不同。他们住在寺里,所以不可能睡在席梦思床垫上。
  衣食简朴和财物上的贫乏能帮助和尚保持谦卑,摆脱自我。如果我们也过这样的生活,就能更容易地摆脱自我,因为我们会更专心于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基本细节——而这其中不包括007电影、互联网、摇滚乐、手机、跑车、快餐,以及其他让你分心的东西。的确,美国算是自由世界的老大,也鼓舞着很多缺少民主的国家,但是我们国家没有办法让公民找到和保持内心的平静。我们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世界太纷杂了。
  

第二章:自我价值来自反省(2)
我们总是被这些外部的“物质”所包围,而无法专心于真正重要的东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